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宗教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65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宗教信仰
分类号: B9
页数: 2
页码: 630
摘要: 佛教是本县历史最长、活动场所和信奉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据旧县志载,佛教传入本县始于唐代。至清代,全县城乡建有寺庙达百余处。当时,寿昌、福山、妙法和安福为规模最大的四大名寺,各寺常住僧尼均在一百多人以上。其中坐落在距县城四十余华里的石峡香炉山村附近的寿昌寺,为明代江西八大名寺之一,拥有僧众300余人。民国期间,仍有佛事活动的古寺庙有寿昌寺、妙法寺、福山寺、幽楼寺、安圣寺、惠日寺、资福寺、廪山寺、龙湖寺、藻林庵、狮子峰千佛阁等十余处。“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内佛像均遭捣毁。教会自身建立了管理小组,该会目前参加活动的教徒仅35人。解放后即停止了活动。
关键词: 宗教 黎川县

内容

佛教是本县历史最长、活动场所和信奉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
  据旧县志载,佛教传入本县始于唐代。至清代,全县城乡建有寺庙达百余处。其中有记载的建于唐代的有寿昌寺、福山双林寺、妙法寺等9个,建于五代的有安圣寺、东林寺、南谷寺等12处,建于宋代的有、香山寺,惠日寺、廪山寺等26处,建于元代有龙湖寺、天峰寺等6处,建于明代的有宝林院、普光寺等9处,建于清代的有廪山塔院、法云庵等2处,另有未注明建于何朝代的寺院庵堂38处。
  明代是本县佛教最盛时期。当时,寿昌、福山、妙法和安福为规模最大的四大名寺,各寺常住僧尼均在一百多人以上。其中坐落在距县城四十余华里的石峡香炉山村附近的寿昌寺,为明代江西八大名寺之一,拥有僧众300余人。
  自清代以来,本县佛教徒分为两种:一种是出家削发常住寺庙的和尚(僧)、尼姑;另一种是带发修行、在家吃素的居士(比丘尼、比丘瑟)。清同治年间,县内尚存各种规模的寺庙院庵87处,其中始建于唐、五代和宋以前,后经维修改建的有41处。
  民国期间,仍有佛事活动的古寺庙有寿昌寺、妙法寺、福山寺、幽楼寺、安圣寺、惠日寺、资福寺、廪山寺、龙湖寺、藻林庵、狮子峰千佛阁等十余处。寿昌寺在40年代经过较大规模的修建,除塑有如来佛等三大佛、观音、弥勒佛等巨型描金佛像外,还塑有十八罗汉,描金绘彩,金碧辉煌,香火极盛。民国28年(1939年),又在县城八角楼附近创建了一所佛院,称“念佛林”,信徒甚众,香火盛旺一时。各寺庙均有一定数量的“庙产”,或山林,或田地,有的由住庙僧众自己耕作种植,有的租佃给附近群众耕作,由住持僧全盘掌管,收入供常住僧众生活费用。
  解放后,佛事活动渐次减少,常住寺庙僧尼,有的在土改时分了土地耕种,自食其力;有的自动还俗,从事各种劳动职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内佛像均遭捣毁。县内规模最大的寿昌寺的佛殿及僧舍均先后毁坏拆除,念佛林,妙法寺等也先后闲置或充作它用。
  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后,逐步落实了宗教政策,一些佛事活动场所,经批准开放。
  念佛林系居士林,庙宇曾为县福利厂和日峰镇蛔上大队占用。1984年经抚州地区行署批准开放,落实宗教房产权后,由居士及信教群众集资修葺一新,重塑佛像及诸罗汉菩萨,于1985年举行佛像开光庆典。为加强寺庙管理,该庙建立了管理小组。在庙内常住居士有7人。经常参加活动的有77人,参加大型佛事活动的信佛群众多至数百人。
  福山寺坐落在社苹乡福山村。1986年由县政府同意作为佛教活动点。该庙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即遭破环,殿宇荡然无存。1984年后由群众资助修建“大雄宝殿”一栋,并重塑佛像,于1987年12月举行开光典礼,前往烧香拜佛的多达400余人。在落实宗教政策时,原占用庙宇单位(德胜关垦殖场)归还了旧房6间,水田5亩,并付给人民币500元作为损失补偿。目前庙内有常住和尚1人,居士2人。
  妙法寺坐落在湖坊乡妙法村,始建于唐贞观二年。该寺在“文革”中除一些古迹文物遭破环外,房屋庙堂基本保存,目前当地群众自发捐助修复“大雄宝殿”一栋。寺内常住和尚2人、尼姑2人、居士2人。当地村民组织决定拨水田10亩、山林48亩供庙内僧尼种养,以补贴生活费用。
  道教自唐代开始即传入本县。据旧志载:“云龙殿后有唐邓仙师延康墓”。五代吴所建显佑观,直保留到清末尚存。宋、元两朝为县内道教活动最盛时期,明、清两朝稍衰。宋代所建道观有鹤仙观、仙居观、郁罗观、遥观观、长生观、太乙观等7处,元代所建万安观、真应观、兴灵观、大有观,明代所建竹山观,以及不明何代所建的赐福院、仙山观、三元宫、元帝宫、麻阳观、玉清观等共30余处,经各代先后维修重建,一直保留到清末。不知从何时起,本县道教徒不再“修仙”、“烧丹炼真”,专门从事画符念咒活动。至民国时期,道士多数专为丧事人家做道场,“超度亡灵”,成为一种迷信职业者。解放后,道教观宫渐次倒塌,也无有人传道或聚众捐资修整。道教活动也仅有少数世代做道场人家的后代继承之,在从事其他职业的同时,捎带应人之请去做做“功德”。
  天主教于清光绪24年(1898年)传入本县,并在县城花市街头崩港州东(今日峰镇第四小学校址)建造教堂。随后在宏村、樟村、熊村、河塘、黄沙、下村、石峡、资福等地建造教堂或购买民房改建,作为传教活动场所。天主教在全县城乡先后发展教徒1000余人。民国时期,本县天主教堂受南城教区管辖,主持教务的为外籍神甫。天主教还在县城教堂旁边创建了教会学校“崇德小学”,由教徒担任校长。1951年,外籍神甫离境归国,本县天主教活动亦随即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基督教的两个会派同时在本县传教,“基督教内地会”在农村的活动点和教徒较多,“基督教圣公会”则在县城拥有较多教徒。
  “基督教内地会”最初传入本县是在民国2年(1913年)间,当时由一位德国籍牧师来县城活动,发展教徒,并利用县城朱家鱼塘膛上(今人民新路南端,县染织厂附近)一幢民房作教堂。不久,即在城内南门口孔庙大门前建立耶苏堂。抗日胜利后,在县城的教徒有数百名。在农村(如河塘、石峡等地)也建立了教堂,但信徒不多。解放后,本县内地会教徒参加了全国性的基督教“三自革新”组织,进行“自治、自养、自传”,但教徒逐渐减少。“文革”期间,公开聚会性的礼拜活动停止了,只有少数教徒在家中自己读“圣经”,做“祷告”。1984年,本县耶苏堂由抚州地区行署批准开放,并落实了教堂的房产权,修复了教堂。原占用教堂单位(黎川第一中学)给教会2000元补偿费。教会自身建立了管理小组,该会目前参加活动的教徒仅35人。
  “基督教卫理公会”组织原称“美以美会”,传入本县时间不详,民国期间在本县城南门口建立“福音堂”(即今搬运公司所在地),当时教徒亦发展到数百人,每周均做礼拜。解放后即停止了活动。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