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著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471
颗粒名称: 第七章 著作
分类号: Z86
页数: 23
页码: 551
摘要: 黎川自南宋建置到民国,由县人编著之书籍,可考的达340多种。新中国建立后,县(客)籍学人著述甚多,出版的书籍和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单篇作品,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诸领域。仅就调查了解所及,记载如下。(二)元代左祥著:《劝学文》、《增续谕俗编》、《择之谕》。(三)明代黄肃著:《醉梦稿》、《词林》十二卷。
关键词: 著作 黎川县

内容

黎川自南宋建置到民国,由县人编著之书籍,可考的达340多种。新中国建立后,县(客)籍学人著述甚多,出版的书籍和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单篇作品,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诸领域。仅就调查了解所及,记载如下。
  一、建国前县人编著图书目录 (一)宋代傅梦泉著:《石鼓文集》。
  张渊微著:《平斋集》。
  (二)元代左祥著:《劝学文》、《增续谕俗编》(入《四库全书》)、《择之谕》。
  朱礼著:《对策机要》、《汉唐事笺》。
  朱倬著:《诗经疑问》七卷。
  胡梦魁著:《偶然集》。
  (三)明代黄肃著:《醉梦稿》、《词林》十二卷。
  刘绍著:《柿林集》。
  江仲海著:《光岳钟奇集》、《博约考》、《梦笔山房文类》。
  何澄著:《易经直指》、《舸斋集》。
  涂顺著:《通鉴甲子图》。
  朱徽著:《清溪类稿》、《逢遇录》、《方舟杂言》。
  何安著:《策场管见》。
  何擘著:《四书管见》、《易学管见》、《易经诸解》、《兰皋集》。
  琚渊著:《三勇诗集》。
  王材著:《同易石堂附语》、《四书石堂附语》、《石堂近语》、《外制集》、《南雍申教录》、《念初堂集》十二卷(入《四库全书》)、《念初先生训言》、《皇明太学志》、《隆庆·新城县志》(主撰)、《黎川文绪》四卷(入《四库全书》)。
  邓元锡著:《五经绎》十五卷、《函史》(上下集)一O二卷、《潜学稿》十二卷、《三礼编绎》二十六卷、《皇明书》十五卷(以上均入《四库全书》)、《尚书绎》二卷、《诗绎》三卷、《春秋绎》、《子约》、《诗约》、《史记内编》十五卷、《史记中编》、《春秋经传略》。
  邓鍭著:《春秋正辨》。
  涂储著:《荷亭诗选》。
  张梗著:《西台奏议》(又名《存笥录》,入《四库全书》)。
  冯渠著:《进修录》。
  邓渼著:《留夷馆集》、《南中集》、《红泉集》、《春草楼集》、《甬东集》、《清水集》、《大旭山房集》(入《四库全书》)、《箫曲山房集》、《南中奏疏》、《蓟门奏疏》。
  邓澄著:《德隅堂集》、《清雅堂集》、《大隐堂集》、《东园集》、《波罗园集》、《花溪集》、《吴门奏疏》、《蓟门奏疏》。
  琚光岳著:《石波馆集》、《老子解说》。
  黄名卿著:《汉南遗稿》。
  黄浑著:《易解》、《虔州集》、《周易如是编》。
  涂世延著:《涂如本集》。
  邓京著:《颉书悬解》。
  黄象春著:《西莲斋集》。
  江佩著:《清旷居吟草》。
  涂国鼎著:《性余堂集》。
  黄端伯著:《易疏》、《瑶光阁集》十三卷(入《四库全书》)、《东海集》、《庐山集》。
  涂伯昌著:《一杯水集》五卷(入《四库全书》)。
  杨思本著:《榴馆初函集》十二卷(入《四库全书》)、《笔史》二卷(入《四库全书》)。
  黄子安著:《五经说》、《六史论》。
  黄子经著:《茶经》。
  鲁汝享著:《患难不渝论》。
  鲁论著:《四书通义》三十八卷(入《四库全书》)、《周易挂义》、《医约》、《钓叟诗文集》、《闻见录》(后名《仕学全书》)。
  涂时瑞著:《左国类编》。
  鲁训著:《学庸参解》、《自怡堂集》。
  琚一麟著:《啸歌堂稿》。
  琚纪著:《南游草》。
  张燥著:《池上居集》。
  张之彦著:《云卧轩草》。
  江道甫著:《垂杨馆诗稿》。
  涂大隽著:《箫闲堂集》。
  邓植基著:《莲花斋集》、《文舆馆集》、《留耕堂集》。
  黄龙元著:《四书体一》六卷、《安复堂诗》十卷、《湖居诗集》。
  杨蒿著:《南山集》。
  杨希震著:《冥鸿集》。
  黄仪著:《半仙楼集》。
  余日登著:《广易传》、《卧庐稿》、《太平通史》。
  琚培著:《枕流馆集》。
  过周谋著:《北征草》。
  涂白著:《芷庄吟》。
  (四)清代余光令著:《渔郎诗集》四卷。
  孑孔鼎著:《楷园集》。
