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诗文选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47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诗文选辑
分类号: I05
页数: 11
摘要: 县籍作者的文章和客籍作者有关本县的单篇作品甚多,除本章第二节已作概述外,现将学者名人的作品,以及县(客籍)人反映地方风貌与历史的作品选辑于后。作者姓名前标有“*”号的,为客籍人士。夜来风景好,宿处是江南。福山宋.*朱熹迢迢百里外,望望皆闽山。皎日中天揭,浮云也自闲。胪传写兴宋·张渊微读尽诗书数百担,绿袍今始换蓝衫。二十年前四十三。登天峰明·程新几年不到海门关,今喜平安共往还。人烟市井非前日,花木禅扉盛故山。莫道兴阑无一事,江湖犹抱杞人忧。潭峡回龙小作驾舻寄碧溪,林汀鸥鹭伴停栖。下岭为连家湾,是为新城西北界。连家湾出岗,为周家隘,即新城入郡官道。
关键词: 诗文 黎川县

内容

县籍作者的文章和客籍作者有关本县的单篇作品甚多,除本章第二节已作概述外,现将学者名人的作品,以及县(客籍)人反映地方风貌与历史的作品选辑于后。作者姓名前标有“*”号的,为客籍人士。
  一、诗词杉岭南朝.*鲍照古驿旧名杉,烟光锁翠岚。夜来风景好,宿处是江南。
  福山宋.*朱熹迢迢百里外,望望皆闽山。皎日中天揭,浮云也自闲。
  胪传写兴宋·张渊微读尽诗书数百担,绿袍今始换蓝衫。嫦娥问我年多少?二十年前四十三。
  登天峰明·程新几年不到海门关,今喜平安共往还。一径松风消酷暑,四时云气护高寒。人烟市井非前日,花木禅扉盛故山。赖有县公能爱客,不辞迢递乐跻攀。
  游箫曲峰明·何覃箫曲佳致冠南州,冠盖同来亦胜游。黄菊可人思靖节,紫阳行处即丹邱。溪光潋艳清堪掬,山色周遭翠欲流。莫道兴阑无一事,江湖犹抱杞人忧。
  黎川十二景明·王材东岩时雨积翠长封玉岭泉,苍龙复洞日高眠,炎风岁岁三农望,肤寸神膏遍九天。
  西岫初阳危峰四望壁苍苍,管领朝阳与夕阳。城市江村惊晓梦,便疑峰树是扶桑。
  南屏展黛玉帐金屏锁翠烟,霓旌芝盖满南天。何缘飞步千峰岭,尽写灵奇与世传? 北廪凝苍三峰矗矗贮中田,高廪何言岁十千?始识太平元有象,陈陈终古咏丰年。
  黎水清纡万道飞泉一道流,千回石濑万回洲。洋洋不改山中色,处处澄鲜任去留! 萧峰奇耸灵峰万仞入层云,灵鸟高翔故不群。自是人间少清听,未应箫曲不长闻。
  竹山腾骥千山盘伏雾重重,黄竹追风旧八龙。应念西池吟白雪,却从南国化青峰。
  潭峡回龙小作驾舻寄碧溪,林汀鸥鹭伴停栖。等闲放棹双龙峡,满目霞光万嶂低。
  赤溪风月独抱遗经草满庭,竹风梧月对南屏。桃花流水年年在,谁向寒溪面客星? 剑阁云山杰阁凭高府碧城,山高重迭水光迎。何须剑气冲牛斗,秋月春云万古情。
  周湖温泉灵泉百里寄荒原,朔雪严风只自温。何日兰亭修故事,莫教沂水落空言。
  胜山瀑布涌地浮天不自由,长风一道四时秋。何须海上乘槎去,坐见银河白自流。
  初夏登眺日峰二首明·邓元锡 (一) 江城开宿雨,孤峤共跻攀。龙气留苍壁,莺声响碧湾。危峰斜带郭,幽径曲盘山。不少东林兴,迢遥未忍还。
  (二) 积雨开初地,澄江送晚晖。竹园斜影动,燕趁暮光飞。碧落月已上,苍茫人未归。幽居多胜赏,欲共老霏微。
