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黎川县的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523
颗粒名称: 一、黎川县的饮食
分类号: R155.
页数: 2
页码: 589
摘要: 一般农村每日三餐:早晨粥、饭配合,中午及晚上均吃干饭。城镇居民一粥两饭或两粥一饭:即大部分时日早晨吃粥,中午及晚上吃干饭;夏天则早晚两餐粥,仅中午吃干饭。也有的人家将红薯掺进粥里煮了吃。缺粮年代及贫困户,则每天只吃两餐,还吃不上干饭,常常以红薯、南瓜、芋子、青菜煮稀饭或搅瓜菜米糊充饥。近年来,机关、团体、学校食堂多兴以稀饭配馒头作早餐。菜肴均以炒煮为多,蒸、炸、凉拌较少。解放后至今,农村群众及部分城镇居民,仍然保留制作和食用腌晒食品的习惯。近年来,由于县内西瓜种植和食用量大大增加,有的人家开始晒制西瓜皮干作菜吃。
关键词: 黎川县 饮食

内容

传统主食:以大米煮成的粥、饭为主食。一般农村每日三餐:早晨粥、饭配合,中午及晚上均吃干饭。城镇居民一粥两饭或两粥一饭:即大部分时日早晨吃粥,中午及晚上吃干饭;夏天则早晚两餐粥,仅中午吃干饭。也有的人家将红薯掺进粥里煮了吃。缺粮年代及贫困户(主要是解放前),则每天只吃两餐,还吃不上干饭,常常以红薯、南瓜、芋子、青菜煮稀饭或搅瓜菜米糊充饥。近年来,机关、团体、学校食堂多兴以稀饭配馒头(或花卷、油条、包子等面食)作早餐。
  常用菜肴:城乡群众常用佐餐菜肴,以土产蔬菜为主,结合少量豆制品(如各种豆腐)、竹笋、菌类、田螺等。逢年过节或一般来客,则添上鱼虾、蛋类、猪肉;讲究人家也宰杀鸡鸭。菜肴均以炒煮为多,蒸、炸、凉拌较少。农村喜欢辣椒炒菜,平时佐餐菜肴中以辣味者居多。
  筵宴肴馔:民间婚丧寿诞或接待亲友贵客,酒席有常规菜谱。除常饭(办红白喜事的早餐)可以较随便凑足8-10样菜(但也离不开猪肉、鱼、蛋等荤菜)外,一般“正酒”(多系中餐)均须八碗八碟或十碗八碟。八碟(冷菜):香肠(或粉肠)、盐蛋、小炒(扎酱)、骨子(炒猪排、胸骨)、“东坡肉”(煮熟的肥肉裹甜面粉糊再用油炸)、猪下水(炒肠杂或猪肝)、瓜子、花生(过去农家用炒黄豆代瓜子或花生);也有较讲究的用韭菜拌海蜇皮等较贵重的菜替换其中某个冷碟的。八大碗或十大碗(均为热菜):海参、鱼膘(近20余年多以油炸干猪皮代)、墨鱼、银鱼(或蛏干炒黄花菜)、三鲜(即香菇、肉丸、蒸蛋块或菠菜)、肚肺(近来以“红烧狮子头”或“鸳鸯蛋”代)、猪脚、红烧肉、清炖鸡、红烧鱼(或煮辣味鱼)等;也有的以白木耳汤或莲子汤替换某些菜的。如系规模较小的宴席,只请少数(1-2桌)贵客,则菜谱稍有变动。有的用拼盘、水果、糖果糕点代替某些冷碟;在热菜中则有清炖甲鱼、石鸡、秆菇汤等。许多热菜如海参、鱼膘、墨鱼等都不是纯菜,而是以鲜笋、笋干、木耳等作衬子的“和菜”。婚丧喜事宴客,如有送了礼未出席宴会的,要“除位”(或称“除肴”)。即将一桌菜肴分成八份,用碗或芋叶、荷叶、菜叶(近数年用塑料薄膜食品袋)分装好,送给未参加宴会的亲友们。
