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商品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53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商品购销
分类号: F713.3
页数: 7
摘要: 民国时期,县民所需棉布百货,除本地可供自产土布和手工加工的五金、竹木器皿外,其它商品货源,均由外埠购入。其时,国营商业计划内分配的商品,大部由抚州、南昌调入,供销社系统则从专业公司对口调拨,计划外商品大多由省外采购。国合两家密切配合,利用庙会和圩集,频繁举办以工业品下乡为主的物资交流会,摆摊设点,扩大销售,活跃初级市场。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各类日用商品销售势头转旺。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棉布销售有所减少,而丝绸、化纤、呢绒、时装等的消费量则大幅度增长。建国初期,五金交电商品销量不大,由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兼营。
关键词: 南丰县 商品购销

内容

第一节日用工业品棉布百货民国时期,县民所需棉布百货,除本地可供自产土布和手工加工的五金、竹木器皿外,其它商品货源,均由外埠购入。
  建国初期,日用百货经营,以棉布、胶鞋、毛线、肥皂、火柴、搪瓷等日常普通用品为主,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私营商业交叉经营。其时,国营商业计划内分配的商品,大部由抚州、南昌调入,供销社系统则从专业公司对口调拨,计划外商品大多由省外采购。由于市场购买力不旺,棉布百货供过于求。国合两家密切配合,利用庙会和圩集,频繁举办以工业品下乡为主的物资交流会,摆摊设点,扩大销售,活跃初级市场。
  1954年实行棉布统销,每人每年发给布证一般年景为17市尺,最低年份仅3.7市尺,同时对私营各行业以批购零售、代销经销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的改造。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各类日用商品销售势头转旺。1956年棉布销量12270万米,较1953年的4170万米,增长近3倍;毛线5014公斤,较1953年的1939公斤,增长2.6倍;胶鞋35780双,较1953年的11310双增长3.2倍。
  1960年国家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商品供应普遍紧张。更有甚者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门设置多变,经营被动,商品缺口大,导致凭证供应的范围不断扩大,商品脱销现象时有发生。直至1977年起供应状况开始好转,以票券控购的商品逐渐减少,1979年除棉布、絮棉以外,其余化纤织品、百货均敞开供应。1984年起,持续近30年的凭证限量供应布匹的办法,宣告结束。
  1987年以后,棉、百商品的供应网络迅速伸展,款式新颖、质量高档商品的增加尤为突出,人们消费观念逐步更新。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棉布销售有所减少,而丝绸、化纤、呢绒、时装等的消费量则大幅度增长。
  五金交电解放前,全县无专营五金商号,五金商品如钉子、门环等以手工业铺坊经营为主。
  建国初期,五金交电商品销量不大,由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兼营。以后经营品种逐渐扩大,1953年开始销售自行车。1956年农业集体化后,日用电器五金商品及人力车胎等,需求量增多。1963年成立石油五交化工公司,进一步扩大经营五金、交通电讯、化工系列产品。进入70年代,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油漆、各种五金配件销量大增。80年代,电风扇、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名牌自行车等已陆续进入寻常百姓人家,成为紧俏热门商品,因计划内分配货源不足,大都凭票供应或用作农产品收购之奖售物资。为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凡由计划外采购所得商品,均以高于牌价价格向市场出售。1987年全年销售电视机1523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89台),电风扇1189台,三用机655台,洗衣机336台,电冰箱147台,自行车6318辆。