  守城二首明·黄端伯 (一) 巍巍不动寰中主,一座坚城似铁山。刀锯在前无怯志,只因勘破生死关! (二) 谋事在心成事胆,未尝以胆许他人。危城独守浑无畏,烈汉从来不顾身! 汶上至兖州赤地千里陨涕书所见明·涂伯昌旱魃煽齐鲁,望土为赤郊。八月天不雨,三春麦无苗。饥莩载道旁,呼号声若枭。一子鬻百钱,径去首不摇。一妇卖千钱,犹嫌头发焦。孑孑何所遗,野哭风萧萧! 别古白清·杨思本提得吴钩拂去尘,今朝相赠有心人。千秋节义歌存赵,一代文章笑别秦。暂借酒怀消础魂,何当诗句发精神?阳关唱别寻常事,今日珠崖作好春。
  游湖口潮音寺清·孔毓琼不到潮音寺,安知别有天?江吞吴楚大,帆共日星悬。石径幽因竹,山阴静为禅。行行终不倦,丹灶煮新泉。
  浪淘沙清·邓裴蹙损两眉弯,幽恨漫漫,嫩晴天气晓风寒。不信春来馋几日,百舌啼残。 梁燕语呢喃,似说春还,思君日日倚危阑。目断天涯人不见,点点青山。
  拟古二首清·陈道 (一) 春风来何处,汛汛入重闱。红颜看镜镜,幽思欲语谁。但恐君难悟,宁嫌识察迟。聊复整襟带,引领待归期。
  (二) 亭亭碧梧树,燕雀巢其端。众鸟相和鸣,焉知非所安。缅怀林麓下,欲啄何盘桓。如何舍此去,甘自犯金丸。感叹天机巧,人世自汗漫。
  秋夜客怀(三首) 清·鲁九皋 (一) 人生远离苦,最苦秋夜阑。况我孱弱息,终年背乡关。悠悠日复日,会当何日还。时至气候变,得无衣裳单。衣单固足念,所期日加餐。皓月照庭隅,徙倚生感叹。
  (二) 寒蝉号高树,蟋蟀吟罗帏。此时凉风起,箫箫入深闺。君子远行役,悠悠我心思。容华不足念,但感久别离。舟行愿无波,车行愿无泥。驱车望乡邑,岁晏尚未归。
  (三) 庭前紫荆树,艳丽正著花。如何风雨至,摧残相交加。枝叶半憔悴,葆养此根芽。人生骨肉情,睹此足叹嗟。亡者既已矣,在者客天涯。及时莫远游,丈夫当怀家。
  侍中祠清·陈用光侍中祠近岳王宫,孤愤心原死事同。古柏阴森犹盖雨,灵旗飘转自扬风。方从仙授难医妒,功与谋为肯录忠。叹息压山即荡水,何人活国问仓公。
  与友人夜话清·孔毓功擎杯酌酒话灯前,世态炎凉一抹烟。检点肺肠耐嫉妒,糊涂面目任镂镌。无穷豪放流云散,不看愁怀细雨绵。何幸逢君消积闷,千林明月仲春天。
  浣溪纱丙辰七月,邑中感事清·杨希闵梦警香闺睡起难,罗襦珠翠尽抛残。马蹄狂踏乱山间。 一片繁华何处觅,角声催月上城端。连云甍栋半灰寒。
  清平乐菊清·陶淑(女) 澹香初逗,寂寂人何瘦。十二湘帘终卷后,只有东篱如旧。 何妨品自孤芳,任它未合时妆。耐得风霜已耳,从来不藉春光。
  临江仙苔清·陶淑(女) 满地蒙蒙铺未遍,望来非雾非烟。几行惟借屐痕添。绿凭分细草,清不上疏帘。几日东风寒又重,奈它亭下台边。采桑时节落花天。不关春长养,惟爱雨帘纤。
  醉太平柳影清·陶淑(女) 前溪后溪,长堤短堤。阑干半角迷离,是斜阳下时。 望来似丝,画来似眉。解人惟有黄鹂,向烟中一啼。
  点绛唇秋柳清·陶淑(女) 可奈秋深,西风斜日荒城晚。萧萧浅浅,几里乡关远。 添个寒鸦,免得愁无伴。凭谁管?水屯邨山馆,恨别同长短。
  沁园春德胜关 (一九六一年九月二日) *邵式平节近中秋,德胜关口,汽车暂留。欣垦殖总场,人民公社,生产有增,粮食无愁。关里关外,作物正茂,阡陌稻穗方新抽。听众论,看当前年景,定较丰收。
  此乃旧地重游,看江山如画更锦绣。偕群俊少年,登上层楼,背衬杉岭,面对黎洲。漫话当年,指定远近,红军英雄传千秋。可断言,更好的文章,还在后头。