  酒浆饮料:旧时本县宴客或节日饮用酒浆,均为糯米酿成的米酒。一般用掺一次水进酒酿的“头酒”(或称“甲酒”)待客,自己喝“贰呃”(读n淹)(即掺了二次水的水酒)。比较好的是农历10月间酿成的“十月生”,这种酒浓郁醇正,封口严密的可保存数年不变质。近数年城镇和少数农村请客逐渐以烧酒、啤酒及香槟、可乐等代替米酒。常用止渴饮料,民间大多用绿茶(少数贫穷人家以槠树叶制成“茶”代替)或白开水,直接喝生水(山泉、井水或河水)的也不少;部分农村(主要是樟村、宏村、西城、东堡等)有喝“擂茶”的习惯,即将茶叶、米粒和少量食盐擂碎,用温水冲泡,加撒炒熟(或以油炸熟)的芝麻、大豆或缸豆、鸡鸭瓜、薯片。每逢客来必“汤”(即冲)擂茶。居家人自己也一日数餐喝擂茶解渴。
  茶点副食:旧时,除官家富户从蒸作店购买面粉(或米粉)制作的糕点甜食油果等作为茶点副食外,民间普通人家均以大米为原料制成各种点心。最主要的有“磨浆圆”(磨粳米浆在锅中搅熟揉搓成圆团,再蒸熟)、“炼饭圆”(将粳米煮至夹生米熟时筑搓成糍,再用瓜菜油盐加汤煮熟)、糯糍(用糯米煮熟捞起,再用力捣烂,捏成一团团,再用砂糖、豆粉蘸或用油炒了吃)、介糍(以粳米浆放到锅里搅熟捣烂再用木模印饼状,蒸熟)等。至于米粉(水粉条、粉干)则为经常性的辅助主食。一般人家来客,可炒粉干招待;遇上寿诞,则备水粉分送邻居、亲友。民间还作兴季节性(或节日性)点心:春节做“扁担糍”(年糕,自己吃或送亲友);元宵节吃“元宵丸”(糯米粉揉成团,用水煮);端午节挨家挨户裹粽子(自己吃并赠送亲友);新谷登场做“尝新”圆(磨浆圆);七月半炒粉干;冬至日捣糯糍吃;农历年底,家家制作年果,主要有:灌芯糖(米糖作“皮子”内灌豆粉或芝麻、炒米粉,长条形,手指般粗,香甜酥脆)芝麻片、冻米糕(片)、薯片、花生、豆子、瓜子等,有的地方还制作芋酥(俗称“脚蛋”,用熟芋掺糯米捣烂晒干,再用沙炒或油炸,以稀糖拌芝麻蘸裹)。此外,农村待新客或多年不见的亲友,在正式酒宴前要“煮汤”(即以猪肉煮鸡蛋,一人喝一碗)。民间还习惯于在盛夏季节自采“乒乓子”(亦称“鬼灯笼”)制作“凉水糕”和采萱草制萱草糕作冷食。
  腌晒食品:传统的腌晒食品中,荤菜类主要是:盐腌猪肉、鸡、鹅、鱼(大、小鱼均有),盐蛋、皮蛋、晒(或烤)干鱼(淡味),香肠等。素菜类有酸菜(用芥菜、白菜、萝卜菜或雪里红制成,湿的称“腌菜”,蒸熟后再晒干的称“挪菜”)、冬瓜干、茄子干、豆角干、罗卜干、葫子干、苦瓜干、南瓜干、丝瓜干、木槿花干和各种草菇、野菇干等。解放后至今,农村群众及部分城镇居民,仍然保留制作和食用腌晒食品的习惯。近年来,由于县内西瓜种植和食用量大大增加,有的人家开始晒制西瓜皮干作菜吃。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