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天主教 基督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65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天主教 基督教
分类号: B97
页数: 1
页码: 631
摘要: 天主教于清光绪24年传入本县,并在县城花市街头崩港州东建造教堂。随后在宏村、樟村、熊村、河塘、黄沙、下村、石峡、资福等地建造教堂或购买民房改建,作为传教活动场所。天主教在全县城乡先后发展教徒1000余人。民国时期,本县天主教堂受南城教区管辖,主持教务的为外籍神甫。天主教还在县城教堂旁边创建了教会学校“崇德小学”,由教徒担任校长。1951年,外籍神甫离境归国,本县天主教活动亦随即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基督教的两个会派同时在本县传教,“基督教内地会”在农村的活动点和教徒较多,“基督教圣公会”则在县城拥有较多教徒。
关键词: 天主教 基督教

内容

天主教于清光绪24年(1898年)传入本县,并在县城花市街头崩港州东(今日峰镇第四小学校址)建造教堂。随后在宏村、樟村、熊村、河塘、黄沙、下村、石峡、资福等地建造教堂或购买民房改建,作为传教活动场所。天主教在全县城乡先后发展教徒1000余人。民国时期,本县天主教堂受南城教区管辖,主持教务的为外籍神甫。天主教还在县城教堂旁边创建了教会学校“崇德小学”,由教徒担任校长。1951年,外籍神甫离境归国,本县天主教活动亦随即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基督教的两个会派同时在本县传教,“基督教内地会”在农村的活动点和教徒较多,“基督教圣公会”则在县城拥有较多教徒。
   “基督教内地会”最初传入本县是在民国2年(1913年)间,当时由一位德国籍牧师来县城活动,发展教徒,并利用县城朱家鱼塘膛上(今人民新路南端,县染织厂附近)一幢民房作教堂。不久,即在城内南门口孔庙大门前建立耶苏堂。抗日胜利后,在县城的教徒有数百名。在农村(如河塘、石峡等地)也建立了教堂,但信徒不多。解放后,本县内地会教徒参加了全国性的基督教“三自革新”组织,进行“自治、自养、自传”,但教徒逐渐减少。“文革”期间,公开聚会性的礼拜活动停止了,只有少数教徒在家中自己读“圣经”,做“祷告”。1984年,本县耶苏堂由抚州地区行署批准开放,并落实了教堂的房产权,修复了教堂。原占用教堂单位(黎川第一中学)给教会2000元补偿费。教会自身建立了管理小组,该会目前参加活动的教徒仅35人。
   “基督教卫理公会”组织原称“美以美会”,传入本县时间不详,民国期间在本县城南门口建立“福音堂”(即今搬运公司所在地),当时教徒亦发展到数百人,每周均做礼拜。解放后即停止了活动。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