  涂斯皇著:《宜振文集》、《古论》、《花舫杂咏》。
  黄奕瑞著:《皆春园集》。
  涂大切著:《史学提要补》。
  涂大訸著:《古学类编》。
  涂大观著:《四书讲义》。
  黄荣祖著:《石径山房稿》。
  邓鼎著:《藻林集》。
  邓在学著:《修崖类编》。
  邓元〓著:《春园诗钞》二卷、《文钞》。
  邓元瑛著:《余园赋钞》。
  邓代兴著:《秦纪》、《存古堂集》、《小隐斋集》。
  涂酉著:《空青集》、《遗民集》、《隅轩近稿》。
  刘家驹著:《白山诗钞》、《白山居士余稿》。
  杨日升著:《条议草》。
  黄历著:《蘧庵集》。
  黄瑜著:《卧游草》。
  孔尚典著:《天微文集》(入《四库全书》)。
  鲁毓盛著:《稽古录内外篇》、《经史子捕奥》、《经济要览》、《易解新传》、《友竹居小集》, 陈溥著:《性修论》、《食事积微》、《五事篇》。
  陈溥辑:《王阳明集》、《陆子集》、《朱子集》。
  鲁瑗著:《砚贻堂诗钞》、《西村文集》。
  鲁琇著:《澹园词草》。
  张仕裕著:《蕉轩诗约》、《此寄轩诗草》。
  何国材著:《虚谷遗集》三卷(入《四库全书》)、《心学释疑》、《心易图测》、《圣学入门》、《研几录》、《经世测要》。
  邓裴著:《药房诗集》、《当今一统舆图》。
  邓裴辑:《唐诗撷芳集》、《明诗钞》。
  黄应昌辑:《家训指南录》。
  黄嘉宪著:《回澜堂诗草》。
  孔毓琼著:《孔伯子文集》、《酬知录》、《钟英集》十卷(入《四库全书》)。
  孔毓琼辑:《唐宋八家诗文选》。
  孔毓功著:《惟聚集》六卷(入《四库全书》)、《是堂集》。
  涂尚璐著:《柳汁居草》。
  张世谷著:《漱玉园稿》。
  邓錤式著:《晓白堂诗草》。
  邓錤云著:《爱秋斋诗革》。
  鲁京著:《承田诗草》、《味雪庵文稿》、《味雪庵诗稿》。
  潘中立著:《松溪诗草》。
  邓士楚著:《鹤亭诗文稿》。
  黄伋著:《蟾泉诗草》。
  何日照著:《嗥园存稿》。
  鄢郢著:《依绿园诗集》。
  黄光会著:《且园草》。
  余光裕著:《大易广义》、《河上集》、《掏山汇史》、《东岩集》。
  涂学珙著:《每门文集》。
  僧大宁著:《箫峰堂集》、《厄稿》。
  涂尚崧著:《省轩文集》。
  何之润著:《潭月集》 江渊著:《听鹂轩诗草》 涂汝楫著:《勺水吟》 涂震祚著:《还名堂集》 邓廷相著:《谈中诗草》 黄祐著:《丈量日记》、《诗文全集》、《四体古文诗》、《江南救灾录》、《畿辅原隰草》、《赈荒日记》二卷、《芦汀晚笔》、《河上余闲》二卷、《素堂集》、《晚香闲墨》。
  江元著:《坐久轩诗草》。
  丁汇著:《戢良轩草》。
  许有琼著:《揽胜诗草》、《莲渚诗草》。
  杨居耀著:《杨氏家藏》(医案、方)。
  涂志有著:《可雪诗集》。
  孔毓礼著:《医门普度》。
  涂登著:《南池类稿》、《蟠山类稿》。
  冯行著:《与稽编》六卷、《与居编》三卷、《大学解》、《耻斋文集》十二卷。
  冯行辑:《黎川文载》二十四卷。
  陈道著:《凝斋遗集》八卷(入《四库全书》)。
  周璘著:《则古篇》四卷、《城绥礼阳图说》、《十樵随笔》、《十樵诗集》。
  鲁淮著:《晚舍山人遗集》。
  鲁九皋著:《周易读本》四卷、《山本居士集》十二卷、《山本居士外集》四卷、《翠岩杂稿》三卷。
  鲁兰枝著:《五知堂文集》(又名《五知斋遗稿》)。
  陈舜著:《金陵草》。
  黄贤瑛著:《东桥集》。
  黄二勋著:《耕余堂稿》。
  涂瑞著:《东里类稿》、《经疑编》、《经济编》、《史论编》、《理学诸编》。
  杨元王秀著:《闻屯邨草》《闻屯邨存稿》。
  喻宝忠著:《逊志堂诗稿》。
  喻宗害著:《桐乡诗稿》、《停云斋诗钞》。
  王凤喈著:《听竹轩诗钞》二卷、《续广事类赋》十四卷。
  吴庆珍著:《覆诋草》、《试卷》二卷。
  黄培任著:《写我诗钞》。
  饶绚春著:《半舫诗集》。
  周琛著:《粤游草》、《净因阁诗稿》。
  鲁鸿著:《周官塾诗》、《四礼通俗》、《厚畲初稿》、《春秋意测》三卷、《厚畲诗稿》。
  陈希祖著:《云在轩稿》。
  鲁寿昌著:《西陲草诗集》。
  涂志〓著:《尚书举隅》六卷(入《四库全书》)。
  张梦龙著:《觉庄诗文集》二卷、《游吴越草》。
  何之楫著:《香泉诗稿》。
  ×藕香(女)著:《柳絮集》。
  张达著:《勺园诗草》。
  杨澎著:《易训日钞》四卷、《函斋诗文》四卷。
  王毅堂著:《王毅堂诗集》。
  吴曙著:《嗡谷诗稿》 吴庆标著:《雅三诗稿》。
  吴际蟠著:《闾里富教约》、《壶舟初稿》八卷、《壶舟续稿》、《黎川杂述》、《木屑竹头集》十卷、《水灾善后录》。
  陈用光著:《太乙舟文集》八卷、《衲被录》。
  涂以辅著:《养春斋诗钞》。
  涂以车舟辑:《新城五家诗集》。
  杨炳著:《惜未斋存稿》。
  王启鹏著:《音学全书》。
  郭大椿著:《今文尚书禹贡说》。
