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效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14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济效益
分类号: F014.35
页数: 3
摘要: 建国前,南丰经济落后,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十分低下。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及随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许多行之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措施受到冲击,全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效益迅速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与健全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加强宏观经济效益控制,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健康发展轨道。
关键词: 南丰县 经济效益 生产效率

内容

建国前,南丰经济落后,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建国后,在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的同时,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彻底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经济体制,生产力得到很大解放,同时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加强成本核算,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全县宏观社会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都取得显著成就。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及随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许多行之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措施受到冲击,全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效益迅速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与健全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加强宏观经济效益控制,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一节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25645万元,国民收入13815万元,国民收入率为53.87%,比1978年国民收入率55.88%下降2.01个百分点。全县国民收入率与全省、全区同期比较,比全省国民收入率44.63%高9.24个百分点,比全区国民收入率49.01%高4.86个百分点。1987年全县5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率分别为:农业70.6%,工业31.4%,建筑业39.4%,交通邮电业34.3%,商业饮食业51.5%。各个部门净产值率与1978年比较,工业、交通邮电业分别上升0.4和1.6个百分点,农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分别下降1.5、2.1和6.6个百分点。与全省同期比较,工业、建筑业分别高1.3、10.2个百分点,农业、交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分别低1.6、22.3、10.1个百分点。与全区同期比较,工业高3.4个百分点,农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分别低1.16、3.73、7.42和1.86个百分点。
  1987年全县的国民收入使用额为13758万元,其中积累总额为1757.2万元,积累率为12.8%,消费总额为12001.9万元,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为525.3万元。与1984年比较,积累率下降2.81个百分点,人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93元。与全省同期比较,积累率低12.6个百分点,人均居民消费水平高100元。与全区同期比较,积累率低10.14个百分点,人均居民消费水平高52.4元。1987年全县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为89.5元,比1985年的106.1元减少16.6元。比全省同期51.8元高37.7元,比全区同期26.64元高62.9元。
  第二节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在全县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1949年至1987年的38年间,农业总产值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居于首位。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经曲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亦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快慢有增有减。建国初的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经济获得较大发展。1949年全部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仅422元/人(换算为1980年不变价,下同)。1957年为806元,增长91%,年平均递增8.4%。1949年平均每一劳动力生产粮食仅645公斤,1957年增加到1428公斤,增长121.4%,年平均递增10.4%。1958年“大跃进”年代,受“高指标,瞎指挥”影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挫折。1962年全县农业劳动生产率仅639元/人。比1957年减少20.7%。之后,用较短时间,战胜困难,使农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196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908元/人,比1962年提高42.1%,3年平均递增12.4%。“文化大革命”中,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被破坏,极大地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1976年农业劳动生产率仅752元/人,比1965年减少156元,下降17.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1987年全县农业劳动生产率达1260元/人,平均每一劳动力生产粮食2167公斤,平均每一农业人口生产粮食878公斤,生产油脂1.06公斤,生产水产品7.48公斤,创产值510元。同年全县向国家提供商品粮60424吨,粮食净商品率达35。5%,与1976年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67.6%,年平均递增4.8%;平均每一劳动力生产粮食增长61.7%,年平均递增4.4%;平均每一农业人口生产粮食增长81.8%,年平均递增5.6%;生产油脂增长171.8%,年平均递增9.5%;生产水产品增长450%,年平均递增16.8%;创产值增长88.2%,年平均递增6%。同年每个农业人口的纯收入达548元,比1976年的136元增长302.9%,年平均递增13.5%。是年与全省同期比较,农业劳动生产率高24.1%,平均每一农业人口生产粮食高62.99%,生产水产品、生产油脂则分别低3.9%和77.3%,农村每个农业人口全年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数高27.7%。
  表12—19 几个年度农业生产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一览第三节工业生产经济效益建国初期,全县工业生产在机械设备极其陈旧、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提高。1957年全县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平均为3752元。三年“大跃进”期间,工业产值虽然上升,但经济效益却下降。经过三年调整,情况略有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受到干扰,企业管理混乱,产值和效益均不甚理想,1976年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551元/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总额54.2万元,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0.3万元,企业净盈利43.9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生产由单纯抓产值、速度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工业经济效益各项指标增长很快。1987年全民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达11361元/人,比1976年增长81.7%。全民工业企业盈利总额539.3万元,亏损总额14万元,净盈利525.3万元,比1976年增长10.96倍,随着产值、利润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其他经济效益指数也大有改善。1987年全民工业企业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产值143.1元,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润17.81元,百元资金实现产值128.99元,百元产值占用定额流动资金24.22元,与1976年比较,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润增长110.27%。其他各项经济效益指数,由于这几年全民工业企业投资扩大,固定资产增长较快,由1976年的518.78万元,增加到1987年的2948.3万元,增长4.69倍,故按百元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产值有所下降,百元产值占有定额流通资金稍有上升。1987年全县全民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关指标与全省和全区比较。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产值分别高65.3%和24.9%,百元资金实现产值分别高51.7%和21.2%,百元产值占用定额流通资金分别低35.8%和18.4%。
  表12—20 几个年度全民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一览单位:元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