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耕地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18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耕地与作物
分类号: F327.56
页数: 8
摘要: 南丰耕地自明洪武二十四年以来就有记载,但差异甚大。当年有田地山塘3328顷35亩5分,至正德七年,减至2659顷78亩,清康熙二十二年,增至4053顷75亩,另地120顷93亩,山454顷83亩,塘150顷58亩。民国初期,土地面积最多是20年,为51.8万亩,次为19年,40.54万亩,最少为26年,24.86万亩。过去,“田”、“赋”紧密联系在一起,历代政府均十分重视,明万历年代、清康熙年代、民国34~35年均组织丈量,确定“编征银额”、“田赋派额”,但由于自然灾异、战争和政局影响,造成人口减少,田园荒芜。据统计,建国以来共开垦荒地72284亩。瓜子白舍镇和波罗乡产量较多。建国后,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关键词: 南丰县 耕地面积 承包责任制

内容

第一节耕地面积南丰耕地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以来就有记载,但差异甚大。当年有田地山塘3328顷(旧市制,1顷=100亩)35亩5分,至正德七年(1512),减至2659顷78亩,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增至4053顷75亩,另地120顷93亩,山454顷83亩,塘150顷58亩。民国初期,土地面积最多是20年(1931),为51.8万亩,次为19年,40.54万亩,最少为26年,24.86万亩。过去,“田”、“赋”紧密联系在一起,历代政府均十分重视,明万历年代、清康熙年代、民国34~35年均组织丈量,确定“编征银额”、“田赋派额”,但由于自然灾异、战争和政局影响,造成人口减少,田园荒芜。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多项奖励措施,鼓励农民开荒造田,耕地面积由1949年266698亩增加到1957年329020亩,此后,因修水利、修马路和基本建设事业征用了大片土地,耕地逐年减少,到1968年降至287026亩,为扭转土地面积下降趋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用耕地保护,对农村建房、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审批权限作了严格的规定。1969年以后,全县耕地基本上稳定在29万亩上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耕地还略有增加,1987年为296155亩,比1967年以来任何一年都多,但由于人口迅猛增加,农村人均占有耕地由1956年3.38亩下降到1987年的1.3亩。
  表13—4 1949~1987年耕地面积一览单位:亩第二节农田建设建国后,农田建设最显著的成就有三: 垦荒造田建国初,到处可以看到大片荒地。在20世纪50年代被陆续开垦成田。进入60年代,随着水利事业发展,很多山坡、丘陵地被开垦成旱地或水田。据统计,建国以来共开垦荒地72284亩。其中:1950~1952年开垦13321亩,年平均4440亩;1953~1957年互助合作时期开垦41896亩,年平均8379亩;人民公社化前期7年开垦14651亩。此后,虽然有的山区仍继续垦荒,但不多,1971~1987年17年中共开垦荒地2416亩。
  改造低产田 50年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1957年平均亩产只有125公斤。60年代以来,认真抓低产田改造,一是改善排灌条件,山区普遍搞“一垄三沟”(田字沟、腰沟、丰产沟)和环山马蹄形排水沟;平原、丘陵和山排田改善水利设施,改串灌为沟灌,排灌分家。二是深耕改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力。三是扩种绿肥,开展积造肥运动,科学管理肥水,增加有机肥料,促使土壤熟化,经过多年努力,到1987年,全县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达18.32万亩。
  园田化此项工作始于1959年,到60年代末,各人民公社较为平整的塅田,基本上都建设成园田化的土地,面积为11.2万亩,用于修筑机耕道和田间大道占地14555亩(这些机耕道后来大部分被改为农田)。经过园田化建设,过去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被建设成为平平整整、大小划一、田水沟路配套的标准化“井”字形的“三保田”(保水、保土、保肥)。