  陈广敷著:《陈广敷遗书》四十八卷。
  陈学受著:《春秋大旨口义》、《春秋无阙文说》、《春秋一字之称说》、《春秋类文求义》、《春秋全经口义》、《春秋类事求义》、《春秋原本》、《春秋单辞说》、《春秋读本》、《春秋三传同异考》。
  尧拱辰著:《周易读》五卷、《大学读》、《中庸读》五卷、《论孟类读》十卷、《诗经读》、《左传类读》十四卷、《五服典礼合考》、《四川汉郡国考》、《日记笔录》十五卷。
  陈兰瑞著:《现象居今古体诗钞》。
  陈兰祥著:《晚峰斋文集》。
  杨希闵著:《水经注校》四卷、《四书改错平》十四卷、《四朝先贤六家年谱》、《豫章先贤九家年谱》十五卷、《诗榷》十二卷、《乡诗摭谭正集》十卷、《乡诗摭谭续集》十卷、《遐憩山房诗》四卷、《客中随记》、《痛饮词》、《词轨》十四卷。
  陶淑(女)著:《菊篱词》。
  黄长森著:《自知斋诗集》十卷。
  邓瑚生著:《三才揭要》十二卷。陈守诒著:《香祖楼传奇》。(五)民国黄兆藻著:《适其适斋诗文集》。郭威白著:《比较宪法》、《战时国际公法》、《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威白文存》。陈本端著:《公路工程学》、《高等测量学》。
  二、建国后县人编著图书目录第二节单篇作品概要县(客)籍人在各级报刊发表的单篇作品甚多,本节仅记述调查所及的各作者在省以上报刊、出版社、博物馆和全国性展览会上发表、出版、展出之代表作名和作品概数。社会科学类著作不含新闻作品。
  一、县人单篇作品概要 (一)自然科学类鲁之俊 1945年6月在《解放日报》发表论文《针灸治疗的初步研究》。
  鲁一同1951年以来先后在《中国林业》、《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育苗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载于《中国林业》1951年第6期。
  潘炳荣 1954年以来先后在《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卫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肝片形血吸虫病例》一文载于《中华内科杂志》1954年第4期。
  杨吉旦 1958年以来先后在《中医函授通讯》、《江西中医药》、《上海中医》等杂志发表论文10篇,其中《五十二例子宫下垂疗效观察》一文载于《中医函授通讯》1961年第8期。
  涂逢祥先后在《建筑技术》等26家报刊发表文章58篇,其中《苏联施工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一文载于1957年《建设月刊》。
  邓仁1964年以来先后在《煤炭工业》、《建井技术》等杂志发表论文5篇,其中《矿车清扫机》一文载于《煤炭工业》1964年第4期。
  邓厚基1973年至1978年,先后在《水文地质》发表论文《单孔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新方法》等共4篇。
  王仕明 1976年在《甘蔗糖业》发表论文《关于秋植甘蔗的调查》。
  薛芳馨1979年以来先后在《船舶世界报》、《航空知识》等报刊发表论文和译文10多篇,其中《关于航海教育的一些问题》一文载于1979年《船舶世界报》。
  丁国安1979年至1982年,先后在《沈阳科技报》、《能源》等报刊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充分利用自身能源,降低化肥企业能耗的新途径》一文载于《能源》1980年第3期。
  陈在嘉1980年至1983年,先后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论文《冠状动脉痉挛在冠心病病理中的作用》等共3篇。
  吴昌期1980年在《华东公路》、《安徽科技报》发表论文《长桩四点吊的计算》等共2篇。
  武纪鹏 1980年至1988年,先后在《新技术应用》、《江西能源》、《农村能源》发表论文7篇,其中《太阳能平板集热器水储热采暖系统的分析》一文载于《新技术应用》1980年第8期。
  喻家驿先后在《林业情报》、《林业区划》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当前营林生产责任制的探讨》一文载于《林业情报》19 81年8期。
  过友桂1981年至1983年,先后在《江西中医药》、《广西中医药》等杂志发表论文5篇,其中《血厥活验一例》一文载于《江西中医药》1982年第1期。
  尧德铭 1981年至1985年,先后在《中学数学研究》、《江西数学通讯》发表论文3篇,其中《谈证题看样》一文载于1981年《中学数学研究》。
