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黎川县的现代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65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黎川县的现代名人
分类号: K82
页数: 10
页码: 649
摘要: 郭梅峰郭梅峰,原名郭芬,县城人,中医学家。他少年时期即随父学医,并拜名医张惠农为师。19岁开始独立行医诊病,且结合学习西医理论和诊疗方法。此时,新军兵士患脚气、肠热,死亡甚多,督宪招考医生,郭被录取并授任军医长,任职8年。此后,便在广州市自办私人诊所,开业数十年,名闻遐迩。因其医理精深,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民国时期即被广东中医公会推选为广东省卫生局考医委员。1989年3月19日武惕予病逝于南昌。1931年6月6日,红军三军团攻克黎川。6月中旬,在袁国平亲自主持下,黎川群众在县城召开大会,成立了黎川县临时革命委员会,邓梅村被选为该会主席。在担任黎川第一个红色政权领导人期间,他办事认真,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关键词: 黎川县 现代名人

内容

郭梅峰郭梅峰(1879-1970),原名郭芬,县城人,中医学家。
  他少年时期即随父学医,并拜名医张惠农为师。19岁开始独立行医诊病,且结合学习西医理论和诊疗方法。曾肄业于张乾初主办的两粤西医学校。21岁时被提学奖为附生。此时,新军兵士患脚气、肠热,死亡甚多,督宪招考医生,郭被录取并授任军医长,任职8年。此后,便在广州市自办私人诊所,开业数十年,名闻遐迩。因其医理精深,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民国时期即被广东中医公会推选为广东省卫生局考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他以古稀高龄,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祖国传统医学的研究、整理和实践,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出席广州市群英大会,先后担任过广东省第一届至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代表大会会议提案审查委员、广东省中医学研究委员会顾问、广州中医学院顾问等职。1970年病逝于广州,终年91岁。所遗论著有《郭梅峰医案选》、《梅峰医学》、《论产后发热》等。他的生平简介,曾登载于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办刊物《学习与宣传》中的《江西现代历史名人》专栏。
  武惕予武惕予1893-1989),字科三,洵口乡石峡人。他长期从事爱国民主活动,是江西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老朋友。在年届90高龄后,还先后荣任过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常委,民革中央委员、中央常务顾问、中央监委常委,民革江西省委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江西省留日同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二月,武惕予出生在石峡香炉山村(今属洵口乡下寨村辖)。幼时在他祖父创办的石峡武氏高等小学就读,以后赴外地读中学。民国2年(1913年)秋东渡日本,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商科预备班和本科学习,民国9年毕业,获该校商科学士学位。归国后先受聘在江西籍人士创办的北京豫章商业学校任教,一年后回到南昌,先后在江西省商业学校、江西豫章法政专科学校教书。民国15年,在国民革命军第14军第1师政治部工作了半年。民国20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历任过浙江省图书馆馆员、浙江省民政厅科员、湖北省襄阳专署教育科长、襄阳中学校长、福建省龙岩专署教育科长等职。抗日战争开始后,他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任谭平山私人秘书。后随谭平山去重庆,从事爱国民主运动。作为谭平山的联络员,他常与驻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董必武、徐冰等同志接触,并与朱蕴山先生交往甚密,因而思想更加倾向进步,对结成抗日统一战线有了更新的认识。他在重庆参加了以谭平山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筹备会。抗日胜利前夕,他一度返回家乡,担任过黎川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校长,之后去南昌任江西省参议会参议员。1946年,他在南昌筹备成立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江西分会,宣传和团结在江西的国民党员中思想进步分子。1948年,参加筹建民革江西分会,被推为该会常务委员、武装部长。1949年1月,他受民革江西省筹委会委派,专程赴香港接洽,经农工民主党中央驻港负责人王一帆介绍,同在港各民主党派与中共联系搞武装活动的总负责人杨子恒洽商。在杨的陪同下,他在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的住宅与中共华南局驻港负责人谭天度会面,就组建革命武装,策动国民党地方武装起义事宜进行了商谈。同年3月,他绕道福建回江西,在中共南昌市委城工部派员协助下,在家乡黎川等地组织“赣闽边区人民游击总队”,并策动黎川、资溪和福建光泽等县的地方团队起义,组成“中国人民革命军赣闽粤边区纵队”,为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赣闽边界部分地区,起到了积极作用。同年8月,他回南昌继续从事民革江西省委的筹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民革中央任命武惕予为民革江西分会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不久,他就任江西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秘书长。此后,他历任政协江西省委副秘书长,省监察厅副厅长,省交通厅副厅长,省司法厅厅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江西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二、三届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五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至六届省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届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会委员。