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黎川县的服饰鞋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530
颗粒名称: 二、黎川县的服饰鞋帽
分类号: TS941.7
页数: 3
页码: 590
摘要: (一)衣服质料及款式旧社会,劳动群众衣着穿戴十分简朴粗劣。民国时期,城乡穷苦百姓均着家织棉布(土布)、“厂布”(市布)或自织粗糙夏布,颜色一般为本色(白色)、青(黑色)、“度蓝”(靛青)、“冻绿”和黄色等。衣服式样,上衣男式为对襟,也有少数年老者穿大襟。裤子均为“漫裆”,裤腰长,用带子系缚。女性均穿大襟短衣,漫裆裤。建国后,人民群众衣着情况不断发生变化。(三)佩饰用品民国时期本县民间佩饰用品,除少数有钱人家以黄金打制或金质镶玉石、珍珠等外,一般能勉强置备佩饰的,大都以白银或品级较低的白玉、碧玉制成。
关键词: 黎川县 服饰 鞋帽

内容

(一)衣服质料及款式旧社会,劳动群众衣着穿戴十分简朴粗劣。民国时期,城乡穷苦百姓均着家织棉布(土布)、“厂布”(市布)或自织粗糙夏布,颜色一般为本色(白色)、青(黑色)、“度蓝”(靛青)、“冻绿”(用乌桕子壳煮染成的赭红带绿色)和黄色(用山栀子染煮成)等。衣服式样,上衣男式为对襟(正中安钮扣或绊扣),也有少数年老者穿大襟(侧旁安绊扣)。均为短装。裤子均为“漫裆”(即裆上不开衩不安扣),裤腰长,用带子系缚。女性均穿大襟短衣,漫裆裤。
  官绅、知识界和商界人士及部分女眷,则多穿长装:男式大襟长衫,或外罩马褂、马夹;女的穿旗袍,女青年(如女学生等)则上穿大襟短衫,下穿裙子。公职人员和学生,男性上身内穿衬衣,外罩中山装(亦称制服)或学生装,下身穿西装长裤(夏天也有穿西装短裤的)。衣料质量一般为洋布、竹布、府绸,也有少数富裕人家穿哔叽、香云纱和各种绸缎、毛料的。绒线等各种针织品内衣裤也开始在这些阶层人们中流行穿着。
  建国后,人民群众衣着情况不断发生变化。50年代,城乡人民穿土布衣服的逐渐减少,白细布、阴丹士林蓝、学生蓝、花洋布和各种线布、咔叽、哔叽等逐渐盛行。城镇青年还兴买花纹大、色彩鲜艳的苏联花布做衣裳;农村中老年和中年衣服式样改动不大,但青年男女却和城镇青年差不多:内穿衬衣,外着中山装、列宁装(女式),西装裤、工装裤。工农群众穿毛线内衣的也日益增多了。60年代起,社会上穿补钉衣服的现象已少见,衣料方面以卡叽布、灯芯绒等最盛行;毛线已成为千家万户必备的内衣材料。70年代,化纤布(如的确良、涤卡等)、呢绒等已作为时髦衣料争相购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服装色调仅限于白、黑、蓝、灰、草绿等几种,尤其是穿草绿色的军服和“红卫兵”服装式样遍及城乡各阶层男女老少。80年代,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服装的式样、色彩和衣料质量都大有改观。在衣服款式上,除风行西装外,各种镶边、缀图案花纹和金属钮扣的新奇装式不断出现。女性(特别青少年女性)盛穿各式裙子,男女青年都兴穿着紧身衣裤(如牛仔裤等)和各种色彩鲜艳、花纹新颖的服装。服装衣料也越来越高级,化纤、呢绒、绸缎、毛料等,十分普遍。
