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害虫危害作物,古有记述。明有迷信驱虫之说,清有用烧酒、雪水浸种防虫的记载。民国《南丰县志》载:“道光五年(1825)秋螟。”民国26年(1937)2月,江西农业院昆虫组在南丰进行越冬螟虫死亡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另据《江西农业记事》,民国30年7月,南丰县早稻发生稻飞虱及浮尘子为害至烈,其种类有花飞虱、黑尾浮尘子、白翅浮尘子3种,以花飞虱较为猖獗。
建国后,设有专业测报人员,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观察和调查,掌握病虫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控制和消灭害虫,减轻作物损失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县内水稻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白背飞虱、灰飞虱、褐飞虱、黑尾叶蝉、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螟蛉、稻蓟马、象鼻虫、粘虫、负泥虫和食根金花虫等。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赤枯病、纹枯病、立枯病、黄矮病、叶鞘腐败病、胡麻叶斑病、白叶枯病、绵腐病、谷枯病、稻曲病等。其中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较重,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有“二虫一病”,即二化螟、三化螟、稻瘟病。70年代以后增加为“四虫三病”,即增加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白叶枯病。
其他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有: 大豆虫害有豆芜菁、豆夹螟、造桥虫、豆天蛾、大豆卷叶螟等;病害有菟丝子病等。
油菜虫害有菜青虫、蚜虫、潜叶蝇、蛴螬等;病害有菌核病、红叶病、霜霉病、白锈病等。
虫情测报与病虫防治建国前,无药无械,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全凭双手扑灭,效率很低。建国后,十分重视防治病虫害工作。1960年,县农技站增加水稻病虫测报业务。1965年在傅坊公社设立丘陵地区水稻病虫测报点。1973年,各公社均配有一名植保员。1980年,农业局增设植物保护站。随着观测点从城郊扩展到多种地势、稻作类型和作物品种,全县性预测预报形成体系,预报的准确性得到干部群众一致公认。据估算,全县每年病虫害防治效益相当于减少850~2800万斤稻谷损失。
对病虫害的药物防治是在50年代才开始,用六六六、滴滴涕,后逐渐增加敌敌畏、敌百虫、乐果、1605、1059、杀螟松、西力生、赛力散、稻瘟净和666/1605混合药粉等。70年代,高效低残毒的有机氮、菊脂类农药取代了危害人畜和污染环境的农药,六六六、滴滴涕等农药停止使用。
在药物防治的同时,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开展农业和生物防治。
农业防治,包括:1、选育和推广抗病种子,如更新南特号、矮脚南特号、珍龙13、910、6202——1、威优35、威优64等;2、调整农作物布局,减少早稻迟熟品种和一季晚稻;3、压低菌源、虫源基数,对感染病虫害的稻草、谷粒及时处理,并做好种子消毒灭菌工作;4、改变缺磷少钾重氮的施肥方法,科学灌水,适时适度晒田;5、人工捕杀和灯光诱杀害虫等。
生物防治,主要是保护害虫天敌,如青蛙、燕子、啄木鸟、杜鹃、蜘蛛等。1972~1973年曾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1980年进行天敌种群调查,县境内水稻9种害虫的天敌有32科共80种,为天敌优势种的繁殖和利用积累了资料。
植物检疫,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了植物检疫,所有种子、苗木的输入一律实行检疫,以控制病虫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