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宗族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50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宗族姓氏
分类号: K819
页数: 3
摘要: 宗族由于长期封建意识的根深蒂固,同姓同宗的人群结成宗族的观念久盛不衰,为巩固和发展宗族而设置的组织结构形式,组成及分支情况的记载,公共经济的筹集、管理、使用,聚会场所、活动形式、纪律秩序的建立等,越来越完善。特别是一个地方的世家大族,其宗族意识和行为更加显著和影响巨大。宗族关系,是旧社会中社会关系的重大因素。本县世家大族,近、现代最著者有涂、黄、张、李、邓、鲁、陈、江、郭、杨、刘、孔、朱、潘等姓。这些宗族,均建有一个或数个家庙、公祠,编修了族谱,置有族产,并制有严格的族规。目前已发现尚存的宗谱只有中田鲁姓,资福黄姓、陈姓,宏村孔姓、余姓,河塘李姓和县城郭姓等数种。
关键词: 宗族 姓氏 黎川县

内容

第一节宗族由于长期封建意识的根深蒂固,同姓同宗的人群结成宗族的观念久盛不衰,为巩固和发展宗族而设置的组织结构形式,组成及分支情况的记载,公共经济的筹集、管理、使用,聚会场所、活动形式、纪律秩序的建立等,越来越完善。特别是一个地方的世家大族,其宗族意识和行为更加显著和影响巨大。宗族关系,是旧社会中社会关系的重大因素。
  本县世家大族,近、现代最著者有涂、黄、张、李、邓、鲁、陈、江、郭、杨、刘、孔、朱、潘等姓。这些宗族,均建有一个或数个家庙、公祠,编修了族谱,置有族产,并制有严格的族规。各大族形成了很大的宗族势力,有的甚至能左右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
  一、族系族谱各姓宗族,有的从原籍(其实这只是相对的,真正的原籍是难以查考和不胜追溯的)始祖开始计算列序,有的以最早迁来本地的为始祖(称始迁祖)开始计算列序,纵向则按繁衍世代定辈份,并确定若干个字作为辈份名称,一代一个字轮下去,轮完又增定若干字。如近、现代本县中田鲁姓的辈份有“宗、厚、承、先、志”,中田陈姓有“守、先、为、积、善,立、本、在、行、仁”,县城杨姓有“居、心、存、厚、道”,石峡武姓有“孝、能、明、伦、纪”等;而宏村孔姓的辈字,则是按照山东曲阜孔庙统一制定的。族系的横向,按血统分支立房号,称大房、二房、三房……,或定几个字为房名。每一辈都分小房,层层分序。全族推举一位辈份最高,年岁较大,并且德高望重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为族长,掌管全族有关事项;各房也按相应条件设房长,负责本房事务。
  为了记载全族人丁情况,并借以分上下、别亲疏、弄清各分支盛衰状况,各姓自行编修宗谱,称《×氏宗谱》。谱上除按房系辈份列载本族人姓名外,还载有每人的生卒年月日时、功名(学历、学位)、职业、职务、简历、家庭住址、配偶及子女情况等。有的宗谱还记载有本家族族产(田地、房产数量座落)、列祖列宗墓葬、族人著作、家族发展沿革及族人中有声望者的传略等。有的族谱只登记男丁,不载述女妇(或只简提某妇嫁何地何姓)。凡犯有叛逆,偷盗等有伤风化罪行的,或从事演戏、理发、抬轿、吹鼓手等过去被列为“卑贱下流”职业的,不予上谱,原来上了谱的,出现上述情况还得除名,谓之“铲谱”。