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黎川县的居宅器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537
颗粒名称:
三、黎川县的居宅器用
分类号:
TU241
页数:
3
页码:
592
摘要:
宅基选择民间建房地基,选择平坦、干燥、土质坚实之处,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农村住宅,多依山傍水,地势居高临下,门对空旷田畴,房前屋后辟留开阔场地,以便养殖晾晒。屋顶易枯烂漏水,须经常修补更换。旧时,本县山区穷困户及入山垦荒栽树或培植香菇的山民通常搭这种茅屋,称“厂棚”或“茅棚”。抗日时期,南昌等地逃难来黎的难民也在县城搭茅棚居住。
关键词:
居宅
器用
内容
(一)宅基选择民间建房地基,选择平坦、干燥、土质坚实之处,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农村住宅,多依山傍水,地势居高临下,门对空旷田畴,房前屋后辟留开阔场地,以便养殖晾晒。
(二)建房特色民国时期至解放初,农村少数殷富人家建砖木结构两进以上厅堂的大屋,一般农户多筑造土墙或木架竹筋泥壁屋,也有架构茅草房的。主要建房种类及其特色大抵分如下几种: 茅屋:以木材或毛竹搭柱梁框架,以杉树皮或芦苇、稻草编苫盖顶,以荆条编壁或加泥浆拌草筋糊壁。屋顶易枯烂漏水,须经常修补更换。旧时,本县山区穷困户及入山垦荒栽树或培植香菇的山民通常搭这种茅屋,称“厂棚”或“茅棚”。抗日时期,南昌等地逃难来黎的难民也在县城搭茅棚居住。
泥荆壁单列式:杉木柱梁,一脊两坡前后倒水,瓦顶;一排横列二至三间,无厅堂厢房之分,竹荆糊泥壁,有的外壁加筑半截土墙作护壁。门窗均开在前面,有的里面另开侧门使并列几间相通。有的在屋侧或屋后加搭棚屋作厨房或柴间。
板壁单列式:结构样式与泥荆壁单列相似,只墙壁全部用木板装嵌。通常用杉树板,也有用槠树或其他杂木作板壁的。
方正单厅式:一厅四房,正中开大门,两旁置窗;厅两侧上下正房有门通向厅堂。瓦顶,前后两坡倒水,四向伸檐梁柱及壁框均为杉木构架,一般外围墙壁用砖砌或土坯筑造,也有竹筋糊泥或木板作外壁的;内房壁多用泥糊竹筋(有的加石灰粉饰)或木板镶嵌的。
多进复合式:全部砖木结构,或外墙为砖砌,内壁用木板镶嵌。几幢“一厅四房”或“一厅八房”前后贯串,每幢之间有天井、廊巷、横厅(侧厅)连接,底厅后设“退堂”(亦称“祖宗堂”).壁间砌有龛,置“天地君(国)亲师”牌位及列祖先人牌位。有的门外竖“照壁”或设院子,圈围墙,开“槽门”。“一厅四房”的为大厅两侧分列上下正房;“一厅八房”的为大厅两侧分列上下正房和上下厢房(套间),正房门通大厅,厢房除有门通正房外,还设侧门通廊下。较讲究的砖瓦大屋多用巨大花冈岩条石砌门楣、门槛,立柱均有石磉垫基,地面用“三合土”或砖块铺垫,天井用花冈岩长条石或鹅卵石铺砌。房间均置便楼,可堆放物件。
上述各式房屋均属旧社会至本世纪70年代以前所建房的一般格式。其共同特点是“金字梁”,斜坡屋顶,窗子位置高而狭窄,内部房间的窗户均靠天井透光,室内通风及采光条件均很差。
长廊式店屋:系本县县城解放前主街道扩建时采用的街面店屋格式。两层楼房,砖木结构。楼下置店铺,铺前为稍高于街面的人行道;楼房靠街墙壁突出恰与人行道齐,立柱竖于街沿,使连接的人行道成为有顶盖的长廊。楼上临街墙壁以石灰、水泥粉饰或以木板镶钉,开玻璃窗,有的还雕塑人物、动物或花卉图案装饰。陶瓦房顶低于街面墙,一律为一坡屋后倒水。新建街道时,整条长街两行廊式人行道首尾数里,连接不断,来往行人及店内靠外货柜,得以遮阳蔽雨。
