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技农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20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技农艺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4
摘要: 清同治《南丰县志》载:“岁二收,春种夏收与播以仲夏以秋收,谓之两番。”这是南丰种双季稻的最早记载。建国前,农田大量荒芜,栽培粗放,很多农户负担耕地70~80亩,加上灌溉条件差、品种退化、灾害频繁,产量很低。除城镇附近部分土地复种桠禾,大部分只栽一季晚稻。建国后,陆续推行“三变”,复种水平有很大提高。20世纪50年代,全部农田作物年平均播种面积为427304亩,复种指数为133.3%;6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为554944亩,复种指数为189.4%;7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610631亩,复种指数为207.1%;8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600282亩,复种指数为205%。多在水源不足但土地肥沃的田中实行,年种植约6000亩。蔬菜地方品种中,粉冬瓜、癞瓜、墨茄质地优良。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农技农艺

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清同治《南丰县志》载:“岁二收,春种夏收与播以仲夏以秋收,谓之两番。”这是南丰种双季稻的最早记载。建国前,农田大量荒芜,栽培粗放,很多农户负担耕地70~80亩,加上灌溉条件差、品种退化、灾害频繁,产量很低。除城镇附近部分土地复种桠禾,大部分只栽一季晚稻。
  建国后,陆续推行“三变”(一晚变早稻、单季变双季、旱地变水田),复种水平有很大提高。
  20世纪50年代,全部农田作物年平均播种面积为427304亩,复种指数为133.3%;6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为554944亩,复种指数为189.4%;70年代,年平均播种面积610631亩,复种指数为207.1%;80年代(至1987年)年平均播种面积600282亩,复种指数为205%。
  复种形式有10种:(1)稻一稻一绿肥。即早稻后栽二晚,二晚田套种绿肥。(2)稻一稻一油菜。与上项不同的是绿肥改为油菜。(3)稻一豆一闲。一年两熟。(4)稻一绿肥(或稻一闲)。一年一熟或两熟,只在潜育性一季晚稻田中实行。(5)稻一杂粮一油菜(或肥)。多在水源不足但土地肥沃的田中实行,年种植约6000亩。(6)稻或花生一花生或稻一绿肥或油菜。缺水田中采用此法,视雨情而定,种植面积甚少。(7)豆一稻一绿肥。在极少数缺水源的田中实行。(8)蚕豌豆一绿豆或红薯一蔬菜或闲。旱地采用。(9)棉花一油菜(或蔬菜、绿肥)。(10)专用蔬菜地。复种指数300%。
  1953年开始,科学种田水平逐步普及,重点是改良浸种方法,推广小株密植(后改为合理密植)。
  浸种用黄泥水或盐水选种,西力生浸种,后逐步推广温水摧芽、湿润育秧、小苗带土育秧、无土育秧、通气秧田、板田育秧等技术。1963年试用薄膜育秧成功,此后各种育秧技术配以薄膜覆盖,能提早插秧期10天左右。
  合理密植南丰农民历来习惯稀植,行株距1.5×2市尺,有“稀(植)长谷、密(植)长秆”之说。1953年以后,通过对比示范,搞样板田,合理密植为农民接受,其规格视田而异,有5×6(寸)、6×6、5×5、5×7、4×7等。1958年曾提倡过高度密植,行株距3×5、4×5,亩插秧3~4万株,不仅肥料、劳力跟不上需要,通风透光也差,效果反没有合理密植好。
  第二节品种更新建国前农作物传统品种水稻据旧县志载,明、清、民国时期南丰水稻品种有,早稻品种:五十日粘、六十日粘、白沙粘、龙牙粘、江东粘、油麻粘、麻阳粘、淮禾早、大谷早、黄土粘、百日粘、清流粘、华山早、温凉粘、茅裹粘、池州粘、粘禾糯等。晚稻品种:八月白、青丝梗、赤珠梗、铁脚粳、重阳糯、老人糯、三友糯、响铃糯、虎皮糯、长腰糯、光头糯、盐夫糯、光头藜、缺芒藜、细谷藜等。
  旱作品种有黍麦、莜麦、粟、六月爆豆、豇豆、塍豆、绿豆、赤豆、刀豆、扁豆、田豆、羊须豆、虎爪豆、绢带豆、甘蔗、烟叶、苎麻、黄麻、木棉、靛花等。
  蔬菜品种有菘菜、白菜、萝卜、油菜、苋菜、波稜菜、韭菜、薤菜(藠子)、苦荬、蕲菜、莴苣、斑菜、莙荙、郎荠菜、茄、葱、蒜、瓠、荽苏、筒蒿、川芎(芹菜)、蕹菜(空心菜)、蕨、雪里红、姜、薯、芋、筲瓜、丝瓜、冬瓜、葵藿、胡萝卜、台菜、莼、北瓜、苦瓜、胡瓜、笋、白木耳、菌、地蚕等。
  瓜果品种除柑桔外,有梅、杏、桃、李、梨、枣、栗、柿、枇杷、石榴、梧桐子、银杏、杨梅、葡萄、柚、樱桃、金桔、山楂、苦楮、甜楮、葛、金瓜、子瓜、木瓜、西瓜、莲藕、菱角、荸荠、茨菰等。
  建国后良种推广和引进建国后,先后设置种子站、良种繁殖场、种子公司等良种引进、繁殖、销售的专职机构,并在农村设种子员和良种繁育示范田,推广和繁育优良品种。
