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管理机构民国以前,县衙破专收田赋钱粮机构。民国30年(1941)县政府设粮食管理委员会和田赋粮食科;次年改为田赋粮食管理处,乡镇设田赋粮食办事处、征收处。民国35年省临时收购余粮办事处在南丰设对口机构——雨丰县余粮收购所,不久由复设的田赋粮食科接管。此时,琴台镇设田赋粮食办事处,26个乡镇均设田赋粮食征收处。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设立粮食局,有秘书、保管、储运、财会4个股;6个区分设中心粮库,专司征收、调拨、储运事宜。1952年4月增设桑田区中心粮库;同年10月中国粮食公司抚州分公司南丰粮店并入县粮食局,并相应增设业务股和统计股,开始商品粮的经营业务。1955年1月各区增设粮食管理所与中心粮库合署办公,同时接管基层供销社的粮油代购代销工作。1956年9月成豆中国油脂公司南丰分公司,次年撤销,其业务并入粮食局;各区粮管所同时更名为粮油管理所。1959年撤销国营南丰制米总厂、公私合营粮食加工厂,成立国营南丰县粮油加工厂。1961年将13个粮油管理所调整为城关、市山、洽湾、太和、白舍5个粮油管理所和19个粮站。1962年9月恢复13个粮油管理所。“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变更频繁,1967年4月成立南丰县粮食局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1968年3月设政治办公室和财会、购销、统计、储运4个服务室,不久义改为第一(管购、销、调、存、加工、基建等)、第二(管财会、统计、总务)生产领导小组。1969年4月粮食局与城关镇粮油管理所、粮油加工厂及农业局的种子站、种子公司合并成立南丰县粮制购销处革命委员会,同年12月撤销,其工作由商业管理处接管。同时设立南丰县商业管埋处革委会粮油公司和南丰县粮油加工厂领导小组。1973年2月恢复县粮食局,其下属机构全部归口。1979年起粮食部门政企逐步分开,相继成立粮油货栈、粮油工业公司、饲料公司等经济实体。到1987年,粮食局设人秘、统计、财会、购销、储运、加工基建、保卫、审计、质检9个股, 下辖城关、直属、市山、莱溪、洽湾、三溪、中和、洽村、白舍、东坪、桑田、太和、傅坊13个粮油管理所,沙岗、西溪、罗坊、长红、太源、古城、石咀7个粮站和熊坊、欧龙、樟坑、寨仂、董溪5个粮厍,还有县城、李家山、太和、白舍4个粮油加工厂及直属汽车队、粮油综合厂和粮油贸易公司、粮油工业公司、饲料公司等企业。
第二节经营管理 1953年11月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粮食作为稳定市场最重要的物资,国冢采取贴补的政策,多数年份购销价格倒挂,赔钱经营。1954~1961年,每50公斤稻谷统购价为5.37元,统销价为5.79元;1962~1965年,统购价为8.15元,统销价为6.16元;1966~1978年,购销价均为9.80元;1979~1982年,统购价为11.55元,统销价为9.80元;1983~1987年,统购价上升到17.60元,统销价未作变动。购销倒挂造成大量政策性亏损,开始由国家全部贴补,后来逐渐减少,不足部分田粮食部门通过加强经营管理,开源节流,开展议购议销,增强企业收入解决。1971年利用粮食副产品开办粮油综合加工厂,经过艰苦创业,发展到豆制品、饴糖、酱油、面条、食油等车间、1个养猪场。各粮油加工厂除加工大米、饲料、榨油、制面条外,也发展酿酒、食品、养猪等业。商业议购议销是南丰粮食系统一大优势,1979年以来稳定发展,1980年实现利润22.94万元,1981年70.16万元,1982年172.03万元。1987年粮食系统工副业产值1030.9万元,商业议购议销利润65.12万元。这一年合同定购亏损167.6万元,国家贴补73.31万元,不足的94.29万元由粮食企业利润中解决。
第三节队伍建设 1949年8月县粮食局成立时,只有干部职工34人,其中县局6人,下属机构28人。以后逐年扩大,吸收的人员中,绝大多数出身工农,为提高其业务素质,从1952年开始,分期分批赴郑州粮食学院、武汉粮食干部学校、江西省粮食干部学校和抚州地区粮食干部学校学习,开始每年培训20余人,1957年培训63人,占当年干部职工人数115人一半以上,到1958年,全系统干部职工普遍轮训数次。此后,一方面发扬老带新、师带徒的老传统,搞好传帮带,另一方面利用购销淡季,在系统内按工种、业务性质,每年举办2~4个月培训班,提高队伍业务能力。随着粮食入库数量不断增加,职工队伍也不断壮大,1976年有干职220人,1980年增至324人。面对年轻职工的迅速增加,除采取以往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其业务素质外,还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内容包括:1.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完成全年粮油征、购、超任务;2.保证粮油合理供应,不突破包干销售指标;3.不突破全年经营承包的财务亏损指标,不违反财经制度;4.坚持入库与销售手续,收有根,付有据;5.建设新文明、新风尚的队伍,做到七无(无打架相骂、偷盗、失窃、贪污挪用、违章事故、超假旷工、早婚早育)。为使上述内容落到实处,还与单位、个人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奖罚分明。
1981年进行技术职称考核,到1987年,全系统679名干职中(含离退休人员141人)评定技术职称的有82人,其中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5人;经济师1人,助理经济师36人,经济员8人;会计师1人,助理会计师12人,会计员3人;统计师1人,助理统计师6人,统计员2人;畜牧兽医师1人;医师1人,医士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