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县拖拉机站购进捷克热托25A型拖拉机2部。次年购进英国福克森35型拖拉机3部。1960年又购进白俄罗斯1部。3年共犁田2145亩,耙田2075亩,轧田837亩,开荒1696亩。从此开始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58~1968年为试用阶段,1969~1972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973~1981年为大发展阶段,1982~1987年为调整发展阶段。
试用阶段拖拉机站成立到下放人民公社,期间,拖拉机从无到有发展到8部,机具齐全,全县设立了市山、洽湾、古城、太和、白舍5个机耕示范点,并培养出一批农机手。
初步发展阶段拖拉机下放公社后,激发了发展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各公社努力集资购置拖拉机,到1972年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58部,小型拖拉机8部,机耕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
大发展阶段 1973年起,农用机械发展明显加快,大中型拖拉机当年增至73部,小型拖拉机增至18部。到1981年,大中型拖拉机增至181部,小型拖拉机及机耕船增至714部。
调整发展阶段 1982年,农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农机也进入调整发展时期,出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齐办农机的新局面,原集体所有的农业机械大多数以承包或作价转让的方式由个人经营。大中型拖拉机基本上投入运输,耕作由小型拖拉机取代。1987年全县拖拉机943部,比1981年净增48部,其中大型增加53部,达234部,小型减少5部,为709部。在234部大中型拖拉机中,个人所有213部,集体所有11部,乡镇所有5部;709部小型拖拉机中,个人所有681部,集体所有17部,乡镇所有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