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南丰有官仓和民仓,用于储粮度荒。民国30年(1941)9月始,政府将田赋、地价税改征实物。33年设田赋粮食管理处南丰仓库和储运站,并在白舍、太和、康都、洽村等地设有仓库,到1949年共有仓库7处,总库容1200吨。其中县城4处,库容585吨,3处为祠堂庙宇,1处为简易仓库;白舍2处,库容465吨,1处为祠堂,1处为简易仓库;太和l处,库容150吨,为简易仓库。这7座仓库,解放后经过更新改造继续使用。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下拨专用款项,在城关镇、古城、太和、傅坊、白舍等储粮库点开始粮食仓库建设,到50年代末共建13座长型仓库,容量6500吨。60年代新建仓库24座,容量11600吨。1978年以后,粮食逐年丰收,库容越来越紧张,仓库建设也加速进行。到1987年,全县共有粮仓125座,总库容62785吨。其中城关粮管所有7座仓库,容量4400吨;直属粮管所有14座库,容量9475吨;市山粮管所有5座仓库,容量1830吨;莱溪粮管所有11座仓库,容量264吨;洽湾粮管所有9座仓库,容量4610吨;三溪粮管所有1座仓库,容量530吨,中和粮管所有4座仓库,容量1990吨;洽村粮管所有11座仓库,容量2100吨;白舍粮管所有13座仓库,容量6480吨;东坪粮管所有3座仓库,容量2810吨;桑田粮管所有19座仓库,容量9870吨;太和粮管所有19座仓库,容量10870吨;傅坊粮管所有10座仓库,容量5180吨。虽然仓容比建国初期增加52倍,由于粮源充裕,购大于销,库存满增,曾一度出现卖粮难。为此,粮食部门一面努力挖掘内部潜力,仓库装满,露天堆垛,搭架仓棚,并从抓多调、快调、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扩大议价销售等方面腾出更多仓容;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发展农村收储服务站,开展民代国储,基本上满足全县粮食入库需要。
油脂储存,建国前多为陶器缸、甏、木桶等小型容器,不宜长期储藏保存,实行统购统销后,食油由粮食部门独家经营,储存食油改用标准铁桶。1979年以后,安装钢板油罐17个,储存容量205吨,储存条件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