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劳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5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劳动
分类号: F014.2
页数: 3
页码: 587
摘要: 在规定的日子时,栽禾户(东家)备好酒饭菜肴,供换工搭档食用。随后,再按订好日期到另一家帮工或还工。超过任务的给以适当形式的表扬或奖励,有的地方还将蚂蟥干收缴数张榜公布。
关键词: 生产劳动 黎川县

内容

一、换工变工为了农事方便,同村或邻村农民之间,经常事先协商约定,互相换工变工:或以人工换人工,或以牛工换人工。
  栽禾:根据秧苗生长情况、栽禾田水源和耕作进程、耕牛轮值日期等条件需要,互相换工的人家商量好各自栽禾日期。在规定的日子时,栽禾户(东家)备好酒饭菜肴,供换工搭档食用。往往一户农家邀集五、六个或十余个劳力,按各自技术专长分别安排拔秧、送秧、做田(耙栽禾田)、插秧等农活,各司其责,同心协力干1~2天。随后,再按订好日期到另一家帮工或还工。这样既可集中力量妥善安排时间逐段逐片栽插,又可调剂耕牛、农具的余缺,节约和充分利用水源,发挥各自农事操作技术专长,互助互利。
  耘禾:为了集中人力突击耘完距村落较远的田搬,或便于一些面积较大的田丘在耘禾前后排水蓄水,农户间也往往换工耘禾。这样既可更恰当地掌握耘田时机,节约劳力,计划和节约用水,又可使耘田时相互作伴,免于寂寞。
  割禾:由于稻谷品种不同和栽插时间差异,各农户各圾田亩庄稼的成熟期先后不一;加之每家田擐座落分散,搬运禾桶(或打谷机)不宜频繁或路线迂徊,农户间有时也采取换工方式调节劳力,以免错过收割时机或耽误工时。
  挑牛粪:一栏牛粪必须在一天以内挑完,这就需要在清理牛粪的日子约好邻居或亲友换工集中进行,一面把牛栏里所有的牛粪统统掏干净,一面紧接着把牛粪挑到较偏远瘦瘠的田里散开施肥。当然还工时不一定仍然替帮过工的人家挑牛粪,可以做别的农活,反正是以人工换人工。
  二、亲友帮工营造:民间(主要是农村)营造住宅,往往在平整地基,挖墙脚壕沟等非技术性工程中,约请亲友帮工;另外在“上梁”那天因需用较多劳力扶竖柱头和架搭梁椽,也约请较多亲友帮工协助。
  代耕:一般在春耕季节,众亲友帮助丧失主要劳力的鳏寡孤独和因病残缺少劳力的农户耖田、耙田,插秧季节和收割时也同时来协助,不计报酬,也不用还工。
  三、公共献工在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前和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上所需的公共工程和其他公益工程,均由村子里(或联合几个村)推举一至数人为首主持,全村(或几个村)共同献工。如修陂、开沟、淘井、修路、建凉亭、建义冢、洗港(疏浚河道)等项劳动,经大家共同协商后,即自动参加出勤,不计报酬。也有的地方设立广(yan)(即沟渠)会、路会,筹集谷、款,作修沟渠、修路时伙食或购买材料费用。
  四、狩猎旧时农村狩猎,往往成群结伙上山。或事先相邀,或半途遇上后相随同往。围猎开始前即确定由一人专门率猎犬一只或若干只负责搜索。每到一处可能藏有猎物(野猪或黄羊——麂子)的山坳,即立刻抢占周围山头,由带了火铳的射击技术熟练的射手,把守猎物必经之道;技术较差但带有火铳的守在猎物不易通过的山口;只带镰刀、棍棒的孩子们则分散在四周山脊上,发现“敌情”后呐喊助威,阻挡猎物通过。在狩猎中,“战利品”的分配规则是这样的:打中了野鸡(雉鸡)或野兔等小动物,则归开枪射击的猎手,他往往在回家后把猎物煮了,添上几个菜请同伴们共享;打中黄羊(麂子),则羊肉平均分配,其余羊皮和骨架归开枪的射手所有;打中野猪时,开第一枪的分给猪头,猎狗的指挥者和所有者各分猪腿一只,猪肉则按参加打猎者人数平均分配。如人数太多,不便分配,则在打“头铳”者(即开、第一枪打中野猪的人)的家中煮一锅野猪肉,让参加打猎者聚餐。因此,农村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上山打猎,各守一截,有就分一腿,冒就分一碟”。
  五、其他旧时本县农村有立“蚂蟥会”以捕灭蚂蟥的作法,即以自然村为单位订立协约,每家每年交蚂蟥干若干斤(或若干两),并推举或抽签确定人轮值主持验收。平时,下田劳动时(主要是插秧时)每人腰上系一个小竹筒,内盛石灰水,当蚂蟥爬到脚上或手上被发觉后,立即捻下放进石灰水筒里,待收工回家后晒干分批交给值年收集人,直至完成任务为止。超过任务的给以适当形式的表扬或奖励,有的地方还将蚂蟥干收缴数张榜公布。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