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水系发达,水利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地表水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分布不均匀,农田灌溉措施不配套,时旱时涝,造成灾害。故历代多凿井、开塘灌溉农田,地势高处,建陂筑坝,引水御旱。清末县内55个都均建有大小陂坝、池塘、地井,可灌农田2.7万亩。
建国后,农村近河、溪处,大力修建拦河埂、坝和水库等以提高水位,扩大自流灌溉面积。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26.5万亩,灌溉面积仅4.53万亩。1950年开始,大力修复水利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拦河筑坝,挖塘开沟,蓄水引流,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57年农作物栽种总面积44.3万亩,灌溉23.34万亩。1958年,全县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兴修农田水利的方针、政策,先后兴建车磨岭和潭湖水库,并陆续兴建一批小型水库,既可蓄水发电,又可灌溉农田,初步形成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网。1984年,全县建成大小水利工程3406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51座,陂坝798座,山塘2552口。1987年,中小陂坝从798座增至1128座。
灌溉方式除蓄水、引水、提水外,尚有电力排灌和喷灌。
喷灌有固定式和半固定式2种,动力机械多用于种植蜜桔及其他经济作物。1978年上级拨12万元建移动式喷灌设备,1979年下半年开始使用于水田和旱地。1980年冬发展P1/1-50喷灌机组12台,1981年推广移动式为半固定式工程。1982年在莱溪林场建起一座半固定式工程,随后在游军林场、古城林场也相继建成。1985年上半年国家投资喷灌经费37.3万元,发展固定式喷灌站1座,半固定式11座。据1987年统计全县喷灌动力机械85台,678千瓦,喷灌站51座,提水量68万立方米。喷灌面积在1978年仅70亩,1980年达933亩,1981年增至3562亩,至1987年达4700亩。使用喷灌具有省水、省工、保土、保肥、水源分布均匀等优点,颇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