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1951年开始对牛瘟、牛炭疽病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开始。1955年5月30日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从1955年开始对猪瘟、猪肺疫、猪丹毒3种主要传染病进行春秋两季防疫注射。1960年以后对鸡进行新城Ⅰ系、Ⅱ系疫苗注射,效果也很明显。由于畜禽流通性大,加上注射密度不够理想,疫病仍时有发生。1973年以后,在春秋预防注射中采取有效措施,由公社、大队干部带队,逐村逐户注射,密度达100%,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牛瘟、牛炭疽等几种主要疫病已基本得到控制。1976年起,各基层畜牧兽医站对所辖地区的养猪户实行“三包一扶持”(包防疫、包治疗、包阉割,因疫病死亡适当赔款)的政策,搞合作防治承包,效果明显。
1980年市山、城关镇、莱溪、古城、太和等地发生猪链球菌病,死猪600余头,经兽医确诊后,在每年春秋预防注射中增加链球菌疫苗,以后这种病未再发生。
1983年春,连续发生两次病毒引起的大批耕牛死亡事故。一是1982年冬至1983年春长期阴雨,很多堆垛的稻草发霉,耕牛吃后发生霉稻草中毒,到3月16日死亡347头(其中水牛322头)。此后古城、太源、莱溪等水牛较多的公社继续发生大批死亡,到5月初,死牛1000头以上,虽经抢救减少了死亡,但直到青草取代稻草作耕牛饲料才得到制止。二是耕牛口啼疫(五号病),同年3月18日,白舍公社戈镰石生产队从疫区广昌甘竹购进1头耕牛,不久同村6头牛发生五号病,并迅速蔓延,除本村60%耕牛发病外,古城公社根竹、港背等村发生病牛29头,东坪公社下堡大队、城关镇果园14队、太和公社太和大队、桥背公社水南大队等地也出现疫情。同时,部分猪也感染这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县及时成立防治牲畜五号病办公室,各公社均成立防治五号病领导小组,采取隔离治疗,活埋(共活埋病牛23头,病猪160头)、烧毁等果断措施,迅速控制了疫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