在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组织中,他曾任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后补委员,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务顾问,中央监委常委;民革江西省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七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1989年3月19日武惕予病逝于南昌。他逝世后,省政协、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和民革江西省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民革中央监委和江西省党政军领导机关及这些单位的部分负责人都分别送了花圈,在南昌的省党政军主要领导同志都参加了告别仪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江西省委主任委员黄贤度在介绍他的生平时说:“武惕予同志毕生努力学习,追求真理,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在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邓梅村邓梅村(1893-1932),号熙宁,原籍荷花庄浆源(今荷源乡浆源村),其父邓彦香为中医郎中,率全家在县城开业定居。邓梅村少年时代就读于黎川县立高等小学堂,后又考入南城中学学习。毕业后回到家乡,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本县中田鲁氏小学、五都围小学、县立高等小学校和邓氏真儒小学任教,并担任过邓氏真儒小学校长。
  他性格直爽,爱打抱不平,对依仗财势欺压穷人的豪绅,一向轻蔑厌恨。参加革命前,他就十分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注意时局变化,并将这种观点向学生进行灌输。1919年他在高等小学任教期间,积极响应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充分利用课堂集会、版报、画刊等形式,在群众中广泛宣传“五四”爱国运动的伟大意义和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意志,并于当年7月,鼓动、组织和领导县城400多名教师、学生、工人和居民,举着标语,高呼口号,冲到街上游行示威。游行结束后,他又组织爱国宣传队和日货检查队,宣传和执行抵制日货。事后,还鼓动和组织了县城的工人罢工、师生罢课和部分商店罢市活动。这些活动,给本县反动政府以有力的打击,大大地提高了黎川群众的革命觉悟。邓梅村的革命行为,使反动当局既怕又恨,便将他从高等小学开除出去。
  1922年,邓梅村一度离开家乡,只身奔赴外地,寻求革命真理,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外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他在广州《真光报》任编辑。1926年,他在武汉工作。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受党的派遗到苏联学习,归国后仍在外地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1931年2、3月间,他随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同志化装潜回黎川,开展地下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在工农群众和进步知识分子中秘密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讲解革命形势,并不失时机地在黎川与南城交界的九江铺秘密发展先进分子入党,建立了中共九江铺支部,为红军首次解放黎川,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1年6月6日,红军三军团攻克黎川。6月中旬,在袁国平亲自主持下,黎川群众在县城召开大会,成立了黎川县临时革命委员会,邓梅村被选为该会主席。在担任黎川第一个红色政权领导人期间,他办事认真,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当时正发动群众打土豪,为新生的红色政权筹款,他首先从自己亲戚中开刀。他的亲舅舅家里很富,因为不肯拿出钱来,被群众关押起来了。他母亲特意从乡下赶来,要他去保释舅舅,他硬不答应,坚持要舅舅按数交钱才罢休,群众都称赞他大义灭亲。他回家乡这段时间虽很短,但在上级领导下,经过他辛勤努力,工作进展很快,全县9个区都陆续成立了红色政权。
  1931年7月中旬,根据反“围剿”形势需要,红军主力部队撤出黎川,邓梅村也随军转移到赣南一带,后留在白区继续进行秘密革命活动。1932年,他在吉安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在狱中,他仍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并设法营救出了二名被关押的难友。不久,他被反动派杀害,终年39岁。
  鲁承枫鲁承枫(1896-1968),字晓丹,钟贤乡(即今中田乡)人。他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6岁就离开家乡,到省城南昌求学,考入江西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科,毕业后曾留校任教。几年后,他接受江西省交通厅招聘,先后担任九江牛行火车站和南昌火车站站长,又调任铁道部南浔铁路管理局工务段段长。1931年,升充铁道部工务处文牍课课长。1936年,改任南昌市政府荐任技正,兼第三科科长,后任浙赣铁路工程处处长兼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铁道建设,先后在中央铁道部、铁道兵团、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和第十二工程局担任工程师,并获高级工程师职称。
  鲁承枫毕生从事祖国的铁道工程建设,坚持正义,工作勤奋,富有创造精神。在1927年担任牛行火车站和南昌火车站站长期间,曾想方设法积极帮助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部队,做好支援前线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教育下,更加充分地施展才智,报效祖国,曾先后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和成昆铁路、丰沙铁路的测绘和设计。他艰苦深入,年过花甲后仍经常带病坚持工作。在当时我国隧道桥梁工程技术处于落后水平的条件下,他大胆创新,发明了我国独特的先进技术,为祖国铁道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上级有关部门曾多次授予他锦旗、奖章和物质奖励。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幸逝世。粉碎“四人帮”后,铁道部门为其平反昭雪。