  表20—3 1950~1987年日用工业用品销售一览第二节农副土特产品南丰县农副土特产品历来以粮食、蜜桔 、竹木为大宗,苎麻、茶叶、白莲、松脂、土布、土糖、香菇等居次。建国前,全由私商坐庄收购,运销外地或由生产者自销,其购销情况无资料记载。
  建国后,农副产品由供销社归口经营,有土产、畜产、棉、麻、烟、茶、干鲜果、肉食禽蛋、中药材、日用杂品、废旧物资回收等10余大类近300多个品种。50年代初期,国营各专业公司机构尚未下伸至农村,粮食、生猪、老残牛、畜产品、废品等均通过基层供销社以代购方式进行。1953年冬开始实行粮食统购时,各基层社共设点14处,代粮食部门向农民收购余粮744万公斤。其后,国营公司机构相继下伸,供销社自营商品以毛竹、柑桔、薪炭、香菇、土纸等为大宗。1958年起,南丰开始大面积植棉,皮棉收购量最高的1960年达2532担,由县土产公司建轧花厂从事籽棉加工、打包,并按上级指令性计划外调。至1977年全县调整农作物布局后,棉花生产才逐渐减少。
  按政策规定,国家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实行收购、派购,首先向社队签订合同、预付定金,交售后以大米、布票、食糖和紧俏工业日用品等物资作为奖售。十年动乱时,商品经济被否定,突出“以粮为纲”,加上农副土产收购牌价不尽合理,造成收购量每况愈下。1967年收购香菇量为179担,1977年仅有18担,1987年才回升至38担。苎麻1957年收购量有832担,1979年下降至17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副业生产迅速恢复,扶持社队发展多种经营,通过发放生产资金贷款,预付定金,引进良种良畜,举办各类项目技术培训,拨付多种经营专用化肥,为农户脱贫致富拓宽门路。每年秋末还继续开展季节性的“小秋收”活动,以收购野生药材、香精油料、野生淀粉、动物皮张、造纸原料为主,同时利用个体商贩上门串户,代收各种废旧物资。仅此两项收购金额约为每年农副土产收购总额的15~20%。
  表20—4 1950~1987年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数量一览第三节副食品猪、禽、蛋建国初期,南丰市场猪、禽、蛋都是自由购销,县内基本能自给,生猪尚有小量外调。1955年国家为掌握货源,保证肉食供应,采取回供猪油、提高收购价、奖售紧俏物资和饲料粮等办法,鼓励农民养猪,并实行派购,规定每户每年交售55公斤以上生猪1头、鸡或鸭1羽、鲜蛋0.5公斤。以后又以行政命令大办“万猪场”,继则“一窝蜂”似队队办场,由于管理不善,结果事与愿违。1960年全县收购生猪4114头,1961年骤降至1361头,致使猪源匮乏,肉食供应愈紧。是时,城镇居民实行按月定量凭票供应,每月每人0.25~0.5公斤,春节、元旦、国庆等节日则另增定量,禽、蛋则视货源适当供应,饮食服务行业、大型会议、病员、孕妇、群众婚丧喜庆均有规定供应和照顾,农民除完成派购任务外,多养部分可由养猪户或其所在社队自行处理,国家不作供肉安排。以后几年猪肉上市供应量时有起落。进入80年代后,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养猪数量增多,农民完成派购任务后的生猪,大都上市卖议价,自由购销。农村养禽也开始回升,出现了不少养鸡养鸭专业户,商品禽蛋大量上市。1984年对城镇居民猪肉供应,改由政府发给每人每月补贴费1.2元。翌年取销生猪派购,肉、禽、蛋市场全面开放、自由购销。1987年全县生猪存栏数达l0.75万头,较1979年的8.98万头的存栏数提高19.6%。
  水产品南丰水产养殖水面较多,但解放前末能充分利用,上市鲜鱼以河港捕捞杂鱼居多。
  建国后,随着山塘水库的兴建,养殖水面不断扩大,而鲜鱼市场供应,仍不充裕。1958、1966年先后修建车磨岭、潭湖2个中型水库,增加养殖水面3775亩。从70年代初起,全县养殖产量,逐年递增。1971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269.3吨。车磨岭、潭湖两水库养殖之鲜鱼,均在节日按牌价供应全县各机关团体学校和居民,大大缓解“吃鱼难”现象。农村社队池塘、小水库养鱼,除供社员自食外,多余部分可上市议价出售。平日市场鱼类供应则以江河野生捕捞为主,售价昂贵。副食品公司间有从外地调进之盐腌干鱼、虾、银鱼、带鱼、海带等上市供应。
  1979年后,水产也实行多渠道开放经营,市场水产品供应日趋丰富,诸如石螺、田螺、河蚌、鳅鱼、黄鳝、鲤鱼、鲫鱼、草鱼、鳙鱼、鲢鱼以及稀贵水产如甲鱼、石〓、泥〓、大虾等均敞开供应,任凭消费者挑选。外来的冰冻带鱼、鲳鱼、大蟹、墨鱼等海鲜也纷纷投入市场,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
  其它副食品建国前,县城南北杂货店号,大部分主营食盐、食糖、烟、酒等商品,个别较大商号如裕厚隆、义合昌等都附设糕饼作坊生产各种糕饼点心,批零兼营。除食盐一度由官府控制实行公卖外,其余皆从外埠购入,自由购销。
  建国后,上述商品货源较足,供应正常。1953年实行烟酒专卖,其他副食品供应稳步增长。
