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35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1
页数: 2
摘要: 疫病种类牛病传染病有:牛瘟、牛炭疽、口啼疫(五号病)、牛出血性败血症、流感、传染性肠炎、李氏杆菌病等。1983年春,连续发生两次病毒引起的大批耕牛死亡事故。县及时成立防治牲畜五号病办公室,各公社均成立防治五号病领导小组,采取隔离治疗,活埋、烧毁等果断措施,迅速控制了疫病蔓延。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疫病防治

内容

疫病种类牛病传染病有:牛瘟、牛炭疽、口啼疫(五号病)、牛出血性败血症、流感、传染性肠炎、李氏杆菌病等。寄生虫病有:伊氏锥虫病、血吸虫、肝片吸虫、鹿前后盘吸虫、蛔虫、疥癣虫、蜱虱等。普通常见病有:黑斑病中毒、霉稻草中毒、风湿病、胃病和产科疾病等。
  猪病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喘气病、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猪链球菌、猪流感、传染性肠胃炎等。寄生虫病有:蛔虫、姜片虫、肺丝虫等。普通常见病有:痢疾、水肿病、胃肠炎、风湿病、弓形体病、产前产后疾病等。
  禽病传染病有:鸡瘟、小鸡白痢、鸡马立克氏病、禽霍乱、鸡伤寒、禽痘等。寄生虫病有;蛔虫、球虫。普通常见病有:感冒、肺炎、痢疾、嗉囊扩张等。
  防治机构南丰曾于民国25年(1936)设置家畜防疫所,但形同虚设。疫病发生时,只靠民间兽医和阉割人员用土法偏方治疗,收效甚微,常出现整户整村鸡、猪瘟光。建国后,人民政府逐步建立和健全畜禽疫病防治体系,1951年成立南丰兽医站和家畜防疫队,配有专职兽医干部2名,开展疫病防治工作,先是培训民间兽医人员,紧接着在全县开展“牛瘟兔化毒疫苗”和“牛炭瘟疫苗”注射。1954年成立南丰县家畜诊疗所和南丰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不久市山、太和、古城、白舍区和城关镇成立以民间兽医和阉割人员为主的区畜牧兽医站。1957年农业局有畜牧兽医干部7人,民间畜牧兽医人员38人。1966年全县各人民公社和垦殖场均成立畜牧兽医站。1980年以后县畜牧兽医站和太和、白舍、中和、波罗、桑田、东坪畜牧兽医站设置牛、猪人工授精站。1984年1月,县畜牧兽医站内部增设畜牧防疫检疫站,对牲畜交易实行检疫、检验。到1987年,全县有基层兽医站17个,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112人,其中县属畜牧兽医站9人,有高级畜牧兽医师1人,畜牧兽医师5人,助理畜牧兽医师1人。
  防治效果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1951年开始对牛瘟、牛炭疽病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开始。1955年5月30日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从1955年开始对猪瘟、猪肺疫、猪丹毒3种主要传染病进行春秋两季防疫注射。1960年以后对鸡进行新城Ⅰ系、Ⅱ系疫苗注射,效果也很明显。由于畜禽流通性大,加上注射密度不够理想,疫病仍时有发生。1973年以后,在春秋预防注射中采取有效措施,由公社、大队干部带队,逐村逐户注射,密度达100%,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牛瘟、牛炭疽等几种主要疫病已基本得到控制。1976年起,各基层畜牧兽医站对所辖地区的养猪户实行“三包一扶持”(包防疫、包治疗、包阉割,因疫病死亡适当赔款)的政策,搞合作防治承包,效果明显。
  1980年市山、城关镇、莱溪、古城、太和等地发生猪链球菌病,死猪600余头,经兽医确诊后,在每年春秋预防注射中增加链球菌疫苗,以后这种病未再发生。
  1983年春,连续发生两次病毒引起的大批耕牛死亡事故。一是1982年冬至1983年春长期阴雨,很多堆垛的稻草发霉,耕牛吃后发生霉稻草中毒,到3月16日死亡347头(其中水牛322头)。此后古城、太源、莱溪等水牛较多的公社继续发生大批死亡,到5月初,死牛1000头以上,虽经抢救减少了死亡,但直到青草取代稻草作耕牛饲料才得到制止。二是耕牛口啼疫(五号病),同年3月18日,白舍公社戈镰石生产队从疫区广昌甘竹购进1头耕牛,不久同村6头牛发生五号病,并迅速蔓延,除本村60%耕牛发病外,古城公社根竹、港背等村发生病牛29头,东坪公社下堡大队、城关镇果园14队、太和公社太和大队、桥背公社水南大队等地也出现疫情。同时,部分猪也感染这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县及时成立防治牲畜五号病办公室,各公社均成立防治五号病领导小组,采取隔离治疗,活埋(共活埋病牛23头,病猪160头)、烧毁等果断措施,迅速控制了疫病蔓延。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