  鲁易鲁易(1897-1932),原名其昌,字蕙孙,号绳武,中田人。为中共早期党员,出色的政治活动家,中共在大革命时期重要的军事领导干部,红军将领,毕生致力于革命事业。
  鲁易自幼随父鲁士瀛旅居湖南常德县,毕业于常德高中,后赴日本留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回国,参加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初,他和李立三、赵世炎等发起成立劳动学会,不久又以该会为核心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在留法的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同年9月,他参加了由李立三、蔡和森、陈毅等发动和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生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结果,由于法国当局与北洋军阀政府相互勾结,这批学生被拘捕,鲁易和蔡和森、陈毅等104名学生被武装押送回国。
  鲁易回国后,先到海南岛,在琼山第六师范任教,并兼任由徐成章等人创办的《琼崖旬报》的编辑。1922年,经陈公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和陈公培、罗汉、徐成章等6人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琼崖地方组织,并以《琼崖旬报》为阵地,介绍社会主义学说,宣传革命思想,积极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4年,鲁易到广州,任职于中共广东区委。1925年初,奉调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包惠僧工作。8月,汪精卫以国民政府主席身份兼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因兼职太多,没有到政治部视事,鲁易以政治部秘书身份主持部务。9月,又兼任黄埔军校筹备校史委员会编纂员。10月,政治部改组,政治部主任一职由军校秘书长邵力子兼任,鲁易升任政治部少将副主任。但当时邵力子被蒋介石派往北方谒见冯玉祥,尚未返校,部务仍由副主任鲁易主持,直到1926年1月。
  鲁易在黄埔军校主持政治部工作期间,进一步扩大和健全了政治部的组织机构,继承了周恩来开创的政治工作制度,并作了新的发展。他还根据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的指示,代表军委对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实行指导,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增强党的力量,扩大党的影响。后来,又成立了中共黄埔党团,由鲁易和政治部秘书聂荣臻负责。鲁易和周恩来、熊雄等人通过在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工作,为国民革命军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也为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了大批军政领导骨干。
  在黄埔军校时,鲁易还负责指导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群众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同黄埔军校中的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孙文主义学会的主要负责人是军校教育长王柏龄,这样就在王柏龄和鲁易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王柏龄不得不致信蒋介石,要求将鲁易调开,否则他就辞职不干。由此也可以看出,鲁易对国民党右派斗争之坚决与激烈。
  后来,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党代表的周恩来,曾推选鲁易任第一军第二师党代表,但遭到蒋介石的反对。1926年1月,鲁易调任第一军第三师少将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原所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一职,由熊雄接充。
  1926年3月,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扣留第一军中以周恩来(第一师党代表)、鲁易(第三师党代表)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并把他们全部排挤出了第一军。从此以后,第一军元气完全丧失,战斗力一落千丈。5月27日,从第一军撤退出来的全体共产党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在广州大佛寺举办高级政治训练班,毕业后又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其他部队中工作。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周恩来兼高级政训班班主任,鲁易任广东区委秘书兼政训班秘书,积极协助周恩来领导党的军事工作。
  1926年下半年,鲁易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8年,由苏归国,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先后在军委书记杨殷、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斗争。1930年8月,党中央决定在中央军委之下设立秘书处、总政治部、参谋部、武装工农部等7个部委,鲁易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1931年,党中央派鲁易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工作,任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同年底,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二分校(即湘西红军学校)成立,鲁易又兼任政治部主任(校长由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唐赤英兼任)。1932年初,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红三军前委委员,并仍兼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同年夏,改任红三军第七师政委。此外,他还兼任中共湘鄂西省委监委委员、湘鄂西省委肃反委员会负责人等职。在贺龙、关向应、夏曦领导下,积极参加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在他兼任湘鄂西省委肃反委员会负责人时,曾同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一起,犯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