  二、散文香山劝学文元·左祥人生天地间,唯学乃有觉。觉则为善人,不觉乃为恶。方其童稚时,赋性本淳朴。长为物欲昏,气习或浇薄。薄俗不禁止,至理日消铄。卑者不事尊,强者必凌弱。三纲既沦没,九法亦乖错。问之何因尔,由其不能学。人为万物灵,于世当有卓。毋为徒读书,心放恒自若。穷则善其身,达则获名爵。明时正尚文,鸢鱼快飞跃。愿尔投明师,朝夕期博约。前经要玩味,古道要斟酌。垒土可成山,积忝堪充龠。巍巍文宣王,天以为木铎。坦然垂圣教,万世忻有诜。我来尹是邦,夙夜忧民瘼。才德愧不充,未能化奸虐。剽窃圣贤绪,诚意重然诺。每日三省身,拳拳不妄作。良善我所嘉,凶恶我即却。风俗期还淳,气质复所斫。奉劝尔子弟,勤勉无戏谑。学则为圣贤,千万加忖度。
  (选自《黎川文载》,原编者注:似诗体,原曰文。) 新城纪游明.*徐霞客竺岫渡桥,东南三里舒坑岭。又三里,陈坊。陈坊有溪自北南流,盖自泸溪而下东溪者也。越桥而东,上一岭,又下而复上,曰铁湾岭。共三里,下岭为钱家湾。又随东溪二里,至黄源桥。渡溪而南,一里,过黄湾岭。南六里,长行岭。下岭为连家湾,是为新城西北界。连家湾出岗,为周家隘,即新城入郡官道。又西十里,百顺铺。又三里,上分水岭。先是,自百顺西至周家隘,有小水西流,余以为入南溪者,及登分水,而后知犹北入东溪者也。又五里,过沙路岭。又五里,过一桥,其水自高学坡来。五六里,越桥而南,即与南大溪遇。又二里,东为观音崖,西为仙居院。两崖束溪如门,门以内澄潭甚深。又三里,入新城北门。出西门,石门不甚壮,而阗阅颇盛,出门渡石梁,则日峰山当梁瞰溪。越桥即南随溪行,已折西南,登白石岭。十里,过文江桥,始复与大溪遇。溪流至此,已不胜舟矣。于是多随溪西南过竹山,山亦峭特自异,上有仙院。又十里,周舍。周舍之南,路折而东,有潭偃水,颇觉汪洋,即文江之上流也。十五里,宿于石瓶岗,去城二十五里,去福山十五里。
  从草塘左循崖南下,路甚微削,伏深草中,或隐或现。直下三里,则溪自箫曲之后,直从东南与外层巨山夹而成者,盖此山即闽界。其东北度而为箫曲,西北度而为应感峰、会仙峰,两腋溪流夹而西去,犹属新城也。箫曲南溪之上,有居民数家,艺山种姜芋茶竹为业,地名板铺。由此溪渡,东南上岭一里,则平转山腰。又南二里,复直上山顶。又二里,南下而东上,至应感岩。其岩西向,巨壑轰峭,环成一窝,置室于中,自下望之,真凭虚缀壁也。石崖之顶,尚高一里,岩僧留饭后即从崖侧蹑蹬而登,以为诸峰莫高于此。既登而后知会仙之更高于众也。应感二峰连起,东属于大山,其属处过脊甚峭。北流之水,出于板铺,南流之水,即从会仙峰北向而去,自应感、会仙西流之水止此。余盖从应感南下三里过此,一水复南上,则会仙北属大山之脊也。脊东之水,西出会仙之南,其南又有大山,名迷阳洞,南即为邵武之建宁。其大山东南为泰宁,其西南为建昌之广昌,则会仙南之大山,乃南龙北来东转之处也。自过脊至会仙(望之甚近,而连逾四峰皆峭刻),其下乱壑纵横,汇水成潭,疑所云金龟湖即此水也(四下四上,又四里而登会仙绝顶,则东界大山,俱出其下,无论箫曲、应感矣。自会仙西至南丰百里,东南抵建宁县亦百里。其侧有数家斜界迷阳洞南,为大山寥绝处)。