  “大跃进”期间,卷烟、白酒、食糖等商品供应按生产大队、公共食堂分配。为缓和供应紧张局面,一度向省内外组织高价副食品投放市场。1963年副食品生产逐渐好转,供应正常。“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副食品再次出现供应紧缺,连关系人民日常生活必需的食盐,也因运力紧张不能保证供应,屡屡发生抢购食盐风潮。糖果、糕点、奶粉、蜜饯等极少见柜。
  1978年以后,副食品货源渠道增多,流通趋畅,国合商业纷向产地采购,组织货源。1984~1987年共组织卷烟、干果、蜜饯等各类计划外物资38万元,经营品种扩大120多种,绝大部分副食品均敞开供应,消费者可以任意选购,初步形成“买方市场”。
  第四节农业生产资料解放前,农民种植水稻和桔树均以自有的农家肥料为主,如厩肥、人粪尿、塘泥、垃圾、草木灰等,少数山区的冷浆田需施热性肥料如硫璜、石膏、猪牛骨、石灰等由农户自找货源。所需农具如能、耙、犁、刀、斧、谷箩、风车、晒垫等多由农户请工匠到家加工制造,少数由铁、木、篾匠铺家经营。
  建国初期,供销社系统即着力推广化肥、绿肥、新式农具、农药等生产资料,并分别作过典型示范、对比,效益显著,深受农民欢迎。1956年县供销社下设农业生产资料经理部(后改称公司)专管农资采购供应。做到早调查、早计划、早采购、早调运,及时供应不误农时,对临近交通沿线的社队,尽量做到直线调运,送货上门,节省了社员辗转搬运劳力。
  进入60年代后,化肥用量快速增长,供需缺口扩大,历年来对商品肥料等供应,均按国家下达的计划数,经县作综合平衡后,以实际所需进行再分配,数量不敷时,则向省内外各有关单位作互惠协作调剂。同时,大力开发地方肥源,在城郊大坪嵊开办颗粒肥料厂、腐植酸肥料厂、土农药厂,对中小型农具的供应,各基层供销社本着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的原则,组织当地或外地手工业者上户加工、产销直接见面。如当地不能加工的农具和机具配件,则向外地组织货源,调入供应。
  1982年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面向千家万户,供应数量急骤增长。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供销社系统及时调整供销网点,改进供应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全县由16个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点,扩大到33个,工作人员由67人增到126人。并印发各种化肥、农药使用宣传资料,接受农民对有关农药化肥施用技术等方面的咨询,及时传递庄稼病情、虫情信息,以生资为依托,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为缓和化肥、农药的供求矛盾,县供销社在1984~1987年间同全国30多个农资生产厂家保持经常性的业务联系,并派专人常驻广州、厦门等地采购调运,4年中调入计划外尿素、复合肥、钾肥共9.14万吨,农用薄膜3(00吨。还推广12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取代对人、畜、环境有害的“666”、“滴滴涕”等农药,缓解了化肥、农药紧张局面,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表20—5 几个年度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情况一览第五节对外贸易建国前,南丰可供出口商品均由私商收购,转销境外。
  建国后,江西省对外经济贸易企业的业务经营分工为地、市、县经贸部门,主要侧重于组织出口商品生产、收购和调拨业务。50年代南丰上调出口商品以大米、柑桔、生猪、猪肠衣、老残牛等。每年由省下达任务,县商业、供销、粮食部门如数如期调运至指定口岸交接。
  1984年2月,建立南丰县对外经济贸易局与外贸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体制,是对外贸易专营机构,为口岸公司承担组织货源。是时,可供出口商品品种逐年增多,兔毛、白莲、小竹笋、松香、木纱管、压力油壶、提花围兜、猪鬃、八角锤等在国外和港澳市场上走俏,为稳定出口货源,1985年县外贸公司在各重点产地建立外贸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给以资金、物资、良种的扶持和技术上的指导。1978~1987年10年纯购进1438万元(历年具体商品参见附表20—6),由上级外贸公司给予县外贸公司2%的经营管理费,历年未减除经营亏损外,尚剩余利润0.6万元。
  表20—6 几个年度外贸商品出口情况一览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