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仓储条件差,全凭肉眼观察和感觉检查判断粮食安危,靠扒沟打井降低粮温,以后逐步使用干湿度计、插样筒和水分测定器等简易仪器,掌握三层五点的粮温、水分变化情况,并根据粮食害虫的习性,用灯光、风筛、日晒等方法防止霉变及消灭害虫。1955年开展无虫、无霉、无鼠雀危害、无事故的“四无粮仓”安全保粮活动,效果明显。1965年以后采用氯化钴薰蒸灭虫和用探管埋磷化铝片等化学药物防虫,开始用化学药剂保粮。1964年和1969年,在古城粮库、县城制米加工厂发生火灾事故。为此,粮食系统举一反三,制订严格的安全条例:《保管人员守则》、《设备保养维修制度》、《安全防火公约》、《安全用电条例》、《操作规程制度》、《锅炉操作岗位责任制》、《工作安全十不准》及《烘房五不准条例》等,除领导经常检查监督外,还指定专人检查和监督制度执行,此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1976年全面推广低温、低氧、低药量的“三低”保粮方法。1979年南丰被省、地评定为“四无粮仓县”,到1987年,这一光荣称号已经保持9年。同时还陆续添置一批电子测温仪、快速水份测定器等先进保粮器械,科学保粮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了使粮食保管万无一失,除入库时严把质量关外,还建立严格的仓库常规检查和定期普查制度,对粮食的温度、水分、虫害、色泽、气味、杂质、鼠雀、仓库渗漏及一切危及粮食、油脂安全的隐患,按“有仓必到,有粮油必查,查必彻底”的要求,认真检查,把问题发现于萌芽之中,使粮食始终保持在安全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