  由会仙峰西下,十里过溪,即应感西南来溪也。又五里,为官公坳。又五里,下埔。应感溪自东而西,会仙南溪自南而北,俱会于下埔而北去(自下埔而上,悬崖瀑布,随处而是。亦俱会于下埔)。路由下埔南而西,逾一岭,五里,为黄舍。又西南逾二岭,五里至章村,山始大开,始有聚落阑阅(有水自南而北,源自建宁县邱家岭,去章村南十五里,又五十里始抵建宁云)。西五里至容田。又西三里,过长江岭。又三里,乌石。又二里,上坪,随溪西南四里,有大溪自西南向东北,复溯之西三里,过木桥,溯北来小溪,渡小石桥,北上岭,三里,为茶坞坳。又西三里,为何木岭。越岭西南二里,宿梅源。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标题为编者所加) 日峰井记清·江士琳邑西有山嵯峨,壁立百余仞者,日峰也。峰头有井,相传宋绍兴间,有邱真人得久视之术,结茅于巅,凿斯泉而饮之。考邑志载:井深不可测,又云游人尝投石度其浅深,而井遂塞。万历癸卯,邑令晋江赵君,惜斯井之不显也,书“日岫海门”四字,勒石于山以识之。登是山者,抚石徘徊,欲一观其故迹,杳不可得矣。康熙丁未七月,山僧以巅径崎仄,不便于游客,因取土路旁,修而筑之,锹锄之下跫然。及土开四五尺,而井栏见,上镌“石龙泉”字。僧大奇其事,遍以告诸檀椰,为捐金命僧浚之,至六丈许,得泉,泉甘。又浚之丈许,下有石如臼如釜,如工之所追琢者然,然亦不可更浚矣。其井间,广处可四五尺,狭处可二三尺,四周皆石痕;如螺旋左肮右曲,成于自然,非人巧也。余谓山僧曰:“天地之奇秀,形于山水,日峰峭拔孤危,奇矣!而峰头有井,井出于天然之石穴,又奇之奇矣!夫天地之秀,不欲终闭,故假人力以开之。其久而塞者,不知其然而塞,久而复开者,亦不知其然而开。盖天地之气,不欲太泄,亦不欲太藏。其泄也,必含蕴郁,勃以厚其气;而其藏也,亦必洞朗浚发,升为云霞,降为醴泉,钟为俊杰,以昭其盛。或塞或通,岂偶然哉?”僧曰:“异哉!”余之得闻斯言也,请书而镌之石。
  (选自《黎川文载》) 恭谒至圣祖林记清·孔毓琼阙里出北关二里许,为至圣祖林,土人称曰孔林。中间翠柏千章,大者两人围,小者拱把;俯者,直立者,高参天者,盘曲者,若盖张者,侧若窥人者,叶垂者,枯者,枯而叶生者,干空者,文右折而倒悬者,森列夹道。有碑巍然立,署日“文津桥”。桥北里许,茅屋数椽,为司林门,藏善草楷匏者所居。稍北楼墙高阔,乃古鲁城,今为祖林门。门内四十五步,斗折而西,有石坊正南立,横署曰“洙水桥”。又北四十五步,屋高大横列,同石坊向而门者三,稍东有屋南向一,东西向各一,南向为思堂,东西为厨舍,则祭扫者届期治供馔之所。思堂稍西又北四十五步,为享殿,殿下有石人,有寓马,有望柱,杂古柏分东西立。东入西向侧门旋转北面,至泗水侯墓,墓西四十步又稍北,至林中央,则至圣祖墓在焉。毓琼于是肃容整衣冠,顿首四拜,默告:流寓江西建昌新城之贤溪,六十七世孙毓琼敬谒。同谒者,则阙里叔父兴佶兴烈也,时为壬申九月十有八日。是日寒风惨淡,云雾四塞,势若暴雨将至。至圣祖墓西,有屋东向扁口子贡庐墓处,墓东,为伯鱼公墓,即泗水侯也。泗水墓南下五十步,历阶稍西,为述圣公子思子墓。墓皆南向,毓琼次第顿首,默告如初。北回三十步,泗水墓东南,有龙亭层列,曰驻跸亭,亭南四十步,曰楷亭,楷高四丈五尺,围一丈,无枝叶,扣之有声,凿之光滑而色黄,倚亭东隅,传为子贡手植云。自至圣祖墓南下至楷亭,自驻跸亭西过子贡庐墓后,周行千百步,皆门墙锁键。毓琼留连往复不忍去,天将暮,于是北面再拜至圣祖墓,默告南归。出林门,觅蓍草楷匏而返,是夜始大雨。