新式砖瓦平房:70年代后期,本县城乡群众开始大量建造新式砖瓦平房。一般一厅数房,砖木结构,屋内不设“天井”,装有铁栅的宽大玻璃窗从周围朝外开;门窗油漆;瓦顶,大都为一脊两坡倒水,檐稍宽;地面铺三合土或水泥。
新式砖瓦楼房:60年代开始,在县城建起少数新式办公楼房,钢筋混凝土构架,砖墙瓦顶,一般2-3层;70年代,城乡办公用房以钢筋混凝土建造者渐多,且部分为柏油、水泥浇铺的平面屋顶;80年代,不仅机关办公楼,学校、医院、剧场、工厂的公用房及集体宿舍多属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且部分城乡个人也建造这种质量的住宅。公房多在3-4层(最高的为6层),私房大部分为2层,3层以上的很少。大部分为斜面瓦顶,水泥平顶的较少。新建楼房大都有阳台,室内墙壁刷有彩色涂料,地面刷油漆或打蜡。
(三)家具器用 1.居室家具民国时期,本县城乡贫困户住房里只有木凳搭板床、摺桌、板凳或竹制床、桌之类的简陋家具;富裕人家则兴用银朱或老漆“粗八宝”、“嫩八宝”雕花床,衣橱、八仙桌、交椅(或“太师椅”)、茶几、银橱桌、倚桌(神案)等;有的则置办雕花嵌瓷板的“宁波式”家具。民国后期,县城又兴置“德国式”床、九斗桌、“骨牌”凳(小方凳)、梳妆台等。也有的人家用竹制家具(床、桌、橱、椅、茶几等)。
建国后至70年代初,除部分人家沿用旧式家具外,一般都添置“工农床”、“五星凳”(靠背上雕有五星图案)、九斗或五斗书桌(或办公桌);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高低床、挂衣橱、五斗柜、小方桌、木沙发(包括茶几)、床头柜等整套新式家具,在城乡几乎普及;添置软式沙发、装饰橱、食品橱等新品种的人也越来越多。近数年,县城一些青年小家庭开始置办贴塑面的组合家具和藤制家具。
2.日用家具民国时期,农家一般用铸铁锅、砖砌灶(也有用缸灶的),用篾笊篱捞饭滤汤,倒进木饭甑里蒸;淘米、洗菜、洗碗筷均用陶钵或木盆,洗脸洗澡亦用木盆;用瓦罐或铸铁罐煨在灶膛里烧开水,然后用瓦壶、锡壶或小甏盛装,有的再将这些器皿放进垫了破絮的木桶里保温;舀水用木头挖成的瓢形杓,或用半边干硬的葫芦壳,而用竹制“筒杓”的较普遍;夹火的钳子也多用竹片弯成夹状;在小竹筒上支起一片瓦灯盏或铁灯盏(甚至有以倒置破碗底作灯盏的)作油灯,也有插“摇炉”烧松明子或将竹片、烟茎插进竹筒里作火把照明的;插蜡烛则用木墩、土墩、盛沙竹筒或生萝卜作“烛台”,盛物器具一般为竹编篮、篓、箕,木制桶、盆,陶质缸、甏、钵、罐和粗瓷碗、盏、瓶;较富有人家则有各种锡器、细瓷器或精漆木器盛物。装衣被用篾制箱、笼或木箱、柜、橱。
城镇居民多用鼎锅蒸饭,铁皮壶烧开水;灯台、烛台多为瓷质或锡制。装衣被的除篾笼、木箱外,也有少数藤箱或皮箱。
建国后,特别是50年代末开始,搪瓷盆、碗,钢精、玻璃器皿,细瓷餐具、茶具等,在城乡群众家里使用越来普遍;灯具从植物油灯到煤油灯(铁皮、玻璃瓶制作带玻璃罩的“美孚灯”)再到电灯。70年代末,各种座钟、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三用机、黑白电视机等高档商品,纷纷进入农村群众和城镇居民家中。1986年起,部分人家陆续购买洗衣机、彩色电视机、高压锅、电饭煲等现代化家用电器。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