宗谱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非修谱期间,哪家添了丁(生了男孩),要按辈字取名,并将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向房长、族长申报,暂登“红谱”(即写在族里临时性的红纸名单上),待以后修编正谱时补登。宗谱刻印成书后,一部藏置于家庙屋瓦内(称“天谱”,置于高处以防涨水浸湿),一部用棕片紧裹加蜡密封埋藏于地下(称“地谱”,防止火灾烧毁).其余分存族长、房长等处,其他族人也可另行订购收藏。解放后,本县各地宗谱未再重修、续修,“文革”期间,绝大部分旧存宗谱烧毁散失。目前已发现尚存的宗谱只有中田鲁姓,资福黄姓、陈姓,宏村孔姓、余姓,河塘李姓和县城郭姓等数种。
  二、家庙宗法旧社会本县各大姓均建有家庙,有的还在家庙之外,分建若干分支公祠(均俗称“祠堂”)。县城的邓、黄、涂、刘、朱、余、潘、薛、江等姓,中田的陈、鲁二姓,宏村的孔姓,樟村的杨姓,河塘的李姓等宗族所建的家庙,规模都很大。其中宏村孔氏家庙创建于明正德年间,其始迁祖则是元至元年间(1341年)移居至此,据考为孔子五十二代孙。
  家庙除设有始迁祖以下列祖列宗的牌位外,还在大堂墙上贴有全族现有人丁总名单和本族公订规约等。家庙还是族人聚会场所。每岁旧历大年初一,为全族团拜日,当天上午,在家庙所在地及附近居住的本族男性老少,均须去家庙向祖宗叩头,向本族尊长拜年和互相礼拜。有族产的宗族还作兴“吃清明”,即在每年清明节日,筹办酒饭供族人聚餐。“清明饭”的规格及参加者范围各有不同。有的肴菜丰盛,有的可简朴;有的不供酒菜,只供饭食,称“饭清明”;也有的不办宴席,只按各家人丁多少散发猪肉,称“表祚肉”。有的全族大小一律参加,有的只男性参加,女性不参加;有的成年人参加,小孩不参加。
  宗族订有严格的宗法(亦称族规),一般均按封建时代提倡的“孝悌忠信”为宗旨,并根据当时本地区、本宗族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违犯族规者,送家庙当众处置。轻者呵斥训教,或鞭打杖责(家庙专设有宽面长条凳、竹板、木杖,违规者向祖宗牌位下跪请罪,并伏在大凳上,由族长或房长执板、杖责打),重则铲谱(宗谱上除名)、灭醮(不得享受该轮值的族产收益),或捆绑押送官府究治。这些对于维护旧时道德风尚和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因封建礼教本身的反动性与残酷性,使一些追求自由解放的无辜男女遭受迫害。
  三、族产族学族产为各世家宗族公共财产。族产包括家庙、公祠、谷仓等房产和农田、山林,其中农田为最主要产业。族产农田又包括醮田和学田两项:醮田由族中各房系后裔轮值经管,其收益除担负当年筹办四时八节的家庙祭祀开支和主办全族清明酒饭费用外,余下部分归轮值者享有。学田收益主要为鼓励族人上学用度。宗族大、族产多的,其置备的学田也多。有的宗族,将部分学田直接拨奖给族中在学习上有成就的人(如科举时代考上了“功名”,废科举后考上了各级学校等),也有的从学田收益中按定额拨稻谷分奖给这类族人,作为奖赏和学习补助。族产山林中,主要是合族购买的祖坟山,系专作先祖及子孙及其妇媳安葬之地,他族外姓人不得在此下葬。解放后,各姓祖坟山亦与其他山地一样,全部收归国有。