  (选自《黎川文载》) 福山赋清·邓裴辨山川于两戒,穷幽遐于四噢。有豫章之岩邑,会众仙之族属。迭迭芙蓉,幽幽陵谷。有拔其伦,其名曰“福”。托灵祉于重离,壮其观于南服。风雨护其高寒,烟霭助其清淑。参差积翠,森画戟于鸾庭;奋渺空青,卓江毫于韩屋。原夫有唐之世,其名始显。兆启优昙开由洪荐。分一脉于灵山,辟双林于妙峨。灵禽奋响于箫峰,鹿女踏花于宝殿。井泉慈冽而清香,佳树菁葱而幽倩。配洞天而何惭,称福地而非衡,尔其层崖挺秀,迭嶂争奇:或拗侧以取势,或端直以明威,或凭空而骤耸,或接踵而交驰。莫不穹窿峨蝉,杰卓嵌崎。介江闽而作堠,荫牛斗以舒仪。败叶随风,远泛长江之水;危峰拨雾,高衔日月之辉。至如窟隐龙精,泉垂马尾,雁腋艚沙,风冈逶迤,履船石之槎牙,控烟萝而就舣,缈洞庭于云端,望君山而翘企,问宝渡于仙人,扣害马于童子,割九迭于匡庐,罗七星于沼沚止,境无往而不奇,峰乍伏而还起。谓林封而迳穷,忽天开而壑启。嗟变幻之多端,讵团词之可纪。若乃良材翳日,夏壑悬冰,岩香茶蒴,林茂兰英。茵如云而攒簇,芝映月而晶荧。松盘孥于牡壑,桂偃蹇于修陵。时花怪鸟,曾不知名。猿朝啼而迓客,雀夜徙而知更。金策泠泠,听竹之僧归别径;飞萝袅袅,问桃之屦满前楹。别有康乐骚人,兴公逸客,释常恋于尘嚣,畅幽情于水石,拨云雾以搜奇,望烟霞而矫翮,穷攀陟于莽苍,想经营于旧德,缅徽国之芳规,拜武夷之讲席。白云绘其荒塞,清风缈其遗逸。怅斯道之榛芜,怀耿耿而莫释;抚陈迹于空山,念友朋于丽泽。遂抗节而高歌,冀风流之可绎。歌曰:“春水兮溅溅,春山兮峨峨,春花兮霍靡,春鸟兮呜相和。佳人兮何处?遗芳兮闭蓬科。溯流风兮远想,登高丘兮滂沱。山有灵兮水有思,激情商兮攒修蛾,聊诵言于逢掖,岂吾忧忧独多?” (选自《黎川文载》) 团村战斗 *彭德怀不久(约一九三三年九、+月),敌以一个师守黎川,三个师向德胜关(福建江西交界)推进。团村是黎川城与德胜关之间、黎川城东约三十里的一个小盆地。时约十月初(编者注:团村战斗是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天气凉爽,枫叶初红。某日,正红日东升,朝霞映射着德胜关,秋景宜人之际,敌以两师十二个团进至团村东十余里,离德胜关亦十余里;另以三个团组成的师进至团村以东三至五里,为第二梯队。近午,敌三个师倒品字儿形摆成。各敌到,即布置做工事,筑堡垒。我军预先布置一个师在敌正面箝制,分多组向敌佯攻,引敌注意;另以三个师(二、三、四师)隐蔽在敌之第二梯队左侧后约五六里之处,敌未发觉,亦不注意搜索。敌第一梯队两个师十二个团,各约展开一半兵力;二梯队之一个师(三个团)筹划做碉堡之事。信号一发,我正面之师积极佯改,埋伏之主力(我三个师)同时猛烈突入敌之第二梯队,手榴弹声,机、步枪声,杀声相混杀。敌第二梯队大乱,波及第一梯队两个师亦乱。我正面佯攻之师乘机出击,敌遂全军大乱,向黎川城乌龟壳内逃窜。敌三个师十五个团共约四万余人,我四个师共约一万余人相混杂。当时尘土漫天,只见敌军狼奔豕突,不见我军混杂其间,虽是猛虎突入羊群,可是羊多亦难捉住。我以一万二干人,击溃三万余敌,仗虽打胜俘虏不及千人,算是打了一个击溃仗,这也算是胜仗吧!但无后方补充的我军,这种击溃仗,实际意义不大,对敌打击意义也不大——“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当时我一军团在,一、三军团靠拢作战,敌三个师十五个团当能全部歼灭;加上洵口歼灭三个团,就是十八个团;再寻机歼敌二十个团左右,敌第五次“围剿”就可能被粉碎,历史上也就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了。
