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低产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193
颗粒名称: 改造低产田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1
摘要: 50年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1957年平均亩产只有125公斤。60年代以来,认真抓低产田改造,一是改善排灌条件,山区普遍搞“一垄三沟”和环山马蹄形排水沟;平原、丘陵和山排田改善水利设施,改串灌为沟灌,排灌分家。二是深耕改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力。三是扩种绿肥,开展积造肥运动,科学管理肥水,增加有机肥料,促使土壤熟化,经过多年努力,到1987年,全县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达18.32万亩。
关键词: 南丰县 农田建设 改造低产田

内容

50年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1957年平均亩产只有125公斤。60年代以来,认真抓低产田改造,一是改善排灌条件,山区普遍搞“一垄三沟”(田字沟、腰沟、丰产沟)和环山马蹄形排水沟;平原、丘陵和山排田改善水利设施,改串灌为沟灌,排灌分家。二是深耕改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力。三是扩种绿肥,开展积造肥运动,科学管理肥水,增加有机肥料,促使土壤熟化,经过多年努力,到1987年,全县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达18.32万亩。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