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时令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54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时令节日
分类号: K892.1
页数: 2
页码: 595
摘要: 自古以来,本县民间极重“四时八节”。时节前,亲朋间必互赠礼物“追节”。端午赠角忝(粽子)、蒲扇,中秋赠月饼、莲藕,新春赠年果。如系新亲,则应添加三牲、酒、面条,以示厚重。民家有“新春大似年”之说。至交春正点,顿时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并以木棒敲击门窗户壁,喊叫“春来了”,热闹异常,俗谓“接春”。值此期间常有跳狮舞者踊跃入门,户家必给予赏赐。早餐后,男女老幼新衣新鞋,携带祭品,由长者率领,朝庙拜神。从初一至初三,统称“三朝年”。此举,解放后已废。端午前,县城民众募款项,举行龙舟竞渡。端午日,正式竞渡,夺标者奖。
关键词: 时令 节日

内容

自古以来,本县民间极重“四时八节”。时节前,亲朋间必互赠礼物“追节”。端午赠角忝(粽子)、蒲扇,中秋赠月饼、莲藕,新春赠年果。如系新亲,则应添加三牲(猪肉、鸡鸭、鱼)、酒、面条,以示厚重。
  立春。即新春。民家有“新春大似年”之说。是日,家家设案于堂前,置插栽绿叶菜棵(油菜、大蒜)之盆钵于上,案前端边沿贴“春来福地”、“迎春接福”等红纸字条,为迎春作准备。至交春正点,顿时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并以木棒敲击门窗户壁,喊叫“春来了”,热闹异常,俗谓“接春”。新春前夕,乞丐挨户散贴红纸印制的“新春大发”吉祥签,以图“打发”(讨钱)。
  春节。大年初一,老少早起,先放鞭炮“开门”、“开井”。值此期间常有跳狮舞者踊跃入门,户家必给予赏赐。熟人相见,拱手揖拜,互致“恭喜发财”等吉祥语。早餐后,男女老幼新衣新鞋,携带祭品,由长者率领,朝庙拜神。初二,世家望族,开祠堂行“团拜礼”。初三,不拜生者,如有年前辞世之长辈、亲眷,必备香烛纸爆对其灵位拜“红年”。
  从初一至初三,统称“三朝年”。民间吹打班,游乡唱曲;跳狮子、跳龙灯、跳和合、打黄狮、迭罗汉者往来城乡。所到之处,鞭炮欢迎,并给钱赏赐。初一到元宵,民间文娱活动甚活跃。
  三朝年后,亲戚间交相拜年,(现无旧时禁忌,正月初一即可拜年),彼此馈赠礼品,待以茶、烟、果点、点心、(猪肉、鸡蛋同煮粉面)。尔后设正式酒饭款待,称“正月饭”、“春风饭”。席间猜拳行令,不醉不休。酒饭之讲究者,有四盘八碗或八盘八碗等席面。旧时请正月饭截止元宵。80年代此风尤盛,常延至农历二、三月方休。
  上元。即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夜,街市店铺,家家张灯,农村则以烧“瓦子灯”为娱乐。此外,尚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赶早船、跳花灯、舞蚌壳灯等诸般玩艺,此往彼来,十分热闹,俗称“闹元宵”。
  元宵过后,商店开市(元宵前商店只开一片门板),长工上工,学徒投师,塾师开馆。民间故有“烧过上元纸,各人寻生意”的俗谚。
  清明。清明至谷雨间,为民间思宗祭祖之期。家家上坟挂纸、去草培土,奠以三牲祭品,以寄哀思。立墓碑、修坟莹必择此期为之。解放后,各机关单位、工厂、学校于清明日多集队祭扫烈士公墓,敬献花圈,借此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旧时,凡世家大族,于清明日必备牲礼开宗祠祭祖,聚族众吃清明酒。但各族例规不一,亦有不备酒肴仅供米饭者,俗谓之“做饭清明”。此举,解放后已废。
  寒食节。系清明前一日。此日家家禁起炊烟,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今无此习。
  惊蛰节。清明前一月,家家撒石灰于屋隅墙角,驱灭虫蚁。此举至今不废。
  端午。农历五月五日称“五月端阳”。家家以箬叶裹糯米煮熟为粽,连同蒲扇互赠亲友。是日必悬挂苍蒲、黄荆、苦艾于门前,以避邪秽;饮雄黄酒,以防瘟疫;制午时茶,以治病痛;妇女、儿童捣凤仙花饰染指甲并佩香囊消除瘴气。端午前,县城民众募款项,举行龙舟竞渡。初二,龙船下水,初六上岸。此期间,四乡老少络绎进城观赏。端午日,正式竞渡,夺标者奖。龙船竞赛时,舟中锣鼓喧天,两岸人声鼎沸,甚为壮观。可惜此项富有体育运动意义之举,因县内河流水位降低而于60年代初停办,至今未以恢复。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即古之“盂兰节”,俗称“七月半”。入夜,或撒米团、焚香,纸于三岔路口,或放“河灯”于山溪小港,听任漂流,祭奠死于非命的野鬼孤魂,祈求境内平安。至今此俗仍有极少数人家沿袭。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日期间,南北杂货店精制各色月饼及“糖人公”应市,供作节日馈赠礼品。晚上,全家团聚赏月。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俗谓“重阳过后无时节”,农家皆备美酒佳肴自享或待客。此节前后秋高气爽,青少年喜到郊外竞放风筝。
  下元。农历十月初一为“下元节”。乡人多以彩纸制衣裤如生人服,以馈亲戚中之新亡者,入夜于其家堂前焚化,谓之“送寒衣”,寓“冷暖时刻挂心间”之意。龙安、中田、宏村、十里等地至今犹存此习惯。
  夏至。是日家家做“炼饭糍”或煮茶蛋,曰“撑夏”。
  冬至。是日家家焖糯米饭或杀狗加餐,曰“暖冬”。
  祭灶。腊月廿三日,相传为灶王爷上天述职之日,每家必供奉年果,以期灶君“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小年。腊月廿五日为小年。应备三牲敬祀祖宗,晚上团聚自宴。小年至除夕前为除尘期,家家清洁门户,迎接新年。
  大年。亦称除夕。家家贴有吉祥图案的“岁纸”(剪纸)于门及各用具上,贴春联,兆示新年吉庆。中午,以三牲、酒、饭祭奠祖宗,晚上点岁烛,合家吃“团圆饭”,午夜封井、封门;年轻人玩纸牌,推排九,妇女煮岁饭、清净锅碗,老年人唱话文(道情),聊以“守岁”,常有“守岁”达旦者。是夜,长辈必以红纸包钱赏赐幼辈,俗称“压岁钱”。旧时每有穷人于是夜外出躲债,谓之“做皇帝”。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