  陈在康1986年至1989年,先石在《暖通空调》、《空气动力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其中《系统思想与暖通电算》一文载于《暖通空调》1986年第4期。
  杨吉增 1983年至1985年,先后在《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实验性矽肺对肺组织和血浆环磷酸腺苷的变化》等共4篇。
  张贤辉1983年在《上海中医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其中《香苏饮对胃病的治疗》一文载于《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第1期. 杨又芬 1984年至1989年,先后在《河南教育》、《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发表论文7篇,其中《复变函数自测题》一文载于《河南教育》1987年第2期。
  李次公先后在《中国情报学会学报》、《轴承译丛》、《国外轴承》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和译文40多篇,其中《情报信息与技术流通》一文载于1985年版《中国情报学会学报》。
  鲁承义1986年以来先后在《陶瓷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低坡龙窑的结构及装烧法》等共5篇。
  邓建炎1987年在《建筑机械》发表论文《也谈压路机的功率计算问题》等2篇。
  薛曼华1987年在《中国港口》、《天津港研究》各发表论文1篇,与他人合写的《天津港的功能与布局》一文载于《中国港口》1987年第7期。 傅昭文1987年在《教学参考》上发表论文《同余的一个性质》。
  陈祖杰先后在有关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如《锅炉安装技术》、《加热锅炉中采用红外线技术的初步探讨》等。
  薛凡炳先后在有关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如《月亮影响气候的可能机制》等。
  杨幼芬先后在有关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和学术报告10多篇,如《上海市吴淞地区神经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
  陈本洪先后在有关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如《内蒙古后套灌区旧渠改建经验调查研究》等。
  邓廷垣先后在有关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如《华铜矿西部矿体的成矿规律》等。
  卢荆瑜先后在有关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如《试论防治家畜寄生虫幼畜病和做好家畜检疫工作问题》。
  彭运根在1990年第3期《陶瓷研究》上发表论文《黎川县陶瓷原料加工工艺及坯料配方的研制》 (二)社会科学类涂传芬先后在《江西会计》、《财会探索》、《财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其中《论工业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核算》一文载于《江西会计》1981年第7期。
  黄思圣先后在《财政》、《赣江经济》、《财会探索》、《江西财政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其中《必须十分注意提高经济效果》一文载于《财政》1981年第6期。
  项弋平1981年至1986年,先后在《人民日报》、《青海图书馆》等报刊发表文章4篇,其中《谈谈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一文载于1981年《云南图书馆》。
  邓国基1983年以来,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报刊发表文章8篇,其中《小议说话》一文载于《中国教育报》1983年11月。
  官炳炎1985年以来,先后在《江西广播电视》、《声屏世界》发表论文《对广播新闻提要写作的一点思改》等2篇。
  简文曙1987年以来在《江西广播电视》发表论文《会议报道之浅见》等2篇。