  水稻建国初,水稻皆为高秆,且多为一季晚稻,1953年以后,双季稻发展很快。当时引进推广良种有早籼5个:莲塘旱、赣农3425、赣农5636、南特稻、陆才号;早粳8个:早粳3号、铁路稻、农林16号、早粳16号、卫国、北陆12号、青森5号、陆羽132;晚籼2个:油粘子、淅场9号;晚粳4个:晚粳11号、牛毛黄、苏场412、中南晚粳这些引进的种子多数丰产性能好,早熟,利于发展双季稻,逐渐成为农家当家品种。与此同时,农家传统品种还有早稻品种26个、桠禾品种9个、一季晚稻品种51个,一季晚糯品种21个。
  20世纪60年代初,从广东、南昌等地引种珍珠矮10号、11号、13号及广场矮3784、江矮早、矮足南特号等矮秆品种,1963年大面积推广性能较为稳定的珍珠矮、广场矮等品种,不久全县实现矮秆化。二晚当家品种银粳晚仍为高秆品种,一季晚稻的品种无多大变化。
  70年代初,早稻以6044、7055、先锋1号、红梅早、广陆矮、南京11号等矮秆良种为主。70年代中后期,矮秆多穗型品种红410、光大白、青马早、温选6号、温选青受到农民青睐,迅速遍及全县乡村。二晚推广广秋、5450、广密134、矮脚白米子等矮秆良种。一晚大面积推广鸭子矮。同时,三系(恢复系、不育系、保持系)配套杂交水稻问世后,从1975年开始,连续3个冬春组织育种队,由农业局领导带队赴海南岛南部崖县(三亚)进行制种工作。1976年杂交水稻籼优2号成为二晚的当家品种,杂交稻的制种技术也为农民技术员掌握,并逐渐满足本地的需要。
  80年代,根据市场需要,水稻品种结构有了变化,重点推广省优质稻米生产座谈会上推荐的萍乡市选育早籼品种73——07,同时推广二九丰、早二六、珍竹97、78——130、71——20、浙辐802、山花369、薏珍红、充红等优质高产早籼品种。随着水稻杂交技术的不断进步,杂交稻的组合也越来越多,开始只有籼优2号,后来增加杂交早稻威优34、威优35、威优98,一、二晚组合汕优6号、汕优63等。1987年优质杂交稻产量已占全县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80年代起,为提高杂交水稻的制种质量,改变了过去乡乡制种易出现劣质混杂的现象,县指定洽湾乡的西坪、莱溪乡的八都、九联村集中制种。同时也从大余、宁都和浙江购进少量杂交种子。
  油菜本地油菜品种为白菜型,栽培悠久,早熟、株矮、粒小,出油率25%,亩产25公斤左右。50年代中期推广胜利油菜、波阳甜油菜,虽然耐肥、抗倒伏、产量高,但生育期长,影响早稻插秧而不受农民喜爱。70年代引进并成为当家品种西南302,单产50公斤以上,出油率30%。同时还引种了荆油、甘油等品种,试种了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的双低新品种。1978年县农科所王梅雪用泸川2号做母本、西南302做父本,杂交育成早熟丰产品种“丰油早”,1985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推荐在全省推广,1987年除全县大部分引种外,外县推广10万亩以上。
  花生建国初栽培的是地方种大子花生,质优,但产量低。建国后引种早熟的小子花生六月爆,高产省工,很快成为当家品种。80年代引种粤油511、狮选3号、粤选58等品系,亩产100多公斤,优于六月爆,已在全县推广。
  玉米南丰原无种玉米习惯。1969年浙江移民带来玉米品种白马牙、金皇后,已扩及全县。现推广杂交玉米中单2号,亩产150~200公斤。
  红薯地方品种小白薯已被淘汰。50年代引进推广并成为当家品种日本胜利百号,产量高、耐贮、淀粉多,很受欢迎。还引种了广东白皮红心薯种徐薯18。
  蔬菜地方品种中,粉冬瓜、癞瓜、墨茄质地优良。建国后引进广东小白菜、广东芥菜、西红柿、芥兰球、花椰菜、水红茄、山东大白菜、春芥兰包、寸金苦瓜、苔菜、洋葱、白茎芹菜、地瓜、马铃薯、香椿、早熟萝卜等。
  果品建国后发展的果树主要有水蜜桃、浏阳4斤桃、日本梨、早黄蜜梨、西降坞、上饶早梨、靖安硃砂李等。
  茶叶军峰山生产的尖峰茶是地方品种。引进的品种有庐山云雾茶、婺源大叶种、福建大白茶、水仙及江浙群体品种。
  西瓜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广东、抚州等地引种马兰瓜、台黑、抚州大西瓜、无子西瓜、新澄杂一代、梨瓜等。
  第三节土壤改良建国前,由于耕作粗放,采取掠夺式生产,土壤越种越瘠薄。建国后,经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县旱涝保收面积扩大到18万亩以上,且大力种植绿肥,注意种养结合,大大提高了耕地的肥力。据1980年资料载,全县土壤中还存在3个薄弱环节,一是还有20549亩易涝田、38417亩易旱田、40061亩冷浸田、56173亩浅脚沙田,产量都较低;二是土壤施肥不当,重氮缺磷少钾,养分比例失调;三是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生态不平衡。
  1959、1981年先后进行了2次土壤普查,基本上查清了全县土壤形成的母质、类型与分布。据测定,全县自然土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多为中量稍丰,速效磷含量中量偏低。按照普查结果,重点抓了4项工作:(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地中有机质的含量,着重抓好增加绿肥和种好管好绿肥,增施厩肥和抓稻草还田。(2)重施磷钾肥,合理施用氮肥,科学配施微量元素肥料,使土壤中氮磷钾配比合理。(3)进一步改良耕作制度,增加稻油、稻豆、稻菜轮作面积。对山区土壤坚持开沟排渍水,减少土壤潜育化。(4)发展林牧业,把育林护草放在重要位置上,改善生态条件。
