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85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变化
分类号: C924.2
页数: 6
摘要: 第一节人口总量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时代,南丰境内就有人类居住。汉以后人口渐增,但总的发展趋势缓慢,其主要原因是战乱造成。《晋书·地理志》载:西晋太康元年,临川郡首次户口数为8500户,平均每县850户。两个朝代均户不满千,前后180多年每县只增加140余户。隋时南丰县废,因战争不断,世家豪族又大量隐占“部曲”(家仆)、“佃客”,造成户口统计数字大大下降,当时南丰境内户口骤减毫不例外。唐时复置南丰县,全县人口迅速增长。宋代人口持续上升。据《宋史·地理志》载:北宋崇宁元年,建昌军有112887户、185036人,平均每县56443户、92518人。庆元时,南丰县有主客户23274户。开庆元年,主客户已达到49309户,60多年间增加1倍以上,在建昌军4县中居第一位。
关键词: 南丰县 地方史志 人口文化

内容

第一节人口总量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时代,南丰境内就有人类居住。汉以后人口渐增,但总的发展趋势缓慢,其主要原因是战乱造成。唐以前历朝,史籍记载一般只有郡(州)人口数字。《晋书·地理志》载:西晋太康元年(280),临川郡(辖南丰等10县)首次户口数为8500户,平均每县850户。《宋书·州郡志》载:南朝宋大明八年(464),临川郡(辖南丰等9县)共有8983户、64804人,平均每县998户、7200人。两个朝代均户不满千,前后180多年每县只增加140余户。隋时南丰县废,因战争不断,世家豪族又大量隐占“部曲”(家仆)、“佃客”(依附农民),造成户口统计数字大大下降,当时南丰境内户口骤减毫不例外。唐时复置南丰县,全县人口迅速增长。《新唐书·地理志》载;天宝元年(742),临川郡(辖南丰等4县)有30605户、176394人,平均每县7651户、44098人,较辖前增加5~6倍。宋代人口持续上升。据《宋史·地理志》载:北宋崇宁元年(體102),建昌军(辖南丰等2县)有112887户、185036人,平均每县56443户、92518人。到南宋时,各县详细人口资料才有记载。庆元时(1195~1200),南丰县有主客户23274户。开庆元年(1259),主客户已达到49309户,60多年间增加1倍以上,在建昌军4县中居第一位。
  元至元十九年(1282),南丰县升格为直隶州,这年户口统计数字为25078户、128900人。至正二十七年(1367),增至48500余户,当时有少数蒙古族人在南丰州内寄居或定居。
  明洪武三年(1370),南丰复降为县,全县人口较元代有所减少。之后诸朝人口数字分别是:洪武二十四年32206户、176888人;永乐十年(1412)26880户、90738人;正统七年(1442)20271户、69824人;景泰三年(1452)19840户、71041人;成化十八年(1482)17382户、74799人;弘治五年(1492)17530户、78557人;十五年17687户、85076人;正德七年(1512)17687户、85066人;嘉靖元年(1522)17597户、85776人;十一年13593户、75762人;二十一年13698户、77581人;三十一年13000户、74851人;四十一年14000户、68566人;隆庆六年(1572)14371户、71220人;万历十年(1582)14703户、74783人;四十年14981户、76537人。从洪武到万历的221年间,户数减少53.5%,人口下降61.8%。
  清顺治元年(1644)人口数减为48348人;十一年又减为37356人;康熙二十年(1681)再减至33703人。康熙五十一年清廷规定以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嗣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才上升为38884人。雍正五年(1727)江西全省实施“摊丁入地”,刺激了人口增长。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南丰人口增至40142人。此后人口繁衍加速,四十七年竟猛增至112798户、385512人;嘉庆十七年(1812)116149户、411211人;道光元年(1821)117240户、421578人;七年112694户、417547人;咸丰元年(1851)115611户、454146人;同治八年(1869)115605户、453795人。
  民国时期,备受战争之苦,加之农田水利失修,自然灾害频仍,且又西乡大疫,百姓生活无着,逃亡他乡者甚多,自此人口屡减,至民国12年(1923)竟减至183180人。以后各年人口升降情况分别是:民国17年30769户、132392人(其中女64622人);21年25551户、101528人;23年31469户、116760人(其中女59467人);24年30413户、111340人;25年28196户、103025人;26年23935户、98783人(其中女50697人);27年20855户、93143人;29年21994户、95648人(其中女49378人);32年22241户、102324人(其中女52639人、外侨31人);36年22324户、88485人(其中女45309人);37年22748户、89351人。
  建国后,南丰县人口的发展变化趋势是:由缓慢增长变为迅速增长,在努力推行计划生育以后,逐渐朝着有计划方向发展。这一变化过程,大体可划分为5个阶段: 1949~1953年为第一阶段。历史上人口繁衍中的惯性延续因素还严重存在,“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旧观念还较深刻,而妇幼保健和科普工作尚属草创期,加上社会逐渐安定,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因而这几年出生率都很高,而死亡率则大大降低,每年净增人口都在1600人左右,总人口由101277人增加到103812人,超过民国时期的1936年人口数字。
  1954~1958年为建国后第一个高峰期。由于生产发展.生活安定,群众中“多子多福”的旧观念也在生活改善的条件下迅速抬头,每对夫妇在城市至少生三个、在农村生五个的风气相当普遍,致使人口大增,全县人口由1953年的103812人增加到111851人,6年间净增8172人,增长7.77%,其中1957年就比上一年净增3927人。
  1959~1961年为建国后一次“低谷”。由于“左”的错误以及经济压力等原因,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明显下降,全县人口由112441人下降至111978人。
