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营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53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经营网点
分类号: F713.1
页数: 3
摘要: 县城,历来是全县商业交易市场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据载:清光绪三十四年县城有百货、土布、南货、文具纸张、水酒、豆腐、泥炉、陶瓷、金银首饰、药业、粮食、屠宰、杂卖等20多个行业计200余户,从业人员逾千。民国30~34年南昌、抚州、南城先后被日军侵占,部分商号迁居南丰,商业网点随之增加,市场出现繁荣景象。1949年8月南丰县解放后,县城共有商店198家,从业人员1445人。建国后,县人民政府积极搞活农村集市贸易,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副食品的上市品种和数量,赶集人数和购销总额均有大幅度增长。1987年全县集贸成交额为2333.92万元,占全县社会零售总额8975万元的26%。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经营网点

内容

第一节县城市场县城,历来是全县商业交易市场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据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3)县城有百货、土布、南货、文具纸张、水酒、豆腐、泥炉、陶瓷、金银首饰、药业、粮食、屠宰、杂卖等20多个行业计200余户,从业人员逾千。
  民国30~34年(1941~1945)南昌、抚州、南城先后被日军侵占,部分商号迁居南丰,商业网点随之增加,市场出现繁荣景象。县城共有商店321家,从业人员1585人,密集于东街(现人民路)的百货、绸段、布匹店有德昌、泰康、义成生、福利、德胜仁;土布店有揭冬记、联丰、亚丰厚、盛昌、益盛祥、华丰生、周传记、益丰源等;金银首饰店有宝成、铸仙、聚兴银楼;棉纱商行有怡丰福;煤油商行有裕孚、怡丰、亚细亚;国药店有美顺利、老宣盛;西药店有长安、大新;南货店有周益茂、仁盛祥;餐馆有升平、沿望。县城南街(现解放路)较大的南货店有裕厚隆、庆丰祥、福兴隆;药店有胡泰全;餐馆酒店有五味馆、老和祥。西街(现胜利路)糕饼店有稻香村;国药店有德全信、致和祥、恒发美。北街(现建设路)除有少数南货店、国药店、米铺外,还有蔬菜、鲜活禽蛋市场和成衣店、杂卖铺、茶馆等。
  1949年8月南丰县解放后,县城共有商店198家,从业人员1445人。当时,少数工商业者关闭歇业,花纱布业、洋广货业等转营织布厂的有26户,许多原批发商转为零售点。1951年计有商店140户,就业人员1200余人。1956年3月私营商业全行业纳入公私合营,商业网点的设置和布局是按“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便利核算”精神,贯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业与综合相结合、固定与流通相结合等原则,从不同方面满足群众的消费要求。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集体商业被“砍”,从业人员下放农村,国营商业网点又进行大规模撤并,剩下27个零售商店,包揽县城市场,平均每千人仅有商业网点1.2个,造成渠道单一、流通不畅、市场不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着力梳理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的商品流通体系,市场日趋繁荣。县城作为城乡联系的纽带,对各乡镇的幅射作用日渐加强。
  1987年全县商业网点达1722个、从业人员2911人。
  表20—2 1987年商业零售网点人员一览第二节农村市场清末民初,南丰有的乡镇相继形成商品集散交易场址,有沙岗、石咀、太和、傅坊、丹阳、东边圩(今东坪)、西坪、大洋源(今太源)、樟坊、刊都(今康都)、董家店、石渠、店前、沙洲、桑田、杨林渡、白舍、中和、罗坊、洽村、朱坊、苦竹(今属广昌县)、三溪、瑶陂、枫林、耀里塘、古城、杭山、甘坊、坪上、八都(今莱溪)等31个圩市,分别以每旬相隔3~5天为圩日,有些中心集镇每年还有特定庙会日期,如东坪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八月初四,洽湾五月十三,西坪五月二十三、七月二十三,市山七月二十五。每逢圩日或庙会日,农民及城乡商贩云集,肩挑车推,摆摊设点。农民出售剩余的农副土特产品,购进生产或生活所需的工业品、手工艺产品和各种副食品;商贩则出售各种日用、南、北杂货等,收购各种农副土特产品作为回路货运销他地;成交商品品种繁多,价格也随行就市。此外,洽湾、八都、市山、瑶浦等地还有露水圩,每日清晨有当地蔬菜、豆腐、禽蛋等应市。后因战乱频繁,经济凋敝,城乡市场一直处于衰颓萧条状态。至民国29年(1940)全县28个圩市只剩下东坪、西坪、太和、傅坊、石咀、古城、白舍、三溪、大洋源、洽村、朱坊、中和等13个圩市,从事商业经营者共714户、从业人员840人。南丰较大集市如白舍圩在民国34年时,有南货店3家,百货店1家,肉案3家,粮食牙行1家,南、北货、布匹摊挡10个,从业人员70余人,流动资金仅5~6千元。圩市商店一般为“夫妻商店”或“以家养店”。其中以县际毗邻之圩市如石咀、大洋源、白舍、太和、东坪等每逢当圩之日人数较多,购销较旺。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积极搞活农村集市贸易,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副食品的上市品种和数量,赶集人数和购销总额均有大幅度增长。1953年国家对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生猪、禽蛋等实行派购后,上市品种只限于第三类物资,农贸市场上,生产和消费者直接交易的品种和数量大为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被取缔,各公社硬性规定各圩场同一天为当圩日。以后为解决群众买难卖难之不便,各基层供销社投入铺底资金10余万元,先后在各大队设立代购代销店107个,大大缓解了当地农民群众的购销需要。
  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农村集市得到迅速发展。全县集贸市场均恢复传统圩期,上市商品日益增多,中小型农具、竹木铁制品、工业产品等在各圩市竞相展销。1982年全县集市成交总额达884万元。赶集人数之多寡与农事季节闲忙成正比,白舍每逢农忙圩日,一般仅有2500人次赶集,农闲则成倍增多。太和每圩平均赶集人数在2200人次左右。另外还开放仔猪、耕牛市场共12个,当年调剂成交耕牛738头,仔猪4890只。
  1985~1987年城乡集市贸易的发展,冲破了全县城乡流通领域里互相封闭、排斥、分割的格局,初步形成互相开放、吸引、融合的新机制和多方位多层次的商品流通渠道。1987年县城琴城集贸市场建成后,集贸交易更趋兴旺,每月成交额达126.87万元,旺季每月达161万元,春节期间交易额在500万元左右。1987年全县集贸成交额为2333.92万元,占全县社会零售总额8975万元的26%。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