  第三节作物分布农作物除特产南丰蜜桔外,历来以水稻为主,其他农作物种植不多,或未形成优势,没有规模生产。
  粮食作物清乾隆《南丰县志》载:“兼本州山淡地寒止宜晚禾,唯近郭乡村略种早稻,通计十分之内早稻止有三分。”说明在县城附近有较多的早稻栽培,较远的乡村,只有零星的栽培,大面积栽培的是一季晚稻和糯稻。
  建国后,水稻种植以早稻和二晚两季为主。1987年,桥背乡双季稻种植面积占早稻播种面积的100%;沙岗、太和、傅坊、桑田、莱溪、市山、西溪、洽村等乡镇占90%以上;洽湾、太源、中和、白舍、东坪等乡镇占85%以上;三溪乡占78.9%;波罗乡占76.6%,原来占多数的一季晚稻和一季糯稻只有少量种植。
  油料作物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和木本油茶树。油菜各乡村均有种植,以桥背、市山、洽湾、太和、白舍等乡镇种植较多,面积均在1000亩以上;花生原多产于白舍镇和波罗乡,如今全县均有栽培,市山、洽湾、桥背、东坪、傅坊、白舍、太源、桑田等乡镇种植较多;芝麻是每家农户都种的作物,产量较多的有桥背、市山、洽湾、桑田、太和、白舍等乡镇;油茶的主产地是山区和丘陵地区,年产油茶籽15吨以上的乡镇有:三溪、沙岗、莱溪、桑田、太和、傅坊、中和、白舍、太源等。
  纤维作物建国前,苎麻历来为官方鼓励种植的作物,历史上曾有较多的栽培。建国后逐渐减少,原来栽培面积较多的市山、琴城、桥背、洽湾、白舍、洽村等乡镇,有的已不种植,有的只有零星栽培。1957年,市山、洽湾试种岱字15号棉花成功,1960年全县扩大到8030亩,后因种棉花投工多、成本高而逐年减少。此后时起时伏,到1980年以后只有零星种植。
  其他经济作物甘蔗清代至民国初,南丰县的“鄱阳、重石、罗家堡、河东、夏家洲、胡家堡、杨林渡、窑下等沿河一带历来是蔗糖的主产区,土法生产红糖,年产值六、七万金,畅销赣东各地”,“自海禁大开,外货入侵,洋糖充斥,以致土糖销路迟滞”,加上“种法不良、制法不良、交通不便,以致现在栽者寥寥,产量锐减,较之过去相差十倍”(民国24年11月15日《经济旬刊》)。建国初,上述地方还有少量生产,后渐淘汰。近年来,靠近城镇的乡村果蔗生产发展较快,1987年已达449亩。
  茶叶建国前,只有少量种植,今已初具规模,1987年面积超过100亩的有洽村、三溪、西溪、太和、中和等乡镇及县园艺场,其他乡镇也有少量种植。
  桑树 1980年开始引种,主要栽培地点有洽村、傅坊、桑田、波罗、白舍。
  烟叶三溪乡种植较多,其他乡村自种自用。
  白莲原来只有靠广昌的一些农村有少量栽培,因其经济价值较高,1980年在傅坊、白舍等地大量引种,并迅速扩大到全县,现已有一定生产规模。
  香菇民国24年(1935)产41担,民国26年产50担,建国后年产5000公斤左右。开始用人工菌种培育香菇后,产量大增,1987年产量超过20000公斤。
  水果除特产蜜桔外,白舍的柿及太和牛岭、三溪池丰的梨,质地较优,但产量不多;枣、板栗、桃、李、枇杷、葡萄近年发展较快,已形成商品性生产。
  瓜子白舍镇和波罗乡产量较多。
  绿肥建国前境内没有绿肥种植。1954年开始引种,品种有红花草(紫云英)、肥田萝卜、猪屎豆等,以红花草为主,1978~1983年红花草面积保持16万亩左右,占水田面积65%,以后有所下降,1987年面积94211亩,占水田面积39%。肥田萝卜主要用作桔园绿肥,猪屎豆已无人种植。
  第四节作物产量粮食产量明、清期间除灾年外,南丰稻米自给有余。民国初期“农村物产较多,经济活跃,年产稻谷约百万担,有四分之一的剩余稻谷运销旴江下游各地,收入十余万元。”民国15年(1926)以来,受战争和灾祸的影响,壮丁逃亡,人口锐减,田园荒芜,粮食生产衰退,还得从外地进口粮食。抗日战争爆发后,赣北沦陷,难民大量涌入,这些难民开垦了大量荒地,南丰粮食生产有很大发展,民国26年有稻田24.86万亩,稻谷总产388901石;翌年面积51.6万亩,稻谷总产1350750石,两年间,面积增加1倍多,产量增加2倍多。此后,年产量又急剧下降,到1949年产量只有22005.9吨。
  建国后,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生产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1949年,水稻播种面积265169亩,产稻谷22005.9吨,亩产83公斤;1959年播面394819亩,产稻谷51030吨,亩产129公斤;1969年播面387751亩,产稻谷67926吨,亩产176.5公斤;1979年播面429979亩,产稻谷121521吨,亩产282.5公斤;1987年播面408033亩,产稻谷167646吨,亩产410公斤。第一个10年,年平均增产2902吨;第二个10年,年平均增1690吨;第三个10年,年平均增产5359吨;1987年与1979年比较,8年增产稻谷46126吨,年平均增产5765吨。
