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有黄牛、水牛、荷兰牛、秦川牛和杂交牛。黄牛和水牛是地方品种,黄牛毛色多为黄色、棕黄色、棕黑色,分布全县,以山区和县城附近较多;水牛多为青灰色和浅黑色,分布在平原、丘陵及沿河地区。民国34年(1945)县城天主堂神甫运进1头荷兰奶牛,挤奶自用。1965年1月省农业厅拨款1.5万元,购买地方良种公牛40头,同时成立南丰县耕牛良种繁殖场。同年,农业局购进荷兰奶牛7头,也由良种繁殖场经营,鲜奶供应市场和制炼乳。1976年引进秦川公牛1头,1979年进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获得成功。
饲养量建国前,耕牛多为地主富农所有,由佃农饲养。民国23年(1934),南丰耕牛饲养户1.7万户,养牛1.8万头。民国26年存栏13903头,3年中下降48.2%。民国38年只剩下6463头,又下降53.5%。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耕牛,采取了很多保护和奖励措施,1950年10月制定《关于保护耕牛的指示及办法》,不久又颁布《保护耕牛的布告》,对养牛有贡献的农民给予表扬和奖励,评选劳动模范时有养牛劳模,对私宰耕牛的违法户给予严厉惩处。这些措施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1952年耕牛存栏10227头,比1949年增加58.2%。此后除1958~1963年略有下降外,基本上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展速度加快,1982年全县养牛16563头,到1987年增加到25017头,年平均增加1691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5年。
表16—1 1949~1987年耕牛存栏一览单位:头饲养方法以草食放牧为主。春耕时,草料少,牛的耕作负担重,佐以必要的精饲料,有利耕作。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每头牛均留40斤稻谷作精饲料,此法至今仍在实行。平时有专人早晚放牧,夏日拴在水中或阴凉处反刍,冬天晴晒日头雨关栏,并包牛角,勤垫栏,阻风口,做到“夏日有水塘,冬天有暖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