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黎川县的鞋袜帽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532
颗粒名称: (二)黎川县的鞋袜帽巾
分类号: TS941.7
页数: 2
页码: 591
摘要: 城镇妇女及中等以上人家穿鞋的较多。民国后期和解放初期,开始有较多人穿平口套鞋和胶底帆布面的力士鞋和球鞋。橡胶雨靴也以穿高统、半高统的为时髦。
关键词: 黎川县 鞋袜帽巾

内容

鞋: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本县劳动群众白天下田或行短路均赤足,上山砍柴或挑担走远路才穿禾秆编织的草鞋(少数用竹麻丝编草鞋),晚上上床前或作客才穿自制布面布底平口单鞋,冬天极少数人穿自制布面布底棉鞋。城镇妇女及中等以上人家穿鞋的较多。夏天城镇男人或小孩喜穿木屐。雨天大多数均赤脚,城镇生活较好人家购买牛皮面钉鞋。民国后期和解放初期,开始有较多人穿平口套鞋(橡胶雨鞋)和胶底帆布面的力士鞋和球鞋。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草鞋渐被淘汰,被力士鞋、解放鞋所取代;布面鞋渐从平口改为包面,部分人还将布底改为胶底;牛皮面木底的钉鞋几乎绝迹,胶质雨鞋平口式的也渐次减少,元宝式的风行一时;以木屐作拖鞋的也极少见了;工人、干部等穿皮鞋的也日渐增多。70年代,各种塑料凉鞋、塑料(硬塑或泡沫)拖鞋,塑制雨鞋及注塑底布面男女便鞋纷纷问世,本县也办起了塑料厂,主要生产各种塑料凉鞋、拖鞋、因此,城乡群众穿塑料鞋的越来越多。橡胶雨靴也以穿高统、半高统的为时髦。进入80年代后,塑料鞋、靴的品种更多,色彩更艳丽,式样更新颖,穿着的人也更普遍了。且男女均喜爱穿高跟式的塑料鞋和皮革靴鞋,穿力士鞋和解放鞋的相应减少了,但高统运动鞋、旅游鞋又成了热门货,甚至许多年老干部也争相购买旅游鞋穿。
  袜: 民国时期,本县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村男人)一年到头不穿袜子。少数老人或妇女冬天穿布袜或粗棉纱袜;城镇居民一般也在冬天才穿线袜,极少部分较富有妇女才穿丝光袜。
  建国后,穿袜子的才逐渐多起来,但也只是在寒冷的天气里才穿。50年代至60年代,男女老少大都穿粗纱或细纱棉质线袜。成年人袜子颜色单调,全都是单色的,无花纹;童年婴孩才穿几种颜色间开的横条花袜。70年代开始有少数人穿尼龙袜,以后渐渐增多;夏天穿丝光袜的也多起来了,穿用线袜的相对减少了。袜子颜色种类比以前丰富,但单色的较多,多色织花的只有年轻妇女和儿童穿用。80年代,尼龙袜、丝光袜普及城乡,颜色花纹多种多样,也突破了性别、年龄上的界限,只按长短规格自由选择。在青年女性中,穿腿袜的也占很大比例。
  帽: 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本县农民中男的在冷天大都带黑色或深蓝色棉纱帽(形如倒扣的钵子),女的用黑色绉巾扎头或带黑色宽布头箍(俗称“遮仂”)。城镇居民帽子式样种类较多,上层人士戴呢质礼帽的居多(有的夏天戴“拿破仑或礼帽式草帽);商人戴瓜皮帽,其他阶层戴鸭舌帽、尖顶绒花帽、“猴子”帽等,无一定规;孩童戴“狗头”帽、“囟门搭(凉圈)、“冲天把”等。建国后,统兴解放帽、鸭舌帽。80年代后帽子式样、色彩逐渐变化多样。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