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发展概况古代县城建设,首推城垣修筑,据元《南丰州志》载始于宋末。其时城郭内辟有5门,东称朝天,西称迎盱,南名宁都、建宁,北为揖仙。城内按东西南北4门走向,建店铺形成街市,同时在许多街巷建造公廨、私宅、宗祠、庙宇。使县城初具规模。
明代开国以“高筑墙”为国策。县城在明修筑过5次之多。正德七年(1512),筑土城,长891丈,4门分别名为宜春、迎盱、通济、揖仙。九年改筑石城,长约1160丈,东门改名聚和,西门改名崇秀,南门仍名通济,北门改名庆成。东南西三面临河,开二窦口分杀水势,名为上下水关。嘉靖元年(1522)南门改名文明。三十七年扩修,周长1330.8丈,城廓至此定型,因西北广圆,东南平直,形状似琴,故号琴城。至万历十四年(1586)时,淫雨毁城130丈,修复过一次。
清代修复城墙11次,其中道光二十年(1840)复修时于城东北角辟一门名琴台,自此全城共5个城门,城内主要街道5条,大小巷86条,这一格局,至今一直无多大变化。民国21年(1932)9月,国民党军第八师于城西北最高处构筑碉堡1座,名叫“保民楼”。
1957年至60年代初,“保民楼”及其以下至东门关口的城墙,先后拆除,西至南、南至东城墙有防洪作用 ,仍保,存完好。
60年代以来,在老城区内北门街口兴建的县大礼堂、老十字街口建的南丰百货商场和城西北烈士陵园等首批建筑工程完成施工后,南丰中学至琴城路,城东北石子山至城西北石背一带,逐步建设成新的村落群与居民点。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南丰宾馆、人民医院、工农小学、服务大楼、汽车站等数十个机关、单位与其各所属的一些宿舍、仓库,先后沿着新开辟的4条大路两旁建成,成为4条新街。与此同时,老城区十字街4个街口,新建电影院、新华书店、五味馆和副食品中心商店;围绕人民会场新建图书馆、总工会、体委及一些与之配套的工人俱乐部、职工业余学校、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灯光球场和旱地滑冰场等文体活动设施;在主要街面新建城镇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和邮电大楼、电厂及一些国营工商企业新建的营业部门市部、服务部等诸多建筑,并对其路面和阴沟暗壕进行清理与改造。1969年,南丰大桥建成通车后,桥背随即成为县城新的建设点,先后兴建森工局(林业局)、木材加工厂、南丰二中等。
80年代开始后,县城建设的发展更为迅速。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依据县城的历史、地理、人口、交通、经济资源等状况和发展建设的条件及形势,制定并审议通过进一步建设好县城的《总体规划》,确定东至王坊嵊,大坪嵊,南至石背寮、水北,西到水南、石背、考坑,北至饶家堡、茅店、东坑、老虎窟四周界线的“一城三点”(即城南为风景名胜游览区,旧城为行政、文化、商业和居民区,城北为工业、仓库区)的建设布局;采取“积极发展新区(北区),逐步改造老区,不断完善南区”的建设方针,并决定分近期(1985~1990)和远期(1990~2000)两步进行,县城的面积将由原来的6.96平方公里扩大到19.5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于1986年1月24日由省批准正式实施。
