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乡绅富室衣着讲究,西装革履相继出现。广大劳动人民,则穿自制土布的传统服装,款式基本相同,颜色单调。
民国时期,人们衣着十分简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形象地反映当时南丰人民的衣着状况,许多贫苦农民,一床被子全家盖,一件棉衣穿几代。
建国初,人们的衣着讲求朴素大方,经久耐穿。斜纹布、卡几布、灯芯绒等成为人们更新衣着的布料。1956年,全县共销售棉布122.7万米,人均11.36米,户均41.44米。
60年代以后,各种新产品相继面市,人们的衣料逐渐转向涤棉、涤卡、呢绒、绸缎、毛织品、毛线之类。1973年全县共销售化纤布19.91万米,人均1.19米。1975年,全县共销售呢绒4615米,人均0.024米,绸缎10.59万米,人均0.557米。1976年,全县共销售涤纶混纺布10.59万米,人均0.54米;毛线6099公斤,人均0.031公斤。1977年,全县共销售棉布153万米,化纤布15.13米,涤纶混纺布11.22万米,呢绒7513米、绸缎3.91万米,毛线4865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衣着款式讲求新颖,花色力求艳丽,质地要求精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市场更加丰富多彩,县人衣着进入一个更新换代阶段。1987年,全县共销售棉布60.49万米、化纤混纺布49.93万米,其中涤纶混纺布39.66万米、化纤布14.065万米、呢绒10.94万米、绸缎2.18万米、各类服装4517件、毛线2.38万公斤、皮鞋1.27万双、胶鞋2.35万双,同1977年相比,棉布减少60%,化纤涤纶混纺布增长1.04倍,呢绒增长13.56倍,毛线增长3.9倍。
1987年,全县居民衣着消费品零售总额1314万元,人均57.55元,同1985年相比,总额增加192万元,人均增加7.09元。又据农村抽样调查,1987年,农村住户衣着消费支出,户均202.34元,人均35.32元,同1985年相比,户均支出增长32%、人均支出增长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