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仓库 建国前,南丰有官仓和民仓,用于储粮度荒。民国30年(1941)9月始,政府将田赋、地价税改征实物。33年设田赋粮食管理处南丰仓库和储运站,并在白舍、太和、康都、洽村等地设有仓库,到1949年共有仓库7处,总库容1200吨。其中县城4处,库容585吨,3处为祠堂庙宇,1处为简易仓库;白舍2处,库容465吨,1处为祠堂,1处为简易仓库;太和l处,库容150吨,为简易仓库。这7座仓库,解放后经过更新改造继续使用。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下拨专用款项,在城关镇、古城、太和、傅坊、白舍等储粮库点开始粮食仓库建设,到50年代末共建13座长型仓库,容量6500吨。60年代新建仓库24座,容量11600吨。1978年以后,粮食逐年丰收,库容越来越紧张,仓库建设也加速进行。到1987年,全县共有粮仓125座,总库容62785吨。其中城关粮管所有7座仓库,容量4400吨;直属粮管所有14座库,容量9475吨;市山粮管所有5座仓库,容量1830吨;莱溪粮管所有11座仓库,容量264吨;洽湾粮管所有9座仓库,容量4610吨;三溪粮管所有1座仓库,容量530吨,中和粮管所有4座仓库,容量1990吨;洽村粮管所有11座仓库,容量2100吨;白舍粮管所有13座仓库,容量6480吨;东坪粮管所有3座仓库,容量2810吨;桑田粮管所有19座仓库,容量9870吨;太和粮管所有19座仓库,容量10870吨;傅坊粮管所有10座仓库,容量5180吨。虽然仓容比建国初期增加52倍,由于粮源充裕,购大于销,库存满增,曾一度出现卖粮难。为此,粮食部门一面努力挖掘内部潜力,仓库装满,露天堆垛,搭架仓棚,并从抓多调、快调、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扩大议价销售等方面腾出更多仓容;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发展农村收储服务站,开展民代国储,基本上满足全县粮食入库需要。
油脂储存,建国前多为陶器缸、甏、木桶等小型容器,不宜长期储藏保存,实行统购统销后,食油由粮食部门独家经营,储存食油改用标准铁桶。1979年以后,安装钢板油罐17个,储存容量205吨,储存条件大大改善。
第二节 保管 建国初,仓储条件差,全凭肉眼观察和感觉检查判断粮食安危,靠扒沟打井降低粮温,以后逐步使用干湿度计、插样筒和水分测定器等简易仪器,掌握三层五点的粮温、水分变化情况,并根据粮食害虫的习性,用灯光、风筛、日晒等方法防止霉变及消灭害虫。1955年开展无虫、无霉、无鼠雀危害、无事故的“四无粮仓”安全保粮活动,效果明显。1965年以后采用氯化钴薰蒸灭虫和用探管埋磷化铝片等化学药物防虫,开始用化学药剂保粮。1964年和1969年,在古城粮库、县城制米加工厂发生火灾事故。为此,粮食系统举一反三,制订严格的安全条例:《保管人员守则》、《设备保养维修制度》、《安全防火公约》、《安全用电条例》、《操作规程制度》、《锅炉操作岗位责任制》、《工作安全十不准》及《烘房五不准条例》等,除领导经常检查监督外,还指定专人检查和监督制度执行,此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1976年全面推广低温、低氧、低药量的“三低”保粮方法。1979年南丰被省、地评定为“四无粮仓县”,到1987年,这一光荣称号已经保持9年。同时还陆续添置一批电子测温仪、快速水份测定器等先进保粮器械,科学保粮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了使粮食保管万无一失,除入库时严把质量关外,还建立严格的仓库常规检查和定期普查制度,对粮食的温度、水分、虫害、色泽、气味、杂质、鼠雀、仓库渗漏及一切危及粮食、油脂安全的隐患,按“有仓必到,有粮油必查,查必彻底”的要求,认真检查,把问题发现于萌芽之中,使粮食始终保持在安全线上。
第三节 民间储粮 元、明时,有常平仓、丰储仓、便民仓、社仓、预备仓5所,俱废。清初有常平仓。民国《南丰县志》载:“丰豫义仓,在东门城隅,清道光三十三年邑绅赵少愚、刘星方等创建,贮谷万八千石有奇……。同治十一所邑令邓友直集捐积谷二千三百二十担。光绪二年邑令狄学耕集捐积谷一千八百一十四担,共四千一百三十担以备荒数。”农村55个都也建有义仓,共有谷一万八千二百十三担五斗。民国初,储粮义仓渐趋没落,但积谷仍为当权者和乡绅所热衷,每年分乡按户摊派,由县乡两级保管,主要有学谷、祠堂谷、寺庙谷等,这些储粮为当地族长、绅士把持,其中不少人掠取肥私,得不到公众信任。
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节储粮食,提出“广积粮”、“藏粮于民、备战备荒”的战略方针,公社、大队、生产队普遍建立储备仓。1971年后,农村完成征购超任务后,由国家免费代储,并发给储粮证,需要使用时凭证取粮,储粮数量一般为年产量的3~5%,1979年全县储粮8208吨(稻谷)。随着粮食生产迅速发展,户户均有余粮,各地将上述粮食以超购或议购卖给国家。
第四节 调运 建国前,粮油运输全赖水路,因滩多水浅,只能在雨季通航。农村道路坎坷不平,有的用独轮车,有的肩挑。当时集运的方法是,农民把出售粮食运往就近集镇,这些集镇有:东坪、西坪、洽湾、三溪、沙岗、古城、桑田、太源、石咀、傅坊、樟坊、太和、洽村、鄱阳、白舍。具体分4个流向,西坪、东坪多流向洽湾;三溪、沙岗、太源、古城、桑田多流向县城;石咀、傅坊、樟坊多流向太和;洽村、鄱阳多流向白舍。这些网点将汇集的粮食用手车队集运县城或以竹排、小筏子运至盱江,然后驳大虎船或大筏,待雨季运往抚州、南昌、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销售。
建国初,粮食集散运输基本上仍沿着上述流向和方法进行,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粮食调运逐渐改用汽车运输,少数不通公路的网点,也由有组织的专业手推车运输队进行。20世纪60年代以后,公路建设加快,到70年代初,不仅国家粮油调运由汽车进行,农民卖粮也由肩挑、手推车过渡到拖拉机、汽车运输。1979年11月县粮食局成立汽车队,有大型卡车8辆,负责粮食运输,仍满足不了外调粮食的迅猛增加,还要运输部门和社会车辆投入运输。
表21—4 1953~1987粮油调人调出一览 粮食品种:贸易粮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