第二节房屋建设古代县城的房屋建设,数县署最为堂皇:其前为头门,门上建谯楼,东西两侧有旌善亭及申明亭;头门内为仪门,由仪门至正堂为一甬道,道中建戒石亭,两旁分别为六曹房;正堂左右建有赞政廨及仪仗库,后面为退堂(俗名二堂),再后为私廨;私廨设厢房数间及书斋,东有客厅数楹,西有桂花厅一所。县署侧为狱堂。还有在县城北隅的布政分司署、前街的按察分司署以及县丞署、主簿署、典史署等建筑。民国18年(1929)7月14日被焚毁,衙址今为人民会场,俗称老衙前。其他官署、学宫、司、局、堂院以及宗祠、寺庙的建筑,各独具规格,其中吴氏宗祠、包氏宗祠、天官府、寿昌寺、南台山寺、地藏寺等建筑,均具有高深堂皇、雄伟庄严的气势。还有不少系明代建筑的规格,结构基本以石墩为柱础,平行四列或六列架,四面砖包封墙,椽檩瓦面;正门与大厅隔一天井,两边由厢房衔接为一体,牌坊式大门,两厢进或三厢进大屋,每一进一天井,中为厅堂,最后一进厅堂中央皆设神龛,厅堂左右为正房,六列架正房左右里边称里间,均以板壁隔分,正间与里间铺设楼板,但不住人,老城区较有名的彭家大屋、春曹第等一些深宅大院的建筑造型,最具代表性。1901年、1909年和1931年,先后增添了西式教堂,其中以天主教堂最为高大雄伟,占地20余亩。老城区的4条街道两侧的临街店房,是民国15年前后拓宽街道改建的,多为骑楼式两层房面,屋顶开小晒楼兼作窗口通风透光,仅东街(今人民路)有几栋钢筋混凝土与砖木混合结构的“洋式”店面,最高3层。抗日战争期间,人口骤增,城郊一带陆续建造过一些简易住房和木架、竹筋、泥墙的饭店、旅社。
建国后,房屋建设渐多,开始多属零星库房、厂房、办公用房和集体单间宿舍等砖木结构平房。1969年共建房4.58万平方米,有县大礼堂和东方红商场等一批钢筋混凝土的楼房。70年代7.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中大多数为多层楼房,并出现一些3层单元2室1厅,厨房、卫生间及水电设施较为齐全的住宅。
1980年以后,县城房建由县城建局统一管理与布局,按照《总体规划》实施,以原城区为中心的辐射模式,积极开发北面古城墙地基和西北、桥背一带的荒坡岗地,充分利用空间规划部署房建工作。自此,房建速度加快,新型楼群破土而出,一些地方初步形成风格新颖、功能齐全的住宅、商业小区。到1987年,完成房建面积共31万多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在95%以上,6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占80%,其中南丰宾馆主体建筑高达9层。30米宽的商业街新颖宽阔,繁华新街初具规模。
公用房旧时,公署、学宫、书院等房舍,或由官府出资,或由士绅赞助建成。其它如储仓、育婴堂等由士绅赞助集资,庙宇由僧尼、道徒化缘而建,祠堂则由宗族后裔出资兴建。民国期间,公用房建筑甚少,以致后来县政府、国民党县党部及其所属的司法机关、社会团体、民众教育馆等机构,也多占用祠堂、庙宇或租赁民房。
建国初期,初步清查出公房面积7.22万平方米,其中划归国家机关使用的2.48万平方米,交集体单位经营的0.52万平方米,其余由县房管部门直接管理。1955年,县房管部门接管一批无主和产权不清的房屋计26栋176间,共2600平方米,同时对无人负责看管的祠堂、庙宇、会馆、教堂等实行代管。由国家拨款、地方财政投资、集体筹资改建扩建新建的办公用房和企事业单位公用房,逐年增多。20世纪50年代,完成施工面积1.45万平方米,60年代0.77万平方米 70年代9万平方米(含更新改造面积3.2万平米),1987年16.37万平方米。
民用房 80年代以前,县城民用房的建筑比例很小,多是机关、团体为本部门干部职工兴建的集体单间宿舍或单元式的2~3室l厅的住宅房,总共约4万平方米;县房管部门陆续为293户新建51栋、848间、1万余平方米的住房,并对旧日有民用房进行维修和改造。1980年后,各单位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兴建多层住宅楼房,迅速形成高潮。至1987年,民用房建筑面积共14.7万平方米,县房管部门新建普通民用房0.61万平方米。
同时,私房建筑,发展亦异常迅速,范围越来越广,造型越来越新,以桔农最多,城镇居民次之,干部职工较少。新建的私用民房,大都是独家独院,耸立于桔园间隙之中,临街民用房,底层多为店面,楼层木质三开窗,前后配以阳台,普遍为3~4层,少数5~6层。据1985年房屋普查统计与估测,建国以来,更新改造的私房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新建约7万平方米。1986~1987年,私人民用房的建筑或更新改造,更是方兴未艾,档次越来越高,面积约1.6万平方米。