  杂粮作物,仍以大豆、红薯产量较多,大豆年产500吨左右,红薯年产1600吨左右,玉米、绿豆、大小麦均呈下降趋势,有些杂粮,如荞麦已基本绝种。
  表13—5 1949~1987年水稻播种面积、产量一览面积:亩;亩产:公斤;总产:吨油料产量建国前,油料生产资料不多。据1950年1月农情调查,抗日战争以前,年种花生20亩,产花生20担;芝麻15亩,产芝麻15担;种油菜35亩,产油菜籽35担。油料主要靠外地调入。建国后虽有所发展,但仍不能满足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速度加快,1949年全县油脂总产23.2吨;1959年为93.8吨,1969年为98.7吨,1979年为207吨,1987年为205.54吨,全县人平只有0.9公斤。
  表13—6 1949~1987年油料作物面积产量一览, 面积:亩;产量:吨纤维作物产量民国30年(1941),南丰成立植麻推广站,种植苎麻13955亩,黄麻9299亩。建国前后,个别农民在旱地上种植少量土棉花,产量很低。1957年,市山、洽湾、白舍试种岱字棉49.23亩,获得成功,其中市山乡吉坪高级社试种的20.66亩,亩产籽棉154公斤。1958年全县种植2161亩,平均亩产籽棉60公斤。1959年,棉花种植集中在市山、洽湾、白舍3个公社,面积增加到4752亩,1960年更扩大到8030亩,产皮棉132.4吨,是南丰种棉花最多的一年。此后虽有种植,规模要小得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没有种植。苎麻、黄麻生产规模小于建国前,而且一年比一年少。
  其他经济作物产量建国前夕,鄱阳等地种植甘蔗已趋没落,面积不足200亩。另据民国34年(1945)资料,南丰种茶叶50亩,种烟叶3000亩。
  建国后,茶叶生产发展较快,1987年面积达6278亩,是建国初的21倍,年产茶叶22.3吨。白莲1980年以来发展很快,1987年产量超过150吨。桑蚕发展虽快,但销售渠道不畅,生产已经停止。发展较快的作物还有水果、瓜类和果蔗。晒烟生产平稳,而烤烟则被淘汰。
  蔬菜产量建国前,蔬菜生产无记载,以销定产,自给为主。建国后,蔬菜生产受到重视,不但更新了许多传统蔬菜,提高了蔬菜品质,而且引种了地瓜、番茄、马铃薯、洋葱、花椰菜等新品种,蔬菜产量也一年比一年增加,60年代随着农用薄膜的应用,蔬菜上市期比以往提早半个多月,质量也有所提高。
  第五节农业成本建国后,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包括种子、肥料、农药、农具维修、机耕费用、饲料等),约占产出量的20~25%,间接投入(包括公粮、公积金、公益金及其他提留)约占产出量的10~13%,数十年这个比例变化不大,但投入多,产出更多,投入的绝对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1971年全县农业总收入1951万元,总支出691万元;1977年收入2388万元,支出803万元;1987年收入14515万元,支出4552万元。另外从化肥(标准肥)的施用量看,1957年平均亩施量为0.75公斤,1967年为7.2公斤,1977年为23.5公斤,1987年为60.8公斤,而这4年的粮食产量分别为137公斤、167.5公斤、204公斤、410.9公斤。但施肥量并不是农业增产的决定因素 1959、1960年施用的化肥分别比1957年增加91%、129%,因生产上的瞎指挥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反而下降5.8%、23.2%。
  农业投入增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农家肥料施用量减少,化肥、农药则大量增加,50年代全县年平均施化肥305.2吨,农药76吨;60年年平均施化肥2524吨,农药116.6吨;70年代年平均施化肥9986吨,农药398.6吨;80年代年平均施化肥26839吨,农药982吨;一直是成倍、数倍增长的势头。二是农田水利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幅度增加。到1979年止,农村人民公社固定资产总值1554万元,此后每年提取150万元以上的积累,1987年固定资产达2966万元。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