  邓振辉 1980年以来,在《解放日报》、《江西日报》上发表教育论文5篇,在省、地级教育学会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其中《衡量孩子能否成材的标尺》一文刊登于《祝您成才》杂志1982年第6期,此文获江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奖。
  (三)文学艺术类涂宗德回忆录《夜杀敌便衣队长田忠武》选入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戎马春秋》一书。
  杨厚兴先后在国内外工艺美术展览会、广州商品交易会展出大量瓷版画,如:《王宝钏(剧照)》1930年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新疆舞》1957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秦怡肖像》1964年在广州商品交易会展出,《周总理遗像》1979年在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大会展出。他撰写的论文《论瓷版画像的创作》收入1982年《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会论文选》。
  鲁之翰1937年至1941年,先后在《国民公报》、《东风》等报刊上发表音乐理论文章10多篇,其中《九·一八与音乐》一文载于1937年《国民公报》。
  邓家驹 1950年以来创作了大量年画、国画、连环画、油画,有的由《江西画报》、《人民日报》、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等省以上新闻出版单位刊出,有的为博物馆收藏、陈列,有的作品赴国外展出。如:连环画《育婴》、《红军万岁》于50年代初在《江西画报》刊登;油画《建设山区的人们》1964年在全国美展展出,并由《人民日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刊登、出版;国画《窑工的斗争》1972年为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陈列;80年代创作的油画《太行秋》选入第一届中国现代油画展赴日本展出。
  武一匡1956年以来先后在《解放军报》、《农垦报》、《黑龙江文艺》、《电影文学》等报刊发表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40多篇,如:小品文《清洁员》载于1956年11月3日《解放军报》,评论《谈电影文学剧本(垦荒队员)》载于《电影评论》1960年第7期,诗歌《灌得稻花香塞外》载于《黑龙江文艺》1976年第1期。
  李家怡1959年以来先后在《星火》、《江西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共30多篇(首),如:诗歌《山区人(二首)》载于《星火》杂志1962年第6期,散文《脱去嫩皮》载于1963年6月26日《江西日报》。
  何润源1959年至1984年,先后在《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音乐作品(作曲)《红色运动员进行曲》等5首。
  余珊呜在有关专业刊物发表论文《气息与音色变化》;演唱的歌曲《剪掉辫子当红军》等由中国唱片出版社灌制唱片。
  涂继文1979年以来,先后在《江西日报》、《星火》、《工人天地》等报刊发表诗歌、文学评论等共9篇,其中:文学评论《“一字师”异议》载于1979年9月16日《江西日报》。
  李林荣1984年以来,先后在《解放日报》、《江西日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共8篇,其中:小说《最后一仗》载于1984年1月29日《解放日报》。
  邓国强在《星火》杂志1985年第4期发表小说《头汤》。
  二、客籍人士在黎川工作期间单篇作品概要 (一)自然科学类孙庆堂、李斌1956年8月在《农业通讯》发表文章:《介绍黎川“山禾”和“米仁”》。
  陈仕明、孙庆堂1957年7月在《农民与科学》发表文章:《培制草菇的经验》。
  熊典澄 1966年1月在《农业机械技术》发表论文《正确安装拖拉机离合器片》。
  李岐山、林伟雄1966年6月在《植保动态》发表《油菜肿根病调查报告》。
  李祖鑫1974年至1986年,先后在《昆虫知识》、《烟草科学技术》等刊物发表论文4篇,其中《黎川黄烟单倍体组织培养加倍的研究》一文载于《烟草科学技术》1976年第2期。