  1932年6月以后,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贺龙、关向应、夏曦率红三军军部和红八师转到外线作战,鲁易和红七师师长王一鸣率红七师及地方武装留在根据地继续坚持战斗。由于敌众我寡,红七师遭到严重损失。,在监利新沟嘴战斗中,鲁易不幸被俘。10月4日,被国民党杀害于湖北沔阳县仙桃镇。时年仅35岁。
  郭威白郭威白(1899-1968),原名开瑜,字远湘,号星叔,县城人。
  他先就读于南洋中学,1922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获美国哥伦此亚大学政治硕士。民国时期,他初任广东大学讲师,1924年改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文书科长,又调任青年部秘书。1926年再度赴美国,任美国三藩市《少年中国晨报》总编辑,后又入美国纽约大学深造.1930年获纽约大学法学博士。1931年,任国民党中央执监非常会议设计委员会委员。同年任广东省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1932年,任国民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总务处主任,1934年8月,试署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副局长,1935年11月改任副局长,后任海外部主任秘书。1939年至1947年5月,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秘书处处长。1937年8月和1946年11月,两度被定为国民大会江西省当选代表;1947年被聘为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委员,上海《民报》杂志社总理。民国期间,著有《比较宪法》、《战时国际公法》、《世界各国外交政策》、《威白文存》等书。
  1949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感召下,为了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他和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绍兹先生等73人在香港毅然发表声明,宣布反蒋起义,并于同年回归大陆,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他回到大陆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热情欢迎和妥善安排。他先后担任广州华侨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商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兼亚洲史资料室主任。1954年,他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当选为民革中山大学支部委员、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候补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郭威白因多次遭受冲击,于1968年5月29日不幸离世,终年69岁。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中山大学党委于1978年7月29日为郭威白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郭威白长期从事东南亚和美洲华侨史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公开发表过反击国外反动派排华的论文,编写了《东南亚各国中国史籍介绍》等资料,对东南亚和美洲华侨史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陈本端陈本端,1906年生,中田乡人,清大臣陈孚恩之曾孙。他是著名的道路工程专家、教育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原道路与交通工程系主任,民盟盟员。他出生于天津市。民国18年(1929)10月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此后至民国25年7月期间,历任江苏省公路局帮工程师(即助理工程师)、南京公路处副工程师、西兰公路工程师、广州中山大学土木系教授。民国25年8月,赴美国留学;民国27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土木工程学硕士。回国后,历任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处工程师,西南联大公路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成渝公路工程处副总工程师,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处计划室主任,贵阳西南公路局工程师兼测量队长,重庆工务局技术室主任,重庆交通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系主任、总务长。1948年,曾作为知识界知名人士,被提名当选为国民大会江西省代表。
  新中国诞生后,他起初继续在上海交通大学任原职;1952年后,调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任主任、教授,并曾任上海市渝林区、杨浦区人民代表。
