农村住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663
颗粒名称: 农村住宅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摘要: 民国时期,南丰农村居住条件贫富悬殊。普通人家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往往几户人家合住一宅,厅堂公用。多数人家老小同住一室,乃至人畜为邻。穷困人家,则住茅棚草房,外面下大雨,里头落小雨。还有不少无房农户,以寺、庙、祠堂栖身。而富室住宅却多为一家独院,青砖楼房,高大宽敞。建国后,一部分无房的农民分得房屋,住房条件得到一些改善。70年代,浙江移民来南丰安家落户,均建造了新房,一律为横列式土筑平房,行距整齐,并列毗连,具有典型的浙江农村住房特色。尤其是近几年,“建房热”有增无减,一栋栋新房相继出现,遍布全县各个乡村。1985年,据8个村民小组统计,新建房屋面积827平方米,建房费用16530元,人均40.82元,其中生活用房373平方米。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农村住宅

内容

民国时期,南丰农村居住条件贫富悬殊。普通人家多为砖(自制土砖)木结构平房,往往几户人家合住一宅,厅堂公用。多数人家老小同住一室,乃至人畜为邻。穷困人家,则住茅棚草房,外面下大雨,里头落小雨。还有不少无房农户,以寺、庙、祠堂栖身。而富室住宅却多为一家独院,青砖楼房,高大宽敞。
  建国后,一部分无房的农民分得房屋,住房条件得到一些改善。以后,由于农民生活的提高,加之人口的增加,农村曾几次出现建房高潮,但所建房屋大多是按传统的竖列架、砌砖墙的简易平房。
  70年代,浙江移民来南丰安家落户,均建造了新房,一律为横列式土筑平房,行距整齐,并列毗连,具有典型的浙江农村住房特色。
  1979年,全县农村建房进入高潮,且冲破了传统的结构和模式。不仅讲究宽敞明亮,出现砖木与钢筋混泥土结构或全部钢筋水泥的楼房,且模式不断更新,门窗装饰新颖,有的还附有阳台,围起院墙。同时,注意了环境卫生,改善了过去人畜共处,厕所、猪牛栏与厨房相连的旧式结构。
  尤其是近几年,“建房热”有增无减,一栋栋新房相继出现,遍布全县各个乡村。1985年,据8个村民小组统计,新建房屋面积827平方米,建房费用16530元,人均40.82元,其中生活用房373平方米。年末使用房屋面积达7786平方米,人均19.23平方米,其中生活用房6518平方米,人均16.09平方米;1986年,全县农村新建竣工房屋总面积40850平方米,其中农村住户私人建生产用房450平方米,生活用房40400平方米;1987年,全县农村新建竣工房屋总面积67001平方米,其中,农村住户私人建生产用房12400平方米,生活用房54601平方米。根据1987年抽样调查资料,70户农户建生活用房640平方米,年末生活用房面积达6966平方米,人均17.37平方米,其中钢混结构的700平方米,人均1.75平方米。
  表24—6 1983年农村住户新建住房一览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