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县农副土特产品历来以粮食、蜜桔 、竹木为大宗,苎麻、茶叶、白莲、松脂、土布、土糖、香菇等居次。建国前,全由私商坐庄收购,运销外地或由生产者自销,其购销情况无资料记载。
建国后,农副产品由供销社归口经营,有土产、畜产、棉、麻、烟、茶、干鲜果、肉食禽蛋、中药材、日用杂品、废旧物资回收等10余大类近300多个品种。50年代初期,国营各专业公司机构尚未下伸至农村,粮食、生猪、老残牛、畜产品、废品等均通过基层供销社以代购方式进行。1953年冬开始实行粮食统购时,各基层社共设点14处,代粮食部门向农民收购余粮744万公斤。其后,国营公司机构相继下伸,供销社自营商品以毛竹、柑桔、薪炭、香菇、土纸等为大宗。1958年起,南丰开始大面积植棉,皮棉收购量最高的1960年达2532担,由县土产公司建轧花厂从事籽棉加工、打包,并按上级指令性计划外调。至1977年全县调整农作物布局后,棉花生产才逐渐减少。
按政策规定,国家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实行收购、派购,首先向社队签订合同、预付定金,交售后以大米、布票、食糖和紧俏工业日用品等物资作为奖售。十年动乱时,商品经济被否定,突出“以粮为纲”,加上农副土产收购牌价不尽合理,造成收购量每况愈下。1967年收购香菇量为179担,1977年仅有18担,1987年才回升至38担。苎麻1957年收购量有832担,1979年下降至17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副业生产迅速恢复,扶持社队发展多种经营,通过发放生产资金贷款,预付定金,引进良种良畜,举办各类项目技术培训,拨付多种经营专用化肥,为农户脱贫致富拓宽门路。每年秋末还继续开展季节性的“小秋收”活动,以收购野生药材、香精油料、野生淀粉、动物皮张、造纸原料为主,同时利用个体商贩上门串户,代收各种废旧物资。仅此两项收购金额约为每年农副土产收购总额的15~20%。
表20—4 1950~1987年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数量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