  陈本端教授是我国道路工程界的老前辈,毕生从事道路工程专业的生产技术与教学科研工作,为我国道路工程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道路工程专业,为道路交通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并且培养了国内第一批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已成为国内教学科研的主力,同时开拓了道路设计、道路建筑材料两个学科的发展方向。他学术造诣很深,所任教和从事研究的科目很多,包括高等公路工程、道材实验、公路设计、行车规划、公路管理、道路工程学、高等道路工程学等,专长于公路工程和市政工程。他早期所著《公路工程学》、《高等测量学》等在194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以后还撰写了《道路材料与实验》等专著。解放后,他又主编《辞海》道路部分词目,参与《英汉道路工程词典》、《道路与交通工程词典》的编写工作。1982年退休以后,仍时时关心同济大学、系、专业的发展与成长,积极提供建设性意见与咨询帮助。
  鲁之翰鲁之翰(1911-1941),字慧民,中田乡人。幼年时随父鲁培元在外地旅居,于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毕业后,因酷爱音乐,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就读,为世界著名提琴大师、意大利提琴家法利国先生的入选弟子。由于其勤奋与天赋出众,受到师友器重。音专四年半肄业后,即从事音乐创作和提琴演奏、教学活动,曾任上海管弦大乐团第一提琴师及新华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他随双亲离沪返家乡中田暂住,趁机会在农村进行农民音乐活动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久后,只身离乡前往重庆,以期实现利用音乐鼓舞人民抗日情绪的愿望。1938年,他与在重庆的音乐界同仁刘雪厂、唐学咏、贺绿汀等发起筹备组织“中华全国音乐界抗敌协会”,他作为13名筹备委员之一,亲手起草了协会成立宣言,报告了协会成立的经过,并被选为该会常务理事及编辑负责人。当时,他本打算应邀赴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但因患心脏病不便远行;为了利用音乐进行抗日宣传,他应聘担任了迁来重庆的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首席提琴师。在此期间,他经常组织抗敌音乐演奏会、歌咏会,并创作了许多歌词、歌曲和音乐理论文章,为推动抗战音乐、民众歌咏活动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各阶层人士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当时生活贫因,工作繁重,以致积劳成疾,经朋友再三劝催,才先后赴成都、遵义等地休养,但仍然坚持带病进行各种音乐活动,并打算不再回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职,拟留在遵义以应杭州艺专之聘教授音乐,终因心脏病发,不幸于1941年2月在遵义逝世,时年仅30岁。他逝世后,遵义各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专门印发了他的遗作《反攻胜利进行曲》等歌曲;重庆《国民公报》特辟了“悼念鲁之翰先生”专栏,并刊登了他的专著《论改编提琴曲》,以示纪念。
  方龙珠方龙珠(1913-1987),女,龙安乡下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33年秋天红军来到黎川后不久,她毅然参加革命,先后任中共龙安区委和黎川县委妇女部部长。1934年随红军转移福建,在宁化、建宁一带活动,历任彭湃县、泉上县妇女部长。1935年,因双脚溃烂不能行走,在牛牯墩打游击时不幸被捕,在国民党政府监狱里度过了一年非人的生活。从此,她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49年黎川解放后,她又回到革命队伍里,起初在本县第一区长洋乡做基层工作,后经组织选派进南昌八一革命大学和江西省工农干部学校学习4年。结业后被分配在外地工作.1959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曾先后在抚州地区妇联、南昌江西印刷公司、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政府、江西省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从事过妇女工作、幼儿教育工作和科技工作,并历任江西省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委员。1987年病逝于南昌。
  涂宗德涂宗德(1915-1988),日峰镇下桥村人,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他父亲在外帮人做米酒,他和哥哥在家种田。因生活无法维持,12岁时便到县城鸿森昌烟栈当学徒,但工资仍不足他本人糊口,并经常受到厂主打骂虐待。为了反抗厂主的残酷压迫,他曾联合全厂徒工装病怠工,被发觉后又遭痛打和扣发工资,这更激发了他对资本家、对旧社会的愤恨。
  1931年6月,红军首次来到黎川,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工农群众为自身的翻身解放而斗争。这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并立即毅然参加了革命队伍,被编入闽粤赣游击队任通讯员。同年10月,调闽粤赣独立团任班长。1933年7月,奉命赴瑞金中央彭扬步兵学校学习,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步校结业后,调红七军团警卫连任排长、连党支部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在福建尤溪、沙县等地的战斗中,曾数次负伤。
  1934年11月,他被编入红五军。1935年春月,在长征到达贵州境内后,参加了著名的攻打遵义、四渡赤水和攻占娄山关等战役战斗。在掩护中央北上渡江时,于土城附近身负重伤,弹片穿过腹部及腰部,肠被击断,仍坚持战斗,受到朱德总司令的表彰。但因流血过多,不能行动,此时部队奉命继续北上,无法带走重伤员,遂将他和其他6名负伤干部寄留于当地一个庙里养伤。三天后,当地土豪劣绅发现了他们,派枪兵将他们从庙里拖出,弄到河边,其中5位同志当即被反动派用乱棒打死,并投进河里,他和另一位同志因稍能移动而忍痛挣入水中,敌人认为他俩已负重伤必然被水淹死而未继续追捕,才免遭残害。他挣扎泅到对岸,在对岸某村打听到湖南驻有红军,断然决定立即去投奔。此时,他伤口已溃烂化脓,加上身无分文,只得带伤沿途讨饭,于同年底才抵达湖南芷江,找到了北上抗日经此休整的红六军,述明情况后,即被收留,分配在16师46团1连任排长,随红六军继续长征北上。
  1936年春,他随部队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了陕北。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部队稍为休整后,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2月,他担任了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12连连长,活动于晋察冀、晋西北一带地区,除与日寇作战外,还要经常反击国民党军队制造的“摩擦”,在岢岚、宁武、五塞、广灵、灵丘等地与日寇作战中,顺利地完成了战斗任务。
