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5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
分类号: F713.3
页数: 2
摘要: 民国时期,县民所需棉布百货,除本地可供自产土布和手工加工的五金、竹木器皿外,其它商品货源,均由外埠购入。国合两家密切配合,利用庙会和圩集,频繁举办以工业品下乡为主的物资交流会,摆摊设点,扩大销售,活跃初级市场。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各类日用商品销售势头转旺。五金交电解放前,全县无专营五金商号,五金商品如钉子、门环等以手工业铺坊经营为主。建国初期,五金交电商品销量不大,由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兼营。1963年成立石油五交化工公司,进一步扩大经营五金、交通电讯、化工系列产品。为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凡由计划外采购所得商品,均以高于牌价价格向市场出售。
关键词: 南丰县 商品购销 日用工业品

内容

棉布百货民国时期,县民所需棉布百货,除本地可供自产土布和手工加工的五金、竹木器皿外,其它商品货源,均由外埠购入。
  建国初期,日用百货经营,以棉布、胶鞋、毛线、肥皂、火柴、搪瓷等日常普通用品为主,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私营商业交叉经营。其时,国营商业计划内分配的商品,大部由抚州、南昌调入,供销社系统则从专业公司对口调拨,计划外商品大多由省外采购。由于市场购买力不旺,棉布百货供过于求。国合两家密切配合,利用庙会和圩集,频繁举办以工业品下乡为主的物资交流会,摆摊设点,扩大销售,活跃初级市场。
  1954年实行棉布统销,每人每年发给布证一般年景为17市尺,最低年份仅3.7市尺,同时对私营各行业以批购零售、代销经销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的改造。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各类日用商品销售势头转旺。1956年棉布销量12270万米,较1953年的4170万米,增长近3倍;毛线5014公斤,较1953年的1939公斤,增长2.6倍;胶鞋35780双,较1953年的11310双增长3.2倍。
  1960年国家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商品供应普遍紧张。更有甚者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门设置多变,经营被动,商品缺口大,导致凭证供应的范围不断扩大,商品脱销现象时有发生。直至1977年起供应状况开始好转,以票券控购的商品逐渐减少,1979年除棉布、絮棉以外,其余化纤织品、百货均敞开供应。1984年起,持续近30年的凭证限量供应布匹的办法,宣告结束。
  1987年以后,棉、百商品的供应网络迅速伸展,款式新颖、质量高档商品的增加尤为突出,人们消费观念逐步更新。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棉布销售有所减少,而丝绸、化纤、呢绒、时装等的消费量则大幅度增长。
  五金交电解放前,全县无专营五金商号,五金商品如钉子、门环等以手工业铺坊经营为主。
  建国初期,五金交电商品销量不大,由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兼营。以后经营品种逐渐扩大,1953年开始销售自行车。1956年农业集体化后,日用电器五金商品及人力车胎等,需求量增多。1963年成立石油五交化工公司,进一步扩大经营五金、交通电讯、化工系列产品。进入70年代,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油漆、各种五金配件销量大增。80年代,电风扇、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名牌自行车等已陆续进入寻常百姓人家,成为紧俏热门商品,因计划内分配货源不足,大都凭票供应或用作农产品收购之奖售物资。为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凡由计划外采购所得商品,均以高于牌价价格向市场出售。1987年全年销售电视机1523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89台),电风扇1189台,三用机655台,洗衣机336台,电冰箱147台,自行车6318辆。
  表20—3 1950~1987年日用工业用品销售一览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