  蔡聪耀 1978年4月在《气象》杂志发表论文《六月份大到暴雨分析和预报》。
  吕菁庚1978年7月在《江西农业科技》发表论文《水稻“叶脉法”识别叶龄》等2篇。
  谢安国、杨廉生《配合饲料喂猪试验报告》一文收入1980年《江西省饲料饲养学术论文汇编》。
  熊惠芬《猪链球菌弱毒湿菌品创造方法》一文收入《江西省1980年畜牧兽医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
  陈家秋、吴文川 《猪链球菌弱苗使用试验报告》一文收入《江西省1980年畜牧兽医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
  谢安国、万禹钧在《江西农业科技》1981年第4期发表《猪链球菌发病情况调查》。
  孔繁煜在《江西中医药》1982年第1期发表论文《血厥治验一例》。
  李长勋在《中华传染病杂志》1986年第2期发表《小儿菌痢并发低钠综合症四例报告》。
  严兆昌先后在《中医杂志》、《江西中医药》发表论文5篇,其中《猪苓汤加减治疗小儿温热伤阴泻》一文载于《中医杂志》1987年第7期。
  郭尚炳1987年3月在《中国农村医学》发表论文《中西结合治疗阑尾脓肿81例疗效观察》。
  林叶斐在《皮肤病防治资料》1989年第2期发表《5%碳酸氢钠液治疗隐翅虫皮炎》。
  (二)社会科学类徐国伟在《卫生经济》1982年第4期发表论文《当前农村医院业务增收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谭心耿1985年以来先后在《广播电视战线》、《声屏世界》等刊物发表论文4篇,其中《浅谈广播语言平行规律的运用》一文载于《广播电视战线》1985年第9期。
  陶学祥先后在《中国商业报》、《赣江经济》等报刊发表言论、论文多篇,其中《商业企业要重视社会效果》一文载于《赣江经济》1986年第6期。
  戴新安《取消木材统购后林业经营管理的几点探讨》一文选入1986年3月《江西农业经济(论文专辑)》。
  吴冬庆《黎川陶瓷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一文发表于1989年第6期《中国陶瓷》。
  江舢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中央苏区闽赣省》,全书30万字,于1990年7月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出版。
  (三)文学艺术类刘敦龙 1957年以来先后在《江西工人报》、《工人天地》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短篇小说、散文13篇,其中短篇小说《峡谷中的风雨》载于《江西工人报》1957年2月11日。
  第三节诗文选辑县籍作者的文章和客籍作者有关本县的单篇作品甚多,除本章第二节已作概述外,现将学者名人的作品,以及县(客籍)人反映地方风貌与历史的作品选辑于后。作者姓名前标有“*”号的,为客籍人士。
  一、诗词杉岭南朝.*鲍照古驿旧名杉,烟光锁翠岚。夜来风景好,宿处是江南。
  福山宋.*朱熹迢迢百里外,望望皆闽山。皎日中天揭,浮云也自闲。
  胪传写兴宋·张渊微读尽诗书数百担,绿袍今始换蓝衫。嫦娥问我年多少?二十年前四十三。
  登天峰明·程新几年不到海门关,今喜平安共往还。一径松风消酷暑,四时云气护高寒。人烟市井非前日,花木禅扉盛故山。赖有县公能爱客,不辞迢递乐跻攀。
  游箫曲峰明·何覃箫曲佳致冠南州,冠盖同来亦胜游。黄菊可人思靖节,紫阳行处即丹邱。溪光潋艳清堪掬,山色周遭翠欲流。莫道兴阑无一事,江湖犹抱杞人忧。
  黎川十二景明·王材东岩时雨积翠长封玉岭泉,苍龙复洞日高眠,炎风岁岁三农望,肤寸神膏遍九天。
  西岫初阳危峰四望壁苍苍,管领朝阳与夕阳。城市江村惊晓梦,便疑峰树是扶桑。
  南屏展黛玉帐金屏锁翠烟,霓旌芝盖满南天。何缘飞步千峰岭,尽写灵奇与世传? 北廪凝苍三峰矗矗贮中田,高廪何言岁十千?始识太平元有象,陈陈终古咏丰年。
  黎水清纡万道飞泉一道流,千回石濑万回洲。洋洋不改山中色,处处澄鲜任去留! 萧峰奇耸灵峰万仞入层云,灵鸟高翔故不群。自是人间少清听,未应箫曲不长闻。
  竹山腾骥千山盘伏雾重重,黄竹追风旧八龙。应念西池吟白雪,却从南国化青峰。
  潭峡回龙小作驾舻寄碧溪,林汀鸥鹭伴停栖。等闲放棹双龙峡,满目霞光万嶂低。
  赤溪风月独抱遗经草满庭,竹风梧月对南屏。桃花流水年年在,谁向寒溪面客星? 剑阁云山杰阁凭高府碧城,山高重迭水光迎。何须剑气冲牛斗,秋月春云万古情。
  周湖温泉灵泉百里寄荒原,朔雪严风只自温。何日兰亭修故事,莫教沂水落空言。
  胜山瀑布涌地浮天不自由,长风一道四时秋。何须海上乘槎去,坐见银河白自流。
