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壤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2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土壤改良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1
摘要: 建国前,由于耕作粗放,采取掠夺式生产,土壤越种越瘠薄。建国后,经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县旱涝保收面积扩大到18万亩以上,且大力种植绿肥,注意种养结合,大大提高了耕地的肥力。据1980年资料载,全县土壤中还存在3个薄弱环节,一是还有20549亩易涝田、38417亩易旱田、40061亩冷浸田、56173亩浅脚沙田,产量都较低;二是土壤施肥不当,重氮缺磷少钾,养分比例失调;三是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生态不平衡。据测定,全县自然土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多为中量稍丰,速效磷含量中量偏低。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土壤改良

内容

建国前,由于耕作粗放,采取掠夺式生产,土壤越种越瘠薄。建国后,经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县旱涝保收面积扩大到18万亩以上,且大力种植绿肥,注意种养结合,大大提高了耕地的肥力。据1980年资料载,全县土壤中还存在3个薄弱环节,一是还有20549亩易涝田、38417亩易旱田、40061亩冷浸田、56173亩浅脚沙田,产量都较低;二是土壤施肥不当,重氮缺磷少钾,养分比例失调;三是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生态不平衡。
  1959、1981年先后进行了2次土壤普查,基本上查清了全县土壤形成的母质、类型与分布。据测定,全县自然土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多为中量稍丰,速效磷含量中量偏低。按照普查结果,重点抓了4项工作:(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地中有机质的含量,着重抓好增加绿肥和种好管好绿肥,增施厩肥和抓稻草还田。(2)重施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科学配施微量元素肥料,使土壤中氮磷钾配比合理。(3)进一步改良耕作制度,增加稻油、稻豆、稻菜轮作面积。对山区土壤坚持开沟排渍水,减少土壤潜育化。(4)发展林牧业,把育林护草放在重要位置上,改善生态条件。
  1982年丘陵、山地承包给农民开发利用后,严格实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上对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近万亩严重水土流失的土地修筑成梯田或等高带状果园、茶园,恢复植被,为稻田土壤肥力的改善创造了良好条件。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