  这个战斗,虽实际意义不大,当时人马翻天的景象,却经常使人回忆。我在指挥所“打摆子”,冷透骨髓,看到当时情景,也就不冷了。因而有感,默念: “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尘埃冲天;大哥未到,让尔逃生!” 蒋介石发现我主力在团村方面,他即令泰宁方面之敌,向南推进。我方面军总司令部,把一军团调来了,使人高兴;可是在寸土不让的方针和对这一方针的机械执行下,仍然不敢让敌深入。一军团从正面突破敌军,三军团从侧面突不出去。只有一条隘路,深谷悬崖,敌防我侧击,尽将树木伐倒堵塞。足有三四个小时,才把障碍排除,敌已逃回乌龟壳了。如果让敌再前进四十、五十里,那一仗就好打了,敌之助攻方面(福建),就将失去作用,就将影响敌主攻方面(江西,由北向南)。
  敌发现我主力到了泰宁方面时,黎川方面之敌又向德胜关推进。从此以后,敌就采用扯钻战术,从中央苏区的东、西、北三方面作向心推进,南由粤军堵防,使我中央苏区逐步缩小,即所谓竭泽而渔;而我方则完全招架战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敌从东向西进,即调三军团或者一军团去堵一下;以后则以三军团位置于广昌、白水、石城线,同敌七个师正面顶牛,一直顶了五六个月。敌在步、炮火力完全有效的掩护下,一次推进四五华里,堡垒筑成后,再推进,我枪弹只有消耗,得不到补充。红军兵力五万,敌五十万;敌有全国人力、物力,我苏区则二百五十万人。在这样的物质力量对比下,去与敌拚消耗战,又怎样不失败呢?第二次进攻南丰城,我一、三军团和第九军团(约三千人)总共不到三万人;敌五个师集结南丰城,有坚固工事,说什么“要把敌挤出城来打”。蒋军在第五次“围剿”时,技术装备比以往几次有所加强,我们这样去进攻南丰城,是毫无胜利把握的。此役归我指挥,但他们的全般部署、命令已下到各军团,连迫击炮放列的位置都指定了。一、三军团平列在一线上,由西向东进攻,九军团由南向北攻击,战斗一天毫无进展,这样平分兵力的战斗部署,敌人反击哪一点,都有被突破的危险,又无法更改其部署。傍晚,敌向我九军团出击,罗炳辉部撤走了,敌约两个师绕至三军团指挥部侧后里许,幸而还控制了一个新兵团未使用,即进行阻击。如果让敌发展,我一军团被截断在隘路口内出不来,有被消灭的危险。这次算是集中了兵力,但不是用在运动战,而是用在攻坚战。
  (选自《彭德怀自述》) 少共国际师战斗在黎川苏区 *肖华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军队改变过去的作战方法,采取碉堡政策,以在数量和装备上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依靠坚固的碉堡、工事,加上飞机、大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四面八方向我进攻。