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川县的衣服质料及款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531
颗粒名称: (一)黎川县的衣服质料及款式
分类号: TS941.7
页数: 2
页码: 590
摘要: 旧社会,劳动群众衣着穿戴十分简朴粗劣。民国时期,城乡穷苦百姓均着家织棉布(土布)、“厂布”(市布)或自织粗糙夏布,颜色一般为本色(白色)、青(黑色)、“度蓝”(靛青)、“冻绿”和黄色等。衣服式样,上衣男式为对襟,也有少数年老者穿大襟。裤子均为“漫裆”,裤腰长,用带子系缚。女性均穿大襟短衣,漫裆裤。建国后,人民群众衣着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工农群众穿毛线内衣的也日益增多了。在衣服款式上,除风行西装外,各种镶边、缀图案花纹和金属钮扣的新奇装式不断出现。服装衣料也越来越高级,化纤、呢绒、绸缎、毛料等,十分普遍。
关键词: 款式 依附于

内容

旧社会,劳动群众衣着穿戴十分简朴粗劣。民国时期,城乡穷苦百姓均着家织棉布(土布)、“厂布”(市布)或自织粗糙夏布,颜色一般为本色(白色)、青(黑色)、“度蓝”(靛青)、“冻绿”(用乌桕子壳煮染成的赭红带绿色)和黄色(用山栀子染煮成)等。衣服式样,上衣男式为对襟(正中安钮扣或绊扣),也有少数年老者穿大襟(侧旁安绊扣)。均为短装。裤子均为“漫裆”(即裆上不开衩不安扣),裤腰长,用带子系缚。女性均穿大襟短衣,漫裆裤。
  官绅、知识界和商界人士及部分女眷,则多穿长装:男式大襟长衫,或外罩马褂、马夹;女的穿旗袍,女青年(如女学生等)则上穿大襟短衫,下穿裙子。公职人员和学生,男性上身内穿衬衣,外罩中山装(亦称制服)或学生装,下身穿西装长裤(夏天也有穿西装短裤的)。衣料质量一般为洋布、竹布、府绸,也有少数富裕人家穿哔叽、香云纱和各种绸缎、毛料的。绒线等各种针织品内衣裤也开始在这些阶层人们中流行穿着。
  建国后,人民群众衣着情况不断发生变化。50年代,城乡人民穿土布衣服的逐渐减少,白细布、阴丹士林蓝、学生蓝、花洋布和各种线布、咔叽、哔叽等逐渐盛行。城镇青年还兴买花纹大、色彩鲜艳的苏联花布做衣裳;农村中老年和中年衣服式样改动不大,但青年男女却和城镇青年差不多:内穿衬衣,外着中山装、列宁装(女式),西装裤、工装裤。工农群众穿毛线内衣的也日益增多了。60年代起,社会上穿补钉衣服的现象已少见,衣料方面以卡叽布、灯芯绒等最盛行;毛线已成为千家万户必备的内衣材料。70年代,化纤布(如的确良、涤卡等)、呢绒等已作为时髦衣料争相购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服装色调仅限于白、黑、蓝、灰、草绿等几种,尤其是穿草绿色的军服和“红卫兵”服装式样遍及城乡各阶层男女老少。80年代,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服装的式样、色彩和衣料质量都大有改观。在衣服款式上,除风行西装外,各种镶边、缀图案花纹和金属钮扣的新奇装式不断出现。女性(特别青少年女性)盛穿各式裙子,男女青年都兴穿着紧身衣裤(如牛仔裤等)和各种色彩鲜艳、花纹新颖的服装。服装衣料也越来越高级,化纤、呢绒、绸缎、毛料等,十分普遍。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