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县城街道宽约4米,石板路面,巷道全由鹅卵石铺成。民国15年(1926)前后,城内东(今人民路)、西(今胜利路)、南(今解放路)、北(今建设路)与东北边(今琴城路)5条主要街道先后拓宽到6米,路面改铺三合土,街道两旁约有1~2米宽的人行道,并开排水沟。以后便少有修整,街巷路面大都坎坷不平,污水横流。
解放后,县、区人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发动与组织街道居民,整修路面,疏通淤塞沟渠。1956年,对全城所有的主要街道路面,进行翻修整理,将部分巷道改铺三合土路面。1962年时,陆续对县城街道和一些较大巷道路面进行修整、改造,对15条濠圳、50条阴沟进行重新整修,此后又先后新辟出城墙路、新建路、仓山路和交通路4条新街道。1977年冬,开始对市容进一步治理,将所有街道巷面铺成水泥路面;在重修与改造各条排水濠圳阴沟时,更新下水道盖板,逐步把老城5条主要街道拓宽到8米。1985年,琴城路中段西侧新建1座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琴城集贸市场”。1987年,县城有9条街道的全程 1条街道的一部分均已铺设混凝土路面 1条建成沥青路面;86条巷道,大部分也铺上水泥路面,老城内5条主要街道中一些拆改重建店面的地段,路面均已扩宽到8米。
表23—1 1987年县城街巷概况一览单位: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