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城建设,首推城垣修筑,据元《南丰州志》载始于宋末。其时城郭内辟有5门,东称朝天,西称迎盱,南名宁都、建宁,北为揖仙。城内按东西南北4门走向,建店铺形成街市,同时在许多街巷建造公廨、私宅、宗祠、庙宇。使县城初具规模。
明代开国以“高筑墙”为国策。县城在明修筑过5次之多。正德七年(1512),筑土城,长891丈,4门分别名为宜春、迎盱、通济、揖仙。九年改筑石城,长约1160丈,东门改名聚和,西门改名崇秀,南门仍名通济,北门改名庆成。东南西三面临河,开二窦口分杀水势,名为上下水关。嘉靖元年(1522)南门改名文明。三十七年扩修,周长1330.8丈,城廓至此定型,因西北广圆,东南平直,形状似琴,故号琴城。至万历十四年(1586)时,淫雨毁城130丈,修复过一次。
清代修复城墙11次,其中道光二十年(1840)复修时于城东北角辟一门名琴台,自此全城共5个城门,城内主要街道5条,大小巷86条,这一格局,至今一直无多大变化。民国21年(1932)9月,国民党军第八师于城西北最高处构筑碉堡1座,名叫“保民楼”。
1957年至60年代初,“保民楼”及其以下至东门关口的城墙,先后拆除,西至南、南至东城墙有防洪作用 ,仍保,存完好。
60年代以来,在老城区内北门街口兴建的县大礼堂、老十字街口建的南丰百货商场和城西北烈士陵园等首批建筑工程完成施工后,南丰中学至琴城路,城东北石子山至城西北石背一带,逐步建设成新的村落群与居民点。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南丰宾馆、人民医院、工农小学、服务大楼、汽车站等数十个机关、单位与其各所属的一些宿舍、仓库,先后沿着新开辟的4条大路两旁建成,成为4条新街。与此同时,老城区十字街4个街口,新建电影院、新华书店、五味馆和副食品中心商店;围绕人民会场新建图书馆、总工会、体委及一些与之配套的工人俱乐部、职工业余学校、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灯光球场和旱地滑冰场等文体活动设施;在主要街面新建城镇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和邮电大楼、电厂及一些国营工商企业新建的营业部门市部、服务部等诸多建筑,并对其路面和阴沟暗壕进行清理与改造。1969年,南丰大桥建成通车后,桥背随即成为县城新的建设点,先后兴建森工局(林业局)、木材加工厂、南丰二中等。
80年代开始后,县城建设的发展更为迅速。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依据县城的历史、地理、人口、交通、经济资源等状况和发展建设的条件及形势,制定并审议通过进一步建设好县城的《总体规划》,确定东至王坊嵊,大坪嵊,南至石背寮、水北,西到水南、石背、考坑,北至饶家堡、茅店、东坑、老虎窟四周界线的“一城三点”(即城南为风景名胜游览区,旧城为行政、文化、商业和居民区,城北为工业、仓库区)的建设布局;采取“积极发展新区(北区),逐步改造老区,不断完善南区”的建设方针,并决定分近期(1985~1990)和远期(1990~2000)两步进行,县城的面积将由原来的6.96平方公里扩大到19.5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于1986年1月24日由省批准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