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陂引水是县内历史上应用最多的农田灌溉方式。
唐开元间(713~714)县令游茂洪修筑孤兰陂、桑田陂、博陵陂、鄱阳陂、九陂等5陂。清末全县55都共有陂、坝、堰86座。至1949年,南丰有大小引水坝陂798座,引水流量达7.13立方米/秒,可利用水量486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53万亩,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筑临时性柴坝,赖山泉灌溉。还有些沿河地区,年年搞临时性砂坝,费时、费料、费工,使用不久,即被冲毁。
自1951年2月在田东首建翻身陂始,至1972年全县新建较大型陂坝16座。1987年,全县共有大小陂坝1128座,有效灌溉面积8.12万亩。
翻身陂位于波罗田东上古水上,为干砌条石陂坝,坝长32米,高4.6米,实际灌溉1000亩,旱涝保收800亩,于1951年2月建成,为解放后建的第一座陂坝。
幸福陂位于白舍里陈甘坊河上,为浆砌块石坝,实际灌溉面积1350亩,旱涝保收面积1265亩,拦河坝长25米,高2.5米,于1963年3月完成。
万年陂位于洽村饶家,系浆砌石坝,实际灌溉1000亩,旱涝保收900商,坝长40米,高2.5米,于1953年3月完成。
下坊陂坝位于太和之太和村九剧水上,为浆砌石坝,坝长50米,高3米,实际灌溉2300亩,旱涝保收2000亩,1978年12月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