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6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2
页码: 630
摘要: 佛教是本县历史最长、活动场所和信奉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据旧县志载,佛教传入本县始于唐代。至清代,全县城乡建有寺庙达百余处。当时,寿昌、福山、妙法和安福为规模最大的四大名寺,各寺常住僧尼均在一百多人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内佛像均遭捣毁。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后,逐步落实了宗教政策,一些佛事活动场所,经批准开放。妙法寺坐落在湖坊乡妙法村,始建于唐贞观二年。该寺在“文革”中除一些古迹文物遭破环外,房屋庙堂基本保存,目前当地群众自发捐助修复“大雄宝殿”一栋。当地村民组织决定拨水田10亩、山林48亩供庙内僧尼种养,以补贴生活费用。
关键词: 佛教 黎川县

内容

佛教是本县历史最长、活动场所和信奉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
  据旧县志载,佛教传入本县始于唐代。至清代,全县城乡建有寺庙达百余处。其中有记载的建于唐代的有寿昌寺、福山双林寺、妙法寺等9个,建于五代的有安圣寺、东林寺、南谷寺等12处,建于宋代的有、香山寺,惠日寺、廪山寺等26处,建于元代有龙湖寺、天峰寺等6处,建于明代的有宝林院、普光寺等9处,建于清代的有廪山塔院、法云庵等2处,另有未注明建于何朝代的寺院庵堂38处。
  明代是本县佛教最盛时期。当时,寿昌、福山、妙法和安福为规模最大的四大名寺,各寺常住僧尼均在一百多人以上。其中坐落在距县城四十余华里的石峡香炉山村附近的寿昌寺,为明代江西八大名寺之一,拥有僧众300余人。
  自清代以来,本县佛教徒分为两种:一种是出家削发常住寺庙的和尚(僧)、尼姑;另一种是带发修行、在家吃素的居士(比丘尼、比丘瑟)。清同治年间,县内尚存各种规模的寺庙院庵87处,其中始建于唐、五代和宋以前,后经维修改建的有41处。
  民国期间,仍有佛事活动的古寺庙有寿昌寺、妙法寺、福山寺、幽楼寺、安圣寺、惠日寺、资福寺、廪山寺、龙湖寺、藻林庵、狮子峰千佛阁等十余处。寿昌寺在40年代经过较大规模的修建,除塑有如来佛等三大佛、观音、弥勒佛等巨型描金佛像外,还塑有十八罗汉,描金绘彩,金碧辉煌,香火极盛。民国28年(1939年),又在县城八角楼附近创建了一所佛院,称“念佛林”,信徒甚众,香火盛旺一时。各寺庙均有一定数量的“庙产”,或山林,或田地,有的由住庙僧众自己耕作种植,有的租佃给附近群众耕作,由住持僧全盘掌管,收入供常住僧众生活费用。
  解放后,佛事活动渐次减少,常住寺庙僧尼,有的在土改时分了土地耕种,自食其力;有的自动还俗,从事各种劳动职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内佛像均遭捣毁。县内规模最大的寿昌寺的佛殿及僧舍均先后毁坏拆除,念佛林,妙法寺等也先后闲置或充作它用。
  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后,逐步落实了宗教政策,一些佛事活动场所,经批准开放。
  念佛林系居士林,庙宇曾为县福利厂和日峰镇蛔上大队占用。1984年经抚州地区行署批准开放,落实宗教房产权后,由居士及信教群众集资修葺一新,重塑佛像及诸罗汉菩萨,于1985年举行佛像开光庆典。为加强寺庙管理,该庙建立了管理小组。在庙内常住居士有7人。经常参加活动的有77人,参加大型佛事活动的信佛群众多至数百人。
  福山寺坐落在社苹乡福山村。1986年由县政府同意作为佛教活动点。该庙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即遭破环,殿宇荡然无存。1984年后由群众资助修建“大雄宝殿”一栋,并重塑佛像,于1987年12月举行开光典礼,前往烧香拜佛的多达400余人。在落实宗教政策时,原占用庙宇单位(德胜关垦殖场)归还了旧房6间,水田5亩,并付给人民币500元作为损失补偿。目前庙内有常住和尚1人,居士2人。
  妙法寺坐落在湖坊乡妙法村,始建于唐贞观二年。该寺在“文革”中除一些古迹文物遭破环外,房屋庙堂基本保存,目前当地群众自发捐助修复“大雄宝殿”一栋。寺内常住和尚2人、尼姑2人、居士2人。当地村民组织决定拨水田10亩、山林48亩供庙内僧尼种养,以补贴生活费用。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