  本县大姓宗族自办族学自民国初年开始。民国时期,县城有“邓氏真儒小学”、“涂氏小学”、“潘氏三一小学”等,中田有陈、鲁二姓合办的“光裕小学”、宏村有“孔家小学”、樟村有“杨家小学”、东山有“涂家小学”、茶亭有“武家小学”等。据民国28年前后统计,当时全县有族学20余校。族学由本姓推举人任校长,有的由族长兼校长,也有的建立校董事会,推举几位族人共同参与管理,自聘教师,学生除本姓子弟外,也可兼收当地外姓儿童,但本姓学生享受优惠照顾(如免收学费、可领助学金等)。民国后期,除县城“真儒小学”仍保存外,其他族学基本停办。解放后,各类私立学校均撤除,由国家统一开办。
  第二节姓氏本县原籍或客籍常住人口姓氏,清代有125姓,其中著姓有涂、邓、黄、刘、王、陈、鲁、杨、李、潘、张、孔、郭、朱、吴、等姓,稀姓有芮、凌、鱼、慕容、钮、仇等姓。
  民国时期,全县共有144姓,其中著姓有涂、鲁、杨、黄、王、邓、陈、李、张、朱、潘、刘、孔、饶、胡、傅、江、周、琚、何、程等21个;较次姓有熊、洪、翁、童、冯、龚、封、支、危、卢、吴、余、黎、喻、裴、徐、元、官、鄢、肖、姚、赵、包、陶、毛、罗、查、章、汤、汪、彭、丁、宁、曾、邱、裘、邹、沈、任、甘、严、郭、吕、鲍、左、范、易、许、魏、艾、戴、谢、席、薛、叶、上官、欧阳等57姓;稀姓有袭、过、欧、利、钮、芮、武、敖、虞、纪等11姓;附稀姓有宗、锺、皮、施、舒、鱼、胥、巫、符、苏、倪、梅、雷、文、孙、温、韩、颜、钱、全、连、曹、高、花、梁、唐、姜、桑、方、游、裘、金、谭、阎、詹、项、伍、杜、邬、古、闵、马、夏、蒋、万、宋、费、桂、赖、蔡、郑、陆、乐、白、石、柏等56姓。
  建国后,由于客籍人陆续调入本县工作和较大规模的“上山下乡”、移民、支援老区人员来县定居,常住人口姓氏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县人口姓氏已有275个,即:丁、于、万、上官、习、马、王、韦、车、支、尤、戈、毛、仇、凤、元、方、文、孔、邓、尹、双、艾、甘、邢、石、左、厉、龙、卢、占、田、叶、史、白、乐、丛、冯、兰、宁、邝、帅、刘、司、司徒、匡、尧、过、成、毕、吕、朱、乔、伍、任、向、华、全、邬、危、江、汤、米、关、汝、庄、安、许、齐、孙、纪、阮、李、苏、严、杨、芮、杜、芦、芳、贡、巫、连、吴、肖、时、何、利、余、邱、邹、辛、应、闵、汪、沙、冷、沈、谷、花、宋、张、邵、孟、陆、武、林、拥、范、欧、欧阳、郁、罗、易、季、倪、岳、迮、金、竺、郄、周、鱼、庞、於、单、宗、房、郎、官、郑、陈、练、胡、赵、柯、柏、项、查、封、郝、柳、荣、鸥、段、侯、修、俞、钟、钮、饶、施、祝、闻、洪、褂、姜、娄、柒、姚、骆、胥、贺、费、秦、敖、桂、莫、袁、贾、夏、衷、耿、聂、顾、党、晁、晏、徐、殷、钱、倪、翁、唐、高、郭、涂、凌、梁、席、浦、诸葛、谈、续、桑、陶、黄、梅、曹、龚、戚、盛、常、崔、章、康、麻、阎、宿、谌、琚、彭、董、韩、楼、惠、揭、辜、葛、粟、喻、戢、程、傅、智、储、舒、鲁、嵇、童、曾、游、温、湛、蒋、富、谢、鄢、蓝、赖、雷、靳、裘、睦、虞、鲍、詹、解、简、阙、褚、裴、管、廖、蔡、谭、熊、缪、翟、樊、黎、滕、颜、摩、潘、潜、潭、薛、戴、鞠、藏、魏、瞿。
  全县姓氏中,仍以黄、李、涂、邓、张、王、刘等姓为著姓,陈、鲁、杨、潘、吴、朱、杨、孔、郭、余等次之,仇、汝、贡、迮、於、麻、湛、潜、鞠、藏等姓的人数极少。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