  1982年丘陵、山地承包给农民开发利用后,严格实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上对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近万亩严重水土流失的土地修筑成梯田或等高带状果园、茶园,恢复植被,为稻田土壤肥力的改善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四节病虫防治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害虫危害作物,古有记述。明有迷信驱虫之说,清有用烧酒、雪水浸种防虫的记载。民国《南丰县志》载:“道光五年(1825)秋螟。”民国26年(1937)2月,江西农业院昆虫组在南丰进行越冬螟虫死亡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另据《江西农业记事》,民国30年7月,南丰县早稻发生稻飞虱及浮尘子为害至烈,其种类有花飞虱、黑尾浮尘子、白翅浮尘子3种,以花飞虱较为猖獗。
  建国后,设有专业测报人员,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观察和调查,掌握病虫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控制和消灭害虫,减轻作物损失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县内水稻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白背飞虱、灰飞虱、褐飞虱、黑尾叶蝉、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螟蛉、稻蓟马、象鼻虫、粘虫、负泥虫和食根金花虫等。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赤枯病、纹枯病、立枯病、黄矮病、叶鞘腐败病、胡麻叶斑病、白叶枯病、绵腐病、谷枯病、稻曲病等。其中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较重,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有“二虫一病”,即二化螟、三化螟、稻瘟病。70年代以后增加为“四虫三病”,即增加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白叶枯病。
  其他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有: 大豆虫害有豆芜菁、豆夹螟、造桥虫、豆天蛾、大豆卷叶螟等;病害有菟丝子病等。
  油菜虫害有菜青虫、蚜虫、潜叶蝇、蛴螬等;病害有菌核病、红叶病、霜霉病、白锈病等。
  虫情测报与病虫防治建国前,无药无械,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全凭双手扑灭,效率很低。建国后,十分重视防治病虫害工作。1960年,县农技站增加水稻病虫测报业务。1965年在傅坊公社设立丘陵地区水稻病虫测报点。1973年,各公社均配有一名植保员。1980年,农业局增设植物保护站。随着观测点从城郊扩展到多种地势、稻作类型和作物品种,全县性预测预报形成体系,预报的准确性得到干部群众一致公认。据估算,全县每年病虫害防治效益相当于减少850~2800万斤稻谷损失。
  对病虫害的药物防治是在50年代才开始,用六六六、滴滴涕,后逐渐增加敌敌畏、敌百虫、乐果、1605、1059、杀螟松、西力生、赛力散、稻瘟净和666/1605混合药粉等。70年代,高效低残毒的有机氮、菊脂类农药取代了危害人畜和污染环境的农药,六六六、滴滴涕等农药停止使用。
  在药物防治的同时,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开展农业和生物防治。
  农业防治,包括:1、选育和推广抗病种子,如更新南特号、矮脚南特号、珍龙13、910、6202——1、威优35、威优64等;2、调整农作物布局,减少早稻迟熟品种和一季晚稻;3、压低菌源、虫源基数,对感染病虫害的稻草、谷粒及时处理,并做好种子消毒灭菌工作;4、改变缺磷少钾重氮的施肥方法,科学灌水,适时适度晒田;5、人工捕杀和灯光诱杀害虫等。
  生物防治,主要是保护害虫天敌,如青蛙、燕子、啄木鸟、杜鹃、蜘蛛等。1972~1973年曾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1980年进行天敌种群调查,县境内水稻9种害虫的天敌有32科共80种,为天敌优势种的繁殖和利用积累了资料。
  植物检疫,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了植物检疫,所有种子、苗木的输入一律实行检疫,以控制病虫传播。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