  (二)鞋袜帽巾鞋: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本县劳动群众白天下田或行短路均赤足,上山砍柴或挑担走远路才穿禾秆编织的草鞋(少数用竹麻丝编草鞋),晚上上床前或作客才穿自制布面布底平口单鞋,冬天极少数人穿自制布面布底棉鞋。城镇妇女及中等以上人家穿鞋的较多。夏天城镇男人或小孩喜穿木屐。雨天大多数均赤脚,城镇生活较好人家购买牛皮面钉鞋。民国后期和解放初期,开始有较多人穿平口套鞋(橡胶雨鞋)和胶底帆布面的力士鞋和球鞋。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草鞋渐被淘汰,被力士鞋、解放鞋所取代;布面鞋渐从平口改为包面,部分人还将布底改为胶底;牛皮面木底的钉鞋几乎绝迹,胶质雨鞋平口式的也渐次减少,元宝式的风行一时;以木屐作拖鞋的也极少见了;工人、干部等穿皮鞋的也日渐增多。70年代,各种塑料凉鞋、塑料(硬塑或泡沫)拖鞋,塑制雨鞋及注塑底布面男女便鞋纷纷问世,本县也办起了塑料厂,主要生产各种塑料凉鞋、拖鞋、因此,城乡群众穿塑料鞋的越来越多。橡胶雨靴也以穿高统、半高统的为时髦。进入80年代后,塑料鞋、靴的品种更多,色彩更艳丽,式样更新颖,穿着的人也更普遍了。且男女均喜爱穿高跟式的塑料鞋和皮革靴鞋,穿力士鞋和解放鞋的相应减少了,但高统运动鞋、旅游鞋又成了热门货,甚至许多年老干部也争相购买旅游鞋穿。
  袜: 民国时期,本县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村男人)一年到头不穿袜子。少数老人或妇女冬天穿布袜或粗棉纱袜;城镇居民一般也在冬天才穿线袜,极少部分较富有妇女才穿丝光袜。
  建国后,穿袜子的才逐渐多起来,但也只是在寒冷的天气里才穿。50年代至60年代,男女老少大都穿粗纱或细纱棉质线袜。成年人袜子颜色单调,全都是单色的,无花纹;童年婴孩才穿几种颜色间开的横条花袜。70年代开始有少数人穿尼龙袜,以后渐渐增多;夏天穿丝光袜的也多起来了,穿用线袜的相对减少了。袜子颜色种类比以前丰富,但单色的较多,多色织花的只有年轻妇女和儿童穿用。80年代,尼龙袜、丝光袜普及城乡,颜色花纹多种多样,也突破了性别、年龄上的界限,只按长短规格自由选择。在青年女性中,穿腿袜的也占很大比例。
  帽: 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本县农民中男的在冷天大都带黑色或深蓝色棉纱帽(形如倒扣的钵子),女的用黑色绉巾扎头或带黑色宽布头箍(俗称“遮仂”)。城镇居民帽子式样种类较多,上层人士戴呢质礼帽的居多(有的夏天戴“拿破仑或礼帽式草帽);商人戴瓜皮帽,其他阶层戴鸭舌帽、尖顶绒花帽、“猴子”帽等,无一定规;孩童戴“狗头”帽、“囟门搭(凉圈)、“冲天把”等。建国后,统兴解放帽、鸭舌帽。80年代后帽子式样、色彩逐渐变化多样。
  (三)佩饰用品民国时期本县民间佩饰用品,除少数有钱人家以黄金打制或金质镶玉石、珍珠等外,一般能勉强置备佩饰的,大都以白银或品级较低的白玉、碧玉制成。男性成年人只少数富裕的带金戒指,绝大部分人不戴佩饰。除生活贫困者外,女性备银质或玉质手镯和银戒指的较多,部分人用白银打制围兜练;有的少女戴耳环、耳坠,但大部分耳坠并非银质、玉质,只用丝线吊着小珠小环;插花簪、绒花的较普遍。给儿童备置饰物之风历来甚盛:一般童帽上缀“福”、“寿”等吉祥字样银牌或蝙蝠形图案,或加缀银质小铃铛;颈脖上戴项圈或悬于胸前的“长命富贵”、“百家锁”、银镶犬牙,或用布和丝线缝制编扎的公鸡、麒麟、猴子、鸡心、菱角诸形状的香袋,或在端午节期间悬佩彩色粽子串、茶蛋络等等;有条件的人家还给孩子带银手镯,戴足镯的虽也有,但较少数。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