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657
颗粒名称: 饮食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摘要: 建国前,南丰农民主杂混食,甚至糠菜半年粮。农闲时节普遍一干二稀,还有些偏僻山区的农家,为节省粮食,终年吃“泡米饭”,饱不耐久。每遇灾荒年景,人们更是餐不离稀,糠菜当主粮。建国后,农民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年年增产,除完成国家征购粮和自己吃用外,家家户户都有大量余粮,甚至出现卖粮难问题。食油、猪肉、禽蛋、鱼虾、食糖、糖果、烟酒等副食消费量大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镇居民的饮食发生转折性变化,消费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粮食消费量却普遍下降,1985年同1981年比较,人均口粮消费量由144.5公斤减少到124.25公斤。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农民饮食

内容

农民饮食建国前,南丰农民主杂混食,甚至糠菜半年粮。农闲时节普遍一干二稀,还有些偏僻山区的农家,为节省粮食,终年吃“泡米饭”,饱不耐久。每遇灾荒年景,人们更是餐不离稀,糠菜当主粮。
  建国后,农民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人均口粮在200~260公斤左右;1956年以后增加到240~300公斤左右。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年年增产,除完成国家征购粮和自己吃用外,家家户户都有大量余粮,甚至出现卖粮难问题。食油、猪肉、禽蛋、鱼虾、食糖、糖果、烟酒等副食消费量大增。
  表24—4 1985~1987年农村抽样调查实物消费一览城镇居民饮食建国前,城镇居民饮食多为粗茶淡饭、青菜萝卜,荤食很少。早上,腌菜、萝卜干等下泡饭,少数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上馆或到摊点吃水粉、豆浆、油条或其他面点。不少贫困人家则一日两餐不离稀,极少见到肉食。
  建国后,城镇居民的食粮有了保障。1953年开始,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油定量供应,只是在1960~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城镇居民的粮油供应标准稍有减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镇居民的饮食发生转折性变化,消费水平迅速提高。食品消费由粗糙转向精优,由单一转向多样,由填饱肚皮转向讲究营养;烹调追求方便、快速,饮食要求色香味俱佳;选购食品更加讲究,猪肉要吃瘦,水产品要鲜活,营养品要优质高档低脂肪。1987年,全县共销售猪30739万头、牛205头、水产品55.45万公斤、鲜蛋15.54万公斤、食糖413.73万公斤、酒428.73万公斤、卷烟70.37万条。按人均消费量,同1978年相比,猪肉增长1.36倍,水产品增长7.45倍,食糖增长8.89倍,酒增长13.91倍,卷烟增长1.02倍。
  此外,营养类食品、保健类食品、方便型食品、儿童食品等亦畅销不衰;大街小巷,清汤、水粉、发糕、米糰、油条、豆浆、冷饮、雪糕、冰淇淋等比比皆是。除一日三餐之外,人们还在上班前后,茶余饭后,文体娱乐活动之后常到茶楼酒店、摊点餐馆品味各种美酒佳肴。
  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粮食消费量却普遍下降,1985年同1981年比较,人均口粮消费量由144.5公斤减少到124.25公斤。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