第三节公共设施街巷民国前,县城街道宽约4米,石板路面,巷道全由鹅卵石铺成。民国15年(1926)前后,城内东(今人民路)、西(今胜利路)、南(今解放路)、北(今建设路)与东北边(今琴城路)5条主要街道先后拓宽到6米,路面改铺三合土,街道两旁约有1~2米宽的人行道,并开排水沟。以后便少有修整,街巷路面大都坎坷不平,污水横流。
解放后,县、区人民政府成立不久,即发动与组织街道居民,整修路面,疏通淤塞沟渠。1956年,对全城所有的主要街道路面,进行翻修整理,将部分巷道改铺三合土路面。1962年时,陆续对县城街道和一些较大巷道路面进行修整、改造,对15条濠圳、50条阴沟进行重新整修,此后又先后新辟出城墙路、新建路、仓山路和交通路4条新街道。1977年冬,开始对市容进一步治理,将所有街道巷面铺成水泥路面;在重修与改造各条排水濠圳阴沟时,更新下水道盖板,逐步把老城5条主要街道拓宽到8米。1985年,琴城路中段西侧新建1座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琴城集贸市场”。1987年,县城有9条街道的全程 1条街道的一部分均已铺设混凝土路面 1条建成沥青路面;86条巷道,大部分也铺上水泥路面,老城内5条主要街道中一些拆改重建店面的地段,路面均已扩宽到8米。
表23—1 1987年县城街巷概况一览单位:米桥梁古时南丰县城区有桥梁4座,一名“望仙桥”,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在今建设路中段西侧一巷口处,现巷名仍以望仙桥名之。二名“文明桥”,位于城南盱江上,本为浮桥,宋绍圣年间(1094~1698),改建为石桥 18墩,并筑屋其上,名称通济。绍兴至嘉定间(1131~1224),两葺两圮,后改为浮桥,更名宝庆。绍定五年(1232) 改名卧龙。淳祐五年(1245)又易名济川,次年为大水荡平。景定元年(1260)修复,更名沙合。自后屡修屡圮,桥仍以济川名之。明洪武八年(1375),重建石桥墩,复名通济;第三年水圮复为浮桥,水又荡之。自此,以舟渡,直至1986年。三名“蔓翠桥”(又作万岁桥),跨蔓翠湖,系宋崇宁年间(1102—1106)建造,位于县城东朝天门外里许(令沿江路东北头),后毁。四名“惠政桥”,在东门桥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以南门外水急易圮而移通济桥于此。初时仍名通济,后改为惠政桥,嘉靖年间(1522~1566)毁,现今两岸遗址尚存。
民国21年(1932),曾于南(丰)建(宁)公路盱江上建公路木桥1座,于民国29年未及通车便圮毁。
1966~1969年于原公路木桥旧址建南丰大桥,桥身全长276.4米,桥面净宽7米;上部双曲拱,下部重力式墩台,承重20吨,两旁栅栏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架,车道与人行道均是水泥路面,为南书目前第一座最大的公路干线大桥。
1984年9月至1986年12月,于古“通济桥”旧址建盱江索桥,桥身连引桥共长310米,宽6米,用钢缆悬吊钢骨桁架于两堵混凝土墩之间;跨度160米,距离开阔,过水面广,桥上为水泥路面,两边有栅栏,两端引桥连接,人车分道通行。
供水、排水、供电供水解放前,县城“水井四处有,提水人成群”。由饮用水井的居民户每年或隔年集资淘井一次。解放后,防疫、环保部门即采取定时给井水进行药物消毒,但水污染仍然存在,饮用甚不卫生。
1978年12月11日成立县自来水筹建办公室,翌年在琴台门外的登高山建设第一座高15米、容量300吨的水塔,1979年12月5日试水成功,即正式成立自来水厂,有一级、二级泵房各1间,多级离心水泵3台,300立方米消水池和化验室、投药房等设施、设备,装配不同规格的输水管道共7928米,初步形成一个树枝环状的给水管道网。1980年2月20日成立自来水公司,水厂正式投产送水,当年供水量62万吨,其中生产用水40万吨,生活用水22万吨。其后自来水公司陆续扩充设施与设备,延伸输水管道,并制订改善地下水、地表水的新方案,供水能量随之逐年上升。1986年,自来水公司又进一步对各项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改造与更新,使日供水量迅速提高,基本上能满足城镇用水的需要。一些还没有使用自来水的居民,亦自行或联户安装手压水泵吸水,原随处可见的水井则所剩无几。
