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解放前,县城“水井四处有,提水人成群”。由饮用水井的居民户每年或隔年集资淘井一次。解放后,防疫、环保部门即采取定时给井水进行药物消毒,但水污染仍然存在,饮用甚不卫生。
1978年12月11日成立县自来水筹建办公室,翌年在琴台门外的登高山建设第一座高15米、容量300吨的水塔,1979年12月5日试水成功,即正式成立自来水厂,有一级、二级泵房各1间,多级离心水泵3台,300立方米消水池和化验室、投药房等设施、设备,装配不同规格的输水管道共7928米,初步形成一个树枝环状的给水管道网。1980年2月20日成立自来水公司,水厂正式投产送水,当年供水量62万吨,其中生产用水40万吨,生活用水22万吨。其后自来水公司陆续扩充设施与设备,延伸输水管道,并制订改善地下水、地表水的新方案,供水能量随之逐年上升。1986年,自来水公司又进一步对各项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改造与更新,使日供水量迅速提高,基本上能满足城镇用水的需要。一些还没有使用自来水的居民,亦自行或联户安装手压水泵吸水,原随处可见的水井则所剩无几。
1987年制订出扩建自来水厂规划,准备在1989年新建1座城北水厂,建成后可日供水6000吨。
排水建国前,县城中的排水系统紊乱,排水道几乎全是由居民各自用石块砌成的阴沟暗渠,规格不一,泄流不畅,且数年难得疏浚一次,阻塞日多,致使许多路段,污水横流,腥臭难闻。
1956年,县(镇)人民政府对全城排水沟渠濠圳开始进行全面治理。经过数年不断翻修改造,到1962年时,全城15条濠圳和50多条阴沟暗渠,均得到一次较彻底的整治,共修沟渠8400多米,使城区整个下水道,形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与雨水合流,提高了排水泄流量。
1984年,按照重新制定的“城区下水道建设计划”,再次对全城的排水系统进行彻底的综合治理,新辟下水道670米,治理排水工程总长1.3万多米,全城区形成五大排水系统:一自三忠祠经铺背,灯楼前,岳庙上、昼锦巷、余家排,穿过南(丰)建(宁)公路直至蜜桔加工厂背后注入盱江。全长1800多米,汇水面积约45公顷;二自县人民政府西侧宿舍区,经县人武部、望仙桥,穿过建设路,经县幼园、老福利院至昼锦巷并入第一系统,全长810米,汇水面积约18公顷;三自县大礼堂经城墙路东段,穿琴城路口流向余家排汇进第一系统,全长1260米,汇水面积约6公顷;四是老城中心4条主要街道两边下水道,全长2800米,汇水面积约4公顷;五是盱江北岸各工厂区与居民区的直泄阴沟暗渠,汇水面积约30公顷。各系统的下水道面积占全城区面积25%,日排水量达0.22万吨,基本上解决了排水难问题。但各排水系统的沟圳截面均比较窄,坡度亦不理想,加上城区中心地势低,盱江河床又在逐年抬高,排水流程坡度势必会越来越小。
供电解放初,县城供电,仅靠一家加工米厂的l台24匹马力、单缸卧式煤气发电机发电。1950年,增加l台10千瓦直流发电机,两台共年发电1.05万度。1953年,增加30匹马力煤气机和l台12千瓦交流发电机,组建成第二台发电机组,共有发电能力22万千瓦。
1955年,成立南丰县发电厂,增加l台功率为120匹马力、64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使年供电量增至4.03万度。1960年,电厂更新设备,引进41——35型号,80匹马力,功率4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使总功率提高到180千瓦,供电量增至15.55万度。
1965~1969年,县车磨岭水库2座分别由2台装机容量312千瓦机组和1台装机容量200千瓦机组组装的一级电站、二级电站工程建成,交付电厂正式运行供电,使县城开始火、水电并网运行,并转向以水电生产为主的新历程。70年代开始后,又有县潭湖水库电站并网,组建成10千伏的小输电网络,供电能力提高到72万度,其中水电66.11万度,火电6.66万度。
1978年,撤销发电厂,成立电力管理所,1981年初又改为电力公司。其间,一条35千伏的主要变电设备投入运用的输电线路到达县城,与县城原有的输电网络并网,使之形成发、供、用统一的独立小电网。1985年元旦,l台装机容量750匹马力配1台500千瓦发电机的火电站建成,正式并网发电;6月又与南城新丰至南丰的110千伏联网输变电力工程35千伏开始联网,供电能力提高到120多万度,不久与南昌联网,还将于石子山建设高压变电所l座。
1987年县城电力供应,以人民生活用电为主,占供电量的50% 工业用电,占供电量40%多农业用电(主要用于排灌),约占供电量5%左右,但秋冬枯水季节,电力供应仍间或出现紧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