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造纸、印刷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431
颗粒名称: 第十节 造纸、印刷工业
分类号: F407.8
页数: 2
摘要: 南丰造纸始于元至元十七年,系利用小山竹、芦苇秆生产土纸、毛边纸、鞭炮纸、瓦楞纸等。20世纪80年代才生产包装纸和水泥再生纸。印刷业始于民国14年,主要产品为账簿、红字本等。建国后,能生产账簿、作业本、彩色商标、年历画刊、包装装璜及各种印刷品。到1987年,全县乡镇以上造纸、印刷业有9家,年产值237万元。造纸元至元十七年,瞿村、新田、增坊村有60户农民用土法造纸,“日带伐具,夜宿山棚”,“棚延绵十余里,蒸烟昼夜不绝”。据清同治《南丰县志》载:元大德四年,“瞿村之白简纸、甘窳稀薄,不足应四方之求”。清同治六年,沙岗生产土纸,年产360余担,时有外地人收买,故难供市场需求。民国33年,全县产土纸1000担,年产值1.2万银元。
关键词: 南丰县 造纸工业 印刷工业

内容

南丰造纸始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系利用小山竹、芦苇秆生产土纸、毛边纸、鞭炮纸、瓦楞纸等。20世纪80年代才生产包装纸和水泥再生纸。印刷业始于民国14年(1925),主要产品为账簿、红字本等。建国后,能生产账簿、作业本、彩色商标、年历画刊、包装装璜及各种印刷品。到1987年,全县乡镇以上造纸、印刷业有9家(造纸、纸制品6家,印刷3家),年产值237万元。
  造纸元至元十七年,瞿村、新田、增坊村有60户农民用土法造纸,“日带伐具,夜宿山棚”,“棚延绵十余里,蒸烟昼夜不绝”。据清同治《南丰县志》载:元大德四年(1300),“瞿村之白简纸、甘窳稀薄,不足应四方之求”。明崇祯十六年(1643),因“荐经乱离,人烟凋落”,瞿村白简纸从此绝制。清同治六年(1880),沙岗生产土纸,年产360余担,时有外地人收买,故难供市场需求。
  民国17年,沙岗、白舍等地农民利用农闲生产土纸、红白鞭炮纸,年产土纸62担(每担100市斤,价12块银元),年产值8640银元。民国33年,全县产土纸1000担,年产值1.2万银元。
  建国后,1949年全县生产土纸6.25吨;1959年生产土纸19.05吨;1969年生产土纸25.05吨;1979年,沙岗公社充分利用盛产小山竹、芒秆和配有1台机械设备的条件生产土纸(较手工纸韧性强和均匀),年产量258.25吨,创南丰历史最高纪录。1980年,因造纸原料遭滥伐等原因,全县土纸年产量下降到9.45吨。
  1981年,白舍造纸厂投产,有职工21名,配有1台机械设备,生产鞭炮、瓦楞纸、包装纸和水泥再生纸,年产12吨,产值6500元;从1982~1987年,平均年产量213吨,年产值20.7万元。
  印刷民国14年,以卢金荪等10人集股开设金兰石印所,主要设备有石板、油墨、滚筒等。有工人4人,为南丰第一家印刷企业。从民国21~37年,先后由刘炎、张迁善、张继昌、张试兰等人开办协兴、竹源、福成昌、诚记、瑞记、庆记、民生等石印所,经营范围为账簿、单据、广告、名片、红字本等。
  南丰县印刷厂县属国营企业,1949年11月,国营新生石印局成立。1956年8月2日新生石印局与公私合营瑞记、庆记、民生石印所合并成立南丰报社印刷厂。1959年8月21日南丰报社撤销,同年9月更名南丰县印刷厂。1987年有职工236人,产值105万元。主要设备:对开平台机1台,四开平台机2台、四开平压机3台、照相制板设备1套、对开、全开胶印机各1台、彩色印刷设备5台(其中方箱机2台、彩色卧飞印机2台、立式平台机1台)。主要产品:平印、凸印产品、彩色商标、年历画刊、包装装璜和各种印刷品。1982年7月获抚州地区印刷品质量评比第一名。产品远销省内外。1987年产值118万元,固定资产62.1万元。
  市山乡人民印刷厂乡镇企业,1977年6月创办,1987年有职工38人。
  主要设备:2号自动圆盘机5台、4号圆盘机1台、2号方向机2台、四开平台机2台、全自动切纸机1台。
  产量与产值:1987年承印账表、简易彩色商标等印刷品220万印,年产值12.5万元;固定资产12万元。
  文教印刷厂县办大集体企业。1980年5月,原县文教局创办。1987年有职工29人。
  主要设备:四开平台机2台、方向机1台、2号圆盘机4台、3号圆盘机1台、全自动切纸机1台、撞针机1台。
  产量与产值:1987年承印账表、中小学作业本、简易彩色商标等印刷品320万印,产值10.9万元;固定资产10.6万元。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