1987年制订出扩建自来水厂规划,准备在1989年新建1座城北水厂,建成后可日供水6000吨。
排水建国前,县城中的排水系统紊乱,排水道几乎全是由居民各自用石块砌成的阴沟暗渠,规格不一,泄流不畅,且数年难得疏浚一次,阻塞日多,致使许多路段,污水横流,腥臭难闻。
1956年,县(镇)人民政府对全城排水沟渠濠圳开始进行全面治理。经过数年不断翻修改造,到1962年时,全城15条濠圳和50多条阴沟暗渠,均得到一次较彻底的整治,共修沟渠8400多米,使城区整个下水道,形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与雨水合流,提高了排水泄流量。
1984年,按照重新制定的“城区下水道建设计划”,再次对全城的排水系统进行彻底的综合治理,新辟下水道670米,治理排水工程总长1.3万多米,全城区形成五大排水系统:一自三忠祠经铺背,灯楼前,岳庙上、昼锦巷、余家排,穿过南(丰)建(宁)公路直至蜜桔加工厂背后注入盱江。全长1800多米,汇水面积约45公顷;二自县人民政府西侧宿舍区,经县人武部、望仙桥,穿过建设路,经县幼园、老福利院至昼锦巷并入第一系统,全长810米,汇水面积约18公顷;三自县大礼堂经城墙路东段,穿琴城路口流向余家排汇进第一系统,全长1260米,汇水面积约6公顷;四是老城中心4条主要街道两边下水道,全长2800米,汇水面积约4公顷;五是盱江北岸各工厂区与居民区的直泄阴沟暗渠,汇水面积约30公顷。各系统的下水道面积占全城区面积25%,日排水量达0.22万吨,基本上解决了排水难问题。但各排水系统的沟圳截面均比较窄,坡度亦不理想,加上城区中心地势低,盱江河床又在逐年抬高,排水流程坡度势必会越来越小。
供电解放初,县城供电,仅靠一家加工米厂的l台24匹马力、单缸卧式煤气发电机发电。1950年,增加l台10千瓦直流发电机,两台共年发电1.05万度。1953年,增加30匹马力煤气机和l台12千瓦交流发电机,组建成第二台发电机组,共有发电能力22万千瓦。
1955年,成立南丰县发电厂,增加l台功率为120匹马力、64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使年供电量增至4.03万度。1960年,电厂更新设备,引进41——35型号,80匹马力,功率4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使总功率提高到180千瓦,供电量增至15.55万度。
1965~1969年,县车磨岭水库2座分别由2台装机容量312千瓦机组和1台装机容量200千瓦机组组装的一级电站、二级电站工程建成,交付电厂正式运行供电,使县城开始火、水电并网运行,并转向以水电生产为主的新历程。70年代开始后,又有县潭湖水库电站并网,组建成10千伏的小输电网络,供电能力提高到72万度,其中水电66.11万度,火电6.66万度。
1978年,撤销发电厂,成立电力管理所,1981年初又改为电力公司。其间,一条35千伏的主要变电设备投入运用的输电线路到达县城,与县城原有的输电网络并网,使之形成发、供、用统一的独立小电网。1985年元旦,l台装机容量750匹马力配1台500千瓦发电机的火电站建成,正式并网发电;6月又与南城新丰至南丰的110千伏联网输变电力工程35千伏开始联网,供电能力提高到120多万度,不久与南昌联网,还将于石子山建设高压变电所l座。
1987年县城电力供应,以人民生活用电为主,占供电量的50% 工业用电,占供电量40%多农业用电(主要用于排灌),约占供电量5%左右,但秋冬枯水季节,电力供应仍间或出现紧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