  1939年参加山西麻子山战斗时,又一次负重伤,休养了一个时期,因此次战斗完成了全歼敌人的任务,359旅旅部奖给他勇士服装1套,布制奖章1枚。当时担任旅长的王震亲切地称他为“涂猛子”。
  1939年初,359旅奉命由山西进驻延安,担任保卫边区的任务,并开展大生产运动。此时,他在该旅717团1营任副营长,在率领战士参加南泥湾大生产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同年,他被派赴绥德入359旅营级干部研究班学习政治理论。翌年,又入金盆湾359旅军事研究班学习军事,两次学习时间共10个月左右。1940年8月,他参加了对华北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百团大战”。
  1942年11月,根据延安联防司会部贺龙司令员和359旅王震旅长的指示,涂宗德带领一支30人的特别分队,夜间潜入敌占区云崖镇,执行杀死叛徒、敌便衣队长田忠武的任务。云崖镇是敌占区通往我边区的咽喉,距我军驻地20多公里,中间隔着一条河,因下雨涨水,水流湍急。镇子里驻有敌军一个加强营,辖5个步兵连和1个机枪连,另外还有一个便衣队,武器装备很好,而且戒备森严,由于涂宗德和战士们机智勇敢,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受到旅部嘉奖。
  1944年4月,他调任717团3营营长。1945年6月,随部队南下,经同蒲路、怀靖等地与日伪军战斗后,到达河南省孟县,正值日寇投降,又奉命行军开赴东北,于同年12月到达东北境内,开始执行消灭国民党地下军的任务。1946年4月,他升任717团副团长。1947年10月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0纵队28师83团团长。到达东北后,先后参加了攻克长春、保卫四平、三下江南(指松花江南岸)战役,及在郝家油房歼敌新一军1个师的战斗;1948年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黑山阻击战、辽西战役等。
  1948年11月,东北全部解放,部队挺进华北,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1949年1月,他由28师调往第四野战军47军160师任479团团长,受命堵击平津之敌,准备攻打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后,他所在部队作短暂休整,在准备南下渡江之际,接受了保卫党中央的警备任务,留驻北京。他于1949年3月任驻守北京的207师620团团长。同年10月,转入内卫战线,任公安第1师第2团团长,并兼师党委委员。
  1950年11月,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他随部队奉命由北京迁调沈阳。同年12月,升任公安第1师司令部副参谋长。1952年6月,奉军委公安部队司令部之命,他赴朝鲜参加战地实习团,分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189师实习,亲身参加了现代化战争,学习了现代化战争中的指挥艺术,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履行了自己的光荣义务。8月间,他返回祖国,升任该师参谋长;同年9月,他被选送赴南京中国人民解军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4年11月毕业。
  1955年3月,涂宗德奉调河南郑州,任公安20师副师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1956年3月,任公安内卫第3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1957年10月,为了表彰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功勋,国家授予他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58年,他担任了陕西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副总队长、党委委员(1959年9月改任副书记)。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任命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陕西省总队总队长兼党委副书记。1965年6月,改任宁夏公安总队总队长,并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委员。1966年任宁夏军区独立师师长。1976年改任宁夏军区顾问(副军职).直到1984年离职休养。
  1988年1月4日,涂宗德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在西安逝世,终年73岁。
  涂宗德逝世后,国家副主席王震和兰州军区党委、兰州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均献送了花圈。
  薛才如薛才如(1921-1977),县城北郊吴家桥(今属日峰镇蛔上大队)人。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进入黎川时,他参加了儿童团;次年3月,正式加入红军,在某部补充团二营四连当战士。1934年冬,随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1937年5月7日,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9年5月,任新四军某部抗二支队2连排长。1943年12月,任新四军苏中18旅52团1营2连连长。1948年3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1纵队炮兵营营长。1949年12月,调华东军区后勤运输部汽车1团任参谋长。1951年4月,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汽车2团副团长。1955年6月,升任志愿军后勤部5分部汽车10团团长。
  数十年来,他在人民军队中竭诚工作,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他参加过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胶店战斗、东桥战斗、曹店战斗和涟水战斗;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泰安战斗、随平战斗和济南战斗。1950年,他转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前线参战。归国后,在济南军区某部工作。1977年10月14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56岁。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