  初夏登眺日峰二首明·邓元锡 (一) 江城开宿雨,孤峤共跻攀。龙气留苍壁,莺声响碧湾。危峰斜带郭,幽径曲盘山。不少东林兴,迢遥未忍还。
  (二) 积雨开初地,澄江送晚晖。竹园斜影动,燕趁暮光飞。碧落月已上,苍茫人未归。幽居多胜赏,欲共老霏微。
  守城二首明·黄端伯 (一) 巍巍不动寰中主,一座坚城似铁山。刀锯在前无怯志,只因勘破生死关! (二) 谋事在心成事胆,未尝以胆许他人。危城独守浑无畏,烈汉从来不顾身! 汶上至兖州赤地千里陨涕书所见明·涂伯昌旱魃煽齐鲁,望土为赤郊。八月天不雨,三春麦无苗。饥莩载道旁,呼号声若枭。一子鬻百钱,径去首不摇。一妇卖千钱,犹嫌头发焦。孑孑何所遗,野哭风萧萧! 别古白清·杨思本提得吴钩拂去尘,今朝相赠有心人。千秋节义歌存赵,一代文章笑别秦。暂借酒怀消础魂,何当诗句发精神?阳关唱别寻常事,今日珠崖作好春。
  游湖口潮音寺清·孔毓琼不到潮音寺,安知别有天?江吞吴楚大,帆共日星悬。石径幽因竹,山阴静为禅。行行终不倦,丹灶煮新泉。
  浪淘沙清·邓裴蹙损两眉弯,幽恨漫漫,嫩晴天气晓风寒。不信春来馋几日,百舌啼残。 梁燕语呢喃,似说春还,思君日日倚危阑。目断天涯人不见,点点青山。
  拟古二首清·陈道 (一) 春风来何处,汛汛入重闱。红颜看镜镜,幽思欲语谁。但恐君难悟,宁嫌识察迟。聊复整襟带,引领待归期。
  (二) 亭亭碧梧树,燕雀巢其端。众鸟相和鸣,焉知非所安。缅怀林麓下,欲啄何盘桓。如何舍此去,甘自犯金丸。感叹天机巧,人世自汗漫。
  秋夜客怀(三首) 清·鲁九皋 (一) 人生远离苦,最苦秋夜阑。况我孱弱息,终年背乡关。悠悠日复日,会当何日还。时至气候变,得无衣裳单。衣单固足念,所期日加餐。皓月照庭隅,徙倚生感叹。
  (二) 寒蝉号高树,蟋蟀吟罗帏。此时凉风起,箫箫入深闺。君子远行役,悠悠我心思。容华不足念,但感久别离。舟行愿无波,车行愿无泥。驱车望乡邑,岁晏尚未归。
  (三) 庭前紫荆树,艳丽正著花。如何风雨至,摧残相交加。枝叶半憔悴,葆养此根芽。人生骨肉情,睹此足叹嗟。亡者既已矣,在者客天涯。及时莫远游,丈夫当怀家。
  侍中祠清·陈用光侍中祠近岳王宫,孤愤心原死事同。古柏阴森犹盖雨,灵旗飘转自扬风。方从仙授难医妒,功与谋为肯录忠。叹息压山即荡水,何人活国问仓公。
  与友人夜话清·孔毓功擎杯酌酒话灯前,世态炎凉一抹烟。检点肺肠耐嫉妒,糊涂面目任镂镌。无穷豪放流云散,不看愁怀细雨绵。何幸逢君消积闷,千林明月仲春天。
  浣溪纱丙辰七月,邑中感事清·杨希闵梦警香闺睡起难,罗襦珠翠尽抛残。马蹄狂踏乱山间。 一片繁华何处觅,角声催月上城端。连云甍栋半灰寒。
  清平乐菊清·陶淑(女) 澹香初逗,寂寂人何瘦。十二湘帘终卷后,只有东篱如旧。 何妨品自孤芳,任它未合时妆。耐得风霜已耳,从来不藉春光。
  临江仙苔清·陶淑(女) 满地蒙蒙铺未遍,望来非雾非烟。几行惟借屐痕添。绿凭分细草,清不上疏帘。几日东风寒又重,奈它亭下台边。采桑时节落花天。不关春长养,惟爱雨帘纤。
  醉太平柳影清·陶淑(女) 前溪后溪,长堤短堤。阑干半角迷离,是斜阳下时。 望来似丝,画来似眉。解人惟有黄鹂,向烟中一啼。
  点绛唇秋柳清·陶淑(女) 可奈秋深,西风斜日荒城晚。萧萧浅浅,几里乡关远。 添个寒鸦,免得愁无伴。凭谁管?水屯邨山馆,恨别同长短。
  沁园春德胜关 (一九六一年九月二日) *邵式平节近中秋,德胜关口,汽车暂留。欣垦殖总场,人民公社,生产有增,粮食无愁。关里关外,作物正茂,阡陌稻穗方新抽。听众论,看当前年景,定较丰收。
  此乃旧地重游,看江山如画更锦绣。偕群俊少年,登上层楼,背衬杉岭,面对黎洲。漫话当年,指定远近,红军英雄传千秋。可断言,更好的文章,还在后头。
  二、散文香山劝学文元·左祥人生天地间,唯学乃有觉。觉则为善人,不觉乃为恶。方其童稚时,赋性本淳朴。长为物欲昏,气习或浇薄。薄俗不禁止,至理日消铄。卑者不事尊,强者必凌弱。三纲既沦没,九法亦乖错。问之何因尔,由其不能学。人为万物灵,于世当有卓。毋为徒读书,心放恒自若。穷则善其身,达则获名爵。明时正尚文,鸢鱼快飞跃。愿尔投明师,朝夕期博约。前经要玩味,古道要斟酌。垒土可成山,积忝堪充龠。巍巍文宣王,天以为木铎。坦然垂圣教,万世忻有诜。我来尹是邦,夙夜忧民瘼。才德愧不充,未能化奸虐。剽窃圣贤绪,诚意重然诺。每日三省身,拳拳不妄作。良善我所嘉,凶恶我即却。风俗期还淳,气质复所斫。奉劝尔子弟,勤勉无戏谑。学则为圣贤,千万加忖度。
