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明、清期间除灾年外,南丰稻米自给有余。民国初期“农村物产较多,经济活跃,年产稻谷约百万担,有四分之一的剩余稻谷运销旴江下游各地,收入十余万元。”民国15年(1926)以来,受战争和灾祸的影响,壮丁逃亡,人口锐减,田园荒芜,粮食生产衰退,还得从外地进口粮食。抗日战争爆发后,赣北沦陷,难民大量涌入,这些难民开垦了大量荒地,南丰粮食生产有很大发展,民国26年有稻田24.86万亩,稻谷总产388901石;翌年面积51.6万亩,稻谷总产1350750石,两年间,面积增加1倍多,产量增加2倍多。此后,年产量又急剧下降,到1949年产量只有22005.9吨。
建国后,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生产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1949年,水稻播种面积265169亩,产稻谷22005.9吨,亩产83公斤;1959年播面394819亩,产稻谷51030吨,亩产129公斤;1969年播面387751亩,产稻谷67926吨,亩产176.5公斤;1979年播面429979亩,产稻谷121521吨,亩产282.5公斤;1987年播面408033亩,产稻谷167646吨,亩产410公斤。第一个10年,年平均增产2902吨;第二个10年,年平均增1690吨;第三个10年,年平均增产5359吨;1987年与1979年比较,8年增产稻谷46126吨,年平均增产5765吨。
杂粮作物,仍以大豆、红薯产量较多,大豆年产500吨左右,红薯年产1600吨左右,玉米、绿豆、大小麦均呈下降趋势,有些杂粮,如荞麦已基本绝种。
表13—5 1949~1987年水稻播种面积、产量一览面积:亩;亩产:公斤;总产:吨油料产量建国前,油料生产资料不多。据1950年1月农情调查,抗日战争以前,年种花生20亩,产花生20担;芝麻15亩,产芝麻15担;种油菜35亩,产油菜籽35担。油料主要靠外地调入。建国后虽有所发展,但仍不能满足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速度加快,1949年全县油脂总产23.2吨;1959年为93.8吨,1969年为98.7吨,1979年为207吨,1987年为205.54吨,全县人平只有0.9公斤。
表13—6 1949~1987年油料作物面积产量一览, 面积:亩;产量:吨纤维作物产量民国30年(1941),南丰成立植麻推广站,种植苎麻13955亩,黄麻9299亩。建国前后,个别农民在旱地上种植少量土棉花,产量很低。1957年,市山、洽湾、白舍试种岱字棉49.23亩,获得成功,其中市山乡吉坪高级社试种的20.66亩,亩产籽棉154公斤。1958年全县种植2161亩,平均亩产籽棉60公斤。1959年,棉花种植集中在市山、洽湾、白舍3个公社,面积增加到4752亩,1960年更扩大到8030亩,产皮棉132.4吨,是南丰种棉花最多的一年。此后虽有种植,规模要小得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没有种植。苎麻、黄麻生产规模小于建国前,而且一年比一年少。
其他经济作物产量建国前夕,鄱阳等地种植甘蔗已趋没落,面积不足200亩。另据民国34年(1945)资料,南丰种茶叶50亩,种烟叶3000亩。
建国后,茶叶生产发展较快,1987年面积达6278亩,是建国初的21倍,年产茶叶22.3吨。白莲1980年以来发展很快,1987年产量超过150吨。桑蚕发展虽快,但销售渠道不畅,生产已经停止。发展较快的作物还有水果、瓜类和果蔗。晒烟生产平稳,而烤烟则被淘汰。
蔬菜产量建国前,蔬菜生产无记载,以销定产,自给为主。建国后,蔬菜生产受到重视,不但更新了许多传统蔬菜,提高了蔬菜品质,而且引种了地瓜、番茄、马铃薯、洋葱、花椰菜等新品种,蔬菜产量也一年比一年增加,60年代随着农用薄膜的应用,蔬菜上市期比以往提早半个多月,质量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