红军当时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下,实行单纯防御,以堡垒对堡垒,和敌人拚消耗,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战争打得很艰苦,但部队的斗志仍然很旺盛,充满着有我无敌、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九三三年秋天,北路蒋军以三个师的兵力向建宁推进。“少共国际师”配合五军团十三师在黎川附近的将军殿一带扼守隘口。敌人的步兵,在飞机大炮的密切配合下,向我阵地作集团推进。面对优势敌人,我军奋起反抗。敌人每前进一步,都遭到我们顽强的打击,好几天也挪动不了几公里。邱家隘一役,敌人以七倍于我的兵力,向我师警备连和兄弟部队三营阵地冲锋。阵地上,炮火纷飞,子弹呼啸,山头上的树木着了火,泥土被翻了过来。敌机疯狂俯冲扫射,整个大地都好象摇晃起来。但我们的战士沉着应战,敌机来了,我们钻进了掩体,敌机走了,我们又上了阵地。敌人不到射程之内,坚决不开枪,而一当敌人、扑近了,就瞄准射击,把一颗颗喷着仇恨火焰的子弹射向敌人,把一束束麻尾手榴弹扔向敌群,把一堆堆石头猛砸白匪军。敌人的一次次冲锋,都被英雄的战士打垮了,上千具死尸象烂木头似的堆满在山前,污血把山上的黄土染成了红色,可是我们的阵地却巍然屹立。邱家隘,成了一座打不垮、攻不下的钢铁堡垒,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接应了兄弟部队的侧翼进攻,迫使进占将军殿的敌十一师、七十九师,星夜溃逃,给了进犯建宁之敌以沉重一击。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的团村战役,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一次战斗。当时,五军团十三师在德胜关抗击着从北面进犯的敌人,三军团的主力从敌人的右翼,“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从敌人的左侧,形成左右两个拳头,向敌人钳击。在兵力上,敌人比我们多好几倍,武器比我们精良,还有飞机大炮助战,气焰是非常嚣张的。战斗从早晨七、八点钟打响,双方争夺十分激烈。开始,敌人借助优势的炮火,轮番向我阵地组织集团冲锋。战场上烟尘滚滚,土崩石飞。我们的年轻战士,这时已是经过沙场考验的“老兵”了,他们同仇敌忾,互相鼓励说:“人在阵地在,决不让白匪军从我们身边前进一步”。在猛烈的炮火袭击下,有一个汀州籍的战士,腹部受伤,血流如注,肠子都迸了出来,他忍住剧痛,硬是用手将肠子塞了回去,继续反击敌人。有的战士头部重创,从昏迷中醒过来,立即拿起武器,跳将起来狠揍敌人。在我军的顽强回击下,敌人抱头鼠窜,狼狈溃逃。英勇的“少共国际师”的战士们,端起刺刀,跃出战壕,乘胜追击敌人。霎时间杀声震天,红旗飞舞,我军象潮水般向敌军阵地涌去。各级指挥员更是身先士卒,奋勇冲刺.我们的师长吴高群同志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网,深入前沿指挥。往往是哪里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打得最艰苦,他就往哪里冲。