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困难扶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703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困难扶助
分类号: D632
页数: 2
摘要: 1951年县人民政府发给老区救济粮1250公斤。1952年上级拨给全县老区补助金额7000元。发放原则:30%救济生活困难,70%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农具。获享受救济的共1416户,3688人,平均每户最高4元,最低2.6元。鄱阳公社是老区,又是全县易涝易旱、优抚救济的重点公社之一。据1962年统计,全公社军属19户83人,老革命13户23人,复退军人24户24人。1962年该地遭受百年罕见的洪水侵袭后,上级曾拨救济款1万余元人民币,棉被20床,棉衣80件,单衣40套,帮助老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与此同时,全县人民积极响应上级支援老区号召,共捐献衣物10058件,人民币27440元,粮票11500公斤。沙岗胶囊厂建成后,安排特困户女青年40名劳动就业。
关键词: 南丰县 困难扶助 生活救济

内容

生活救济 1951年县人民政府发给老区救济粮1250公斤。1952年上级拨给全县老区补助金额7000元。发放原则:30%救济生活困难,70%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农具。获享受救济的共1416户,3688人,平均每户最高4元,最低2.6元。鄱阳公社(今波罗乡)是老区,又是全县易涝易旱、优抚救济的重点公社之一。据1962年统计,全公社军属19户83人,老革命13户23人,复退军人24户24人。1962年该地遭受百年罕见的洪水侵袭后,上级曾拨救济款1万余元人民币,棉被20床,棉衣80件,单衣40套,帮助老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与此同时,全县人民积极响应上级支援老区号召,共捐献衣物10058件,人民币27440元,粮票11500公斤。
  生产扶助党和人民政府除了对老区人民的生活大力扶助外,还从资金、技术、物资上重点加以扶持,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种养业及其基础设施。如三溪乡坳里电站1987年完工后,半年中发电30万千瓦小时,解决了8个村范围内的804户照明、机米和乡办、村办、户办41个企业的用电问题。沙岗胶囊厂建成后,安排特困户女青年40名劳动就业。通过户办、联户办等形式开发荒山荒地,使园艺场、林场迅速增多,3个特困乡种植的桔树每人平均达6棵;西瓜、花生、烟叶、白莲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生猪、鹅、鸭等都有较大发展,仅生猪一项,3个特困乡每人平均0.8头。
  此外,还为3个特困乡新建和修建中小学22所,总共面积7000平方米,基本消灭了特困乡村中小学危房。
  政策优惠 1985年,中共南丰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关于支援老区政策规定的精神,对3个老区特困乡实行优惠政策,共免粮45500公斤,免购国库券34300元,免纳乡镇企业税34397元,屠宰税减半征收。还通过各种渠道为老区提供钢材7.3吨、化肥176.5吨、柴油3.75吨的供应指标,为老区发展生产、振兴经济起了推动作用。
  三溪特困乡,历年减免农业税收19090元,受益421户;并在全乡实行减收部份医疗费制度,减轻了全乡8600人就医负担。
  1986~1987年,按照同等分数线优先和定向招生的政策优惠,老区共考进大、中专学校70余人。同时投资科技培训费14000元,建立科技培训学校,专为特困乡举办代培实用技术培训班49期,共培训特困户劳力、在乡退伍军人、初高中毕业生共359人次。
  经过几年来对老区的困难扶助,在全县2073户特困户中,到1987年,有1960户解决温饱问题,占特困户的94.5%,人均收入367元。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