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式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588
颗粒名称: 一、旧式丧葬
分类号: F719.9
页数: 2
页码: 599
摘要: 丧事俗称“白喜事”,丧礼简繁,视家境而定。长辈过位(逝世),弥留之际有亲子女待奉床前,谓得子女“送终”。死者咽气,于床前焚化纸扎“魂轿”、纸钱,送其“上路”。随即向主要亲戚“报亡”。将死者遗体从内室移至厅堂停放为“享堂”。寿衣挂摆于衣架上,香案横列于衣架前,灵牌竖立案上。孝子白绳,女婿系蓝绳,甥及其他亲属均为红绳。遗体以丝绵裹扎,或全身或四肢,并以金银少许含放死者口中,称“纳福”。死者如属母系,孝男孝媳及女儿须在遗体入棺前,跪地为死者梳发三下,以表最后侍奉。冥寿,又称“阴寿”。凡遇死者逢十生日,子孙辈亦应素衣素食,全日斋戒,入夜焚化纸钱冥洋,以表追念。
关键词: 丧葬 旧式

内容

丧事俗称“白喜事”,丧礼简繁,视家境而定。
  送终。长辈过位(逝世),弥留之际有亲子女待奉床前,谓得子女“送终”。死者咽气,于床前焚化纸扎“魂轿”、纸钱,送其“上路”。随即向主要亲戚“报亡”。次日,请“堂人”(土工)为死者抹身净体(女性由近亲女眷办理),整容、更衣,将遗体“打出”移放孝堂中央,接受吊唁。死者须面罩丝绵,体盖红被单,胸置明镜,足蹬米斗,头边伴置同时点燃七根灯芯的“七星灯”。
  享堂。将死者遗体从内室移至厅堂停放为“享堂”。
  孝堂布置肃穆,白色孝幛满堂,堂幕正中缀“奠”字,左悬条幅一块,上书“显考(妣)×公(母)×府君(孺人或太孺人)享年×十有×”字样。寿衣挂摆于衣架上,香案横列于衣架前,灵牌竖立案上。点香,焚纸,燃长明灯,三餐敬饭奉茶于灵牌前。
  吊孝。举行开吊仪式,动哀乐。亲友依长幼之序对灵牌鞠躬、参拜。三跪九叩为最高礼节。吊唁时,直系亲眷都披白布“拖头”。拖头系绳分白、蓝、红三色。孝子白绳,女婿系蓝绳,甥及其他亲属均为红绳。孝男孝媳服孝衣、系草绳、穿芒鞋俯伏两侧还拜吊客。吊唁毕,邀席进餐,俗称“吃斋饭”。
  装殓。即遗体入棺。一般尽快进行,也有因择日而停尸数日的。装殓时,孝男孝女随侍在侧,亲视入殓。生辰相克者回避。遗体以丝绵裹扎,或全身或四肢,并以金银少许含放死者口中,称“纳福”。死者如属母系,孝男孝媳及女儿须在遗体入棺前,跪地为死者梳发三下,以表最后侍奉。
  出殡。一般随出随葬,但亦有因山向、时辰不吉利等原因而停柩于寮的。出殡时灵柩上覆盖红毯,上放雄鸡一只,由八人承杠共抬,另有专人沿途撒纸钱,吹打(唢呐)开路;孝子手握哭丧杖(俗称“骨杖柴”),扶柩而行;送葬宾客随后。至第一个十字路口或水口(村口),停柩,妇孺绕棺一圈(或三圈),由另路而归(不能从出殡的原路回去)。
  路祭。凡灵柩途经亲友门前,亲友应设香案于外祭祀,以示礼节。
  下殚。灵柩葬入墓穴称“下殚”。下殚时,须将写有死者姓名及生卒年月日时的墓券砖俗称(“地券砖”)连同凉罂罐(即皈依瓶,内盛谷米、茶叶等)随棺入穴。墓葬三日,孝子为墓培土“圆坟”。
  出殡后,家中应摆设纸扎“灵屋”、香案,供奉灵位。四十九天之内供品不断,香火不绝。时值年节,须增祀三牲酒饭、香烛纸钱。“七七”届满,“荐祖”上堂,又称“升宗”。即按男昭女穆左右次序,将灵牌归入祖宗行列。同时于附近空场火化灵屋,丧事至此告毕。但孝男仍须守制戴孝,长则三年,短则一年。守制期间,“鼓乐不作”(即不进行娱乐性活动),喜事不办,以表示哀亲之痛。
  “七七”期内,还有打“关魂醮”的,请道士摄召死于外地亲人的魂灵归位。
  一、文明丧礼民国时,封建礼尚未废,而文明丧礼则在中上层人士中风行一时,所遵礼仪新旧参半。改披麻带孝为佩黑纱袖,三鞠躬代三跪九叩,去“拖头”而胸佩白纸花,废道士念经为礼生读祭文。祭礼弃繁就简,由大宾(总司仪)、礼生主持,请灵位升宗时,以诗歌形式唱和,俗称“歌诗”。诗句七字,四句一首,四首一章,既为死者歌功颂德,又期后辈家运亨通。每诵一章,鸣炮一次,气氛热烈。
  三、新式丧礼解放后,倡行开追悼会对死者寄托哀思。以机关单位或个人名义送花圈、挽联、挽幛以示吊唁。追悼会规模因人而异。通常与死者生平贡献及身份有关,对烈士尤为隆重。
  追悼会布置肃穆而简单,正中素幔张挂遗像,上方悬“×××同志追悼会”横幅,由单位领导主持并宣读悼词,概述死者生平及应得评价。吊唁者静默致哀。外地发来唁信唁电,即当众宣读。死者家属致词答谢参加吊唁诸亲友。继而向遗体告别。最后列队送殡。
  此种丧礼仅流行于干部、职工中,居民百姓多沿用旧仪。
  第六节喜庆应酬一、贺婚嫁男婚又曰“完娶”,女嫁别号“于归”,亲友必贺。贺礼以血缘远近、关系亲疏而定厚薄。贺婚礼为“花烛之敬”,贺嫁礼谓“粉奁之敬”或“花粉之敬”。来宾之尊,舅父为最长,故舅氏贺礼必冠于众宾,他人无敢超越。舅家贫无资备礼者,礼簿首页亦应预先虚写“舅位贺礼×××元”,为其挣脸。倘惹恼舅氏不到席或中途而退,则宾众不便入席,场面必然冷落。本邑历来以娶为喜,以嫁为悲,双方吹打(唢呐)曲调大不同:庆婚曲牌“普天乐”,嫁女则为“哭皇天”;前者热烈闹嚷,后者惨戚凄惶。请客亦有区别:男婚,不请不贺;嫁女,不贺不请。解放至今,少数人仍循此俗例。
  一、祝寿无论男女,逢十岁有庆,头男长女,更为隆重。二十、三十、四十视若常生日,不庆。故有“三十无人晓,四十无人知,五十吃只鸡,六十满天飞”的俗谚。60岁起,方称大寿。六十曰“花甲”、七十曰“古稀”,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岁曰“期颐”。历次大寿,亲朋相庆。儿女、甥、婿均应以寿糕、寿面,大烛、火炮、衣服、鞋帽等厚礼相贺,儿孙应为之治酒宴客。但也有为子孙节省耗费的老人,于寿诞期间借故外出躲避。而今,50岁亦称大寿。
  冥寿,又称“阴寿”。凡遇死者逢十生日,子孙辈亦应素衣素食,全日斋戒,入夜焚化纸钱冥洋,以表追念。到百岁乃止。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