  1962~1977年为建国后第二个生育高峰期。1966年前,由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国民经济开始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口增加;之后,受“文化大革命”人口生育无政府状态的影响,人口逐年增加。全县人口由1961年的111978人增加到201980人,每年净增5621人,年平均递增3.7%,这是南丰建国以来人口增长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高峰期。
  1978~1987年为全县人口逐步走向计划生育的阶段。这期间,城乡各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幅度逐年下降,总人口由1977年201980人增至228323人,每年平均净增2634人,比1962~1977年年平均净增人数减少2991人,人口年平均递增率由高峰的3.7%下降至1.3%,但由于受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影响,全县已进入建国后第三次生育高峰,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表3—1 1949~1987年户口变化一览第二节人口变动自然变动建国前,南丰人口的出生、死亡无文献可考。建国后,全县统一进行户口登记和人口普查工作。从1954年开始逐年统计全县人口的出生、死亡数字。1954~1958年5年出生人数年平均3569人,出生率为32.9%。最高年为4808人,达44.7‰;死亡人数年平均1559人,死亡率为14.4‰,最高年为2218人,达20.6‰。1962~1970年9年出生人数年平均5234人,出生率40.07‰,最高年为5726人,达44.3‰;死亡人数年平均1198人,死亡率为9.3‰,最高年为1485人,达13.1‰。1971年~1987年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的17年间,出生人数年平均4846人,出生率24.9‰,最高年为7166人,达39.5‰;死亡人数年平均1268人,死亡率为6.4‰,最高年为1567人,达8.2‰。
  表3—2 954~1987年人口自然变动一览机械变动迁入宋、元以来,有许多北方人迁来南丰定居,县(州)城还有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居住。民国时期,有浙江、福建贫苦农民200余人来南丰山区谋生,主要是做香菇和狩猎。抗日战争期间,流入不少南昌、抚州等地区难民,据1939年统计资料,一年时间就达1585人。1949年冬,有57名南下干部留县工作,其中有部分定居下来。1950年以后,浙江省庆元、缙云、永康和本省临川等地农民陆续迁来南丰务农。1958~1960年间,外省流入南丰856人,外县(市)流入1179人,共计2035人,已安置1113人。1968年,省、地下放干部321人来南丰插队劳动。1969~1970年,全县共接收和安置上海知识青年1249人、抚州知识青年415人和浙江淳安移民10220人在南丰农村落户。1982~1987年间,外地人因婚姻和干部职工工作调动、复员转业安置等迁入南丰的人口共16096人(含外省迁入1005人),其中迁入县城4726人(含外省迁入725人)。
  迁出明、清数百年间,县内不少农民迭遭兵燹天灾迁徙外流至江西玉山和浙江常山、江山等地,至今已有南丰裔3662户、16791人散居在这3个县(市)的148个自然村里。抗日战争胜利后,不少南昌、抚州等地的战争难民迁回原籍,迁出人数失考。建国前和建国后南丰裔迁往国外的侨民有泰国13人、奥地利4人、印度5人、印度尼西亚34人、法国13人、巴西10人、美国87人、新加坡76人、加拿大23人、西班牙2人、荷兰6人、马来西亚2人、瑞士4人,合计279人。还有南丰裔在港、澳人员123人,去台人员341人。1954年4月15日,县境西南洽村区苦竹等12村划归广昌县时,共迁出936户、3292人。1968年,县内干部、教师、知识青年共1045人和城镇居民6554人由城镇迁农村插队落户。1973年以后,大部分插队落户的上海、抚州知识青年迁回原籍;县内下放干部、教师、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也陆续由农村迁回县城。1982~1987年间,县境内因婚姻、参军、干部外调、升学、招工等迁出人员共13347人(含迁往省外769人),其中县城迁出2302人(含迁往省外304人)。
  第三节人口分布自然区域分布全县土地总面积1909.28平方公里,1987年年末总人口数为22832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9.5人,比1949年每平方公里53.5人增加66人,增长123.3%。其中山区占全县面积75.47%,1987年末有6024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1.8人;丘陵与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19.49%,1987年末有168079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51.7人。
  行政区划分布 1987年,各乡、镇总人口和人口密度是:琴城镇33573人,每平方公里4823.7人;白舍镇12883人,每平方公里89.5人;太和镇19796人,每平方公里99.6人;东坪乡7161人,每平方公里74.9人;洽湾乡14836人,每平方公里138.5人;沙岗乡5427人,每平方公里61.9人;市山乡22109人,每平方公里171.8人;桥背乡18693人,每平方公里295.6人;莱溪乡14141人,每平方公里171.6人;太源乡9087人,每平方公里79.4人;三溪乡9175人,每平方公里72.5人;桑田乡13246人,每平方公里128.1人;西溪乡6927人,每平方公里62.2人;中和乡10900人,每平方公里103.3人;洽村乡7025人,每平方公里37.3人;波罗乡7902人,每平方公里95.2人;傅坊乡13986人,每平方公里83.6人。
  城乡分布 1987年,县城人口3357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1%;农村人口194750人,占总人口85.9%,农村人口分布在全县1235个自然村,平均每村157.7人。其中1000人以上村庄11个(市山村3773人,瑶浦村3103人,白舍村2456人,水南村2204人,梅溪、洽湾、西坪、古竹、上甘、官塘、康都等村均在1000~1200人之间),占全县村庄总数的0.89%;1000人以下、500人以上的村庄95个,占全县村庄总数的7.69%;5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村庄811个,占全县村庄总数65.67%;100人以下村庄318个,占全县村庄总数的25.75%。

知识出处

南丰县志

《南丰县志》

出版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南丰县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