有一次,他在炮弹不断爆炸的山坡上往前沿阵地奔跑,警卫员把他按倒在地,一声巨响过后,他抖抖身上的泥土,又往前奔去。警卫员批评他太不注意安全了,他抹抹脸上混合着污泥的汗水,冲着警卫员说:“我又不是个泥菩萨,一打就散架,你以为我想死啦!我还想一直活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哩!”我们的吴高群同志,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理想、勇敢机智、性格粗犷的人。这一天,经过多次反复冲杀,我们将敌人三个主力师全部打垮,歼灭敌军一部,缴获了不少的胜利品。但敌人依仗黎川城的险要地形,构筑了多层集团工事,并在城外挖有水壕,设置暗堡,敷设地雷和铁丝网,作为外围屏障。我们当时还缺乏攻坚火力,敌人一缩回乌龟壳,我们就有点无能为力了。当战斗将结束时,夕阳已落到山沿,恼羞成怒的敌人又派出飞机向我军阵地轰击。敌机围绕在我们师部指挥所的山头上反复俯冲轰炸、扫射。它们是那样的猖狂,俯冲下来时,机翼擦着树梢,把地下的沙子都煽起来了。炸弹在空中、地上爆炸,撕扯着空气,发出怪啸声,尘土、石头、弹片四处飞溅,天空升起一团团黑烟。当时,我和吴高群同志正在一棵大树的两侧观察敌人的动静,一颗重型炸弹在我们的附近炸开了。一阵烟雾过去,我看到吴高群同志倒在地上,赶紧跳了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只见他头部和腰部有七、八处挂了重花,鲜血象泉水般涌了出来。我命令警卫员立即去叫担架,但他坚持不肯下火线。当我们把他抬到绑带所时,已经无法救治了。他那钢铁一般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使尽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说:“亲爱的战友,我大概不行了,共产主义事业要靠同志们完成,请同志们为‘少共国际师’争光!为我报仇!”这位跟随毛主席坚持井冈山斗争的山鹰一样英勇的青年指挥员,说完了最后这句话,就闭上了他那坚毅的眼睛,和我们永别了。但是,他的英勇榜样,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吴高群同志和其他战友的壮烈牺牲,在全师激起了更加昂奋的歼灭敌人的热潮。七月二十一日在大脑寨战斗中,敌人集中了六个团的兵力向我师前沿阵地猛扑,火力比团村战役更加猛烈。我们的战士高喊着“为吴师长报仇”、“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为了新中国,冲啊!”等口号,固守阵地,反复冲杀,挫败了敌人。以后在十九次防御作战中,“少共国际师”也都打得勇猛顽强,和其他红军老大哥部队一样发扬了良好的战斗作风。解放以后,我回江西,重访了红军时代同敌人雁战的故地,缅怀革命先烈,写下了悼念吴高群同志的一首诗: 青年雄师战团村,出奇制胜创敌军。
  恼羞成怒蒋飞贼,夺我战友吴高群。
  智勇双全好战将,赤胆忠心为革命。
  壮烈青春献大业,英雄形象高山鹰。
  (节选自《忆少先队和少共国际师》,标题为编者所加)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