  (选自《黎川文载》,原编者注:似诗体,原曰文。) 新城纪游明.*徐霞客竺岫渡桥,东南三里舒坑岭。又三里,陈坊。陈坊有溪自北南流,盖自泸溪而下东溪者也。越桥而东,上一岭,又下而复上,曰铁湾岭。共三里,下岭为钱家湾。又随东溪二里,至黄源桥。渡溪而南,一里,过黄湾岭。南六里,长行岭。下岭为连家湾,是为新城西北界。连家湾出岗,为周家隘,即新城入郡官道。又西十里,百顺铺。又三里,上分水岭。先是,自百顺西至周家隘,有小水西流,余以为入南溪者,及登分水,而后知犹北入东溪者也。又五里,过沙路岭。又五里,过一桥,其水自高学坡来。五六里,越桥而南,即与南大溪遇。又二里,东为观音崖,西为仙居院。两崖束溪如门,门以内澄潭甚深。又三里,入新城北门。出西门,石门不甚壮,而阗阅颇盛,出门渡石梁,则日峰山当梁瞰溪。越桥即南随溪行,已折西南,登白石岭。十里,过文江桥,始复与大溪遇。溪流至此,已不胜舟矣。于是多随溪西南过竹山,山亦峭特自异,上有仙院。又十里,周舍。周舍之南,路折而东,有潭偃水,颇觉汪洋,即文江之上流也。十五里,宿于石瓶岗,去城二十五里,去福山十五里。
  从草塘左循崖南下,路甚微削,伏深草中,或隐或现。直下三里,则溪自箫曲之后,直从东南与外层巨山夹而成者,盖此山即闽界。其东北度而为箫曲,西北度而为应感峰、会仙峰,两腋溪流夹而西去,犹属新城也。箫曲南溪之上,有居民数家,艺山种姜芋茶竹为业,地名板铺。由此溪渡,东南上岭一里,则平转山腰。又南二里,复直上山顶。又二里,南下而东上,至应感岩。其岩西向,巨壑轰峭,环成一窝,置室于中,自下望之,真凭虚缀壁也。石崖之顶,尚高一里,岩僧留饭后即从崖侧蹑蹬而登,以为诸峰莫高于此。既登而后知会仙之更高于众也。应感二峰连起,东属于大山,其属处过脊甚峭。北流之水,出于板铺,南流之水,即从会仙峰北向而去,自应感、会仙西流之水止此。余盖从应感南下三里过此,一水复南上,则会仙北属大山之脊也。脊东之水,西出会仙之南,其南又有大山,名迷阳洞,南即为邵武之建宁。其大山东南为泰宁,其西南为建昌之广昌,则会仙南之大山,乃南龙北来东转之处也。自过脊至会仙(望之甚近,而连逾四峰皆峭刻),其下乱壑纵横,汇水成潭,疑所云金龟湖即此水也(四下四上,又四里而登会仙绝顶,则东界大山,俱出其下,无论箫曲、应感矣。自会仙西至南丰百里,东南抵建宁县亦百里。其侧有数家斜界迷阳洞南,为大山寥绝处)。
  由会仙峰西下,十里过溪,即应感西南来溪也。又五里,为官公坳。又五里,下埔。应感溪自东而西,会仙南溪自南而北,俱会于下埔而北去(自下埔而上,悬崖瀑布,随处而是。亦俱会于下埔)。路由下埔南而西,逾一岭,五里,为黄舍。又西南逾二岭,五里至章村,山始大开,始有聚落阑阅(有水自南而北,源自建宁县邱家岭,去章村南十五里,又五十里始抵建宁云)。西五里至容田。又西三里,过长江岭。又三里,乌石。又二里,上坪,随溪西南四里,有大溪自西南向东北,复溯之西三里,过木桥,溯北来小溪,渡小石桥,北上岭,三里,为茶坞坳。又西三里,为何木岭。越岭西南二里,宿梅源。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标题为编者所加) 日峰井记清·江士琳邑西有山嵯峨,壁立百余仞者,日峰也。峰头有井,相传宋绍兴间,有邱真人得久视之术,结茅于巅,凿斯泉而饮之。考邑志载:井深不可测,又云游人尝投石度其浅深,而井遂塞。万历癸卯,邑令晋江赵君,惜斯井之不显也,书“日岫海门”四字,勒石于山以识之。登是山者,抚石徘徊,欲一观其故迹,杳不可得矣。康熙丁未七月,山僧以巅径崎仄,不便于游客,因取土路旁,修而筑之,锹锄之下跫然。及土开四五尺,而井栏见,上镌“石龙泉”字。僧大奇其事,遍以告诸檀椰,为捐金命僧浚之,至六丈许,得泉,泉甘。又浚之丈许,下有石如臼如釜,如工之所追琢者然,然亦不可更浚矣。其井间,广处可四五尺,狭处可二三尺,四周皆石痕;如螺旋左肮右曲,成于自然,非人巧也。余谓山僧曰:“天地之奇秀,形于山水,日峰峭拔孤危,奇矣!而峰头有井,井出于天然之石穴,又奇之奇矣!夫天地之秀,不欲终闭,故假人力以开之。其久而塞者,不知其然而塞,久而复开者,亦不知其然而开。盖天地之气,不欲太泄,亦不欲太藏。其泄也,必含蕴郁,勃以厚其气;而其藏也,亦必洞朗浚发,升为云霞,降为醴泉,钟为俊杰,以昭其盛。或塞或通,岂偶然哉?”僧曰:“异哉!”余之得闻斯言也,请书而镌之石。
  (选自《黎川文载》) 恭谒至圣祖林记清·孔毓琼阙里出北关二里许,为至圣祖林,土人称曰孔林。中间翠柏千章,大者两人围,小者拱把;俯者,直立者,高参天者,盘曲者,若盖张者,侧若窥人者,叶垂者,枯者,枯而叶生者,干空者,文右折而倒悬者,森列夹道。有碑巍然立,署日“文津桥”。桥北里许,茅屋数椽,为司林门,藏善草楷匏者所居。稍北楼墙高阔,乃古鲁城,今为祖林门。门内四十五步,斗折而西,有石坊正南立,横署曰“洙水桥”。又北四十五步,屋高大横列,同石坊向而门者三,稍东有屋南向一,东西向各一,南向为思堂,东西为厨舍,则祭扫者届期治供馔之所。思堂稍西又北四十五步,为享殿,殿下有石人,有寓马,有望柱,杂古柏分东西立。东入西向侧门旋转北面,至泗水侯墓,墓西四十步又稍北,至林中央,则至圣祖墓在焉。毓琼于是肃容整衣冠,顿首四拜,默告:流寓江西建昌新城之贤溪,六十七世孙毓琼敬谒。同谒者,则阙里叔父兴佶兴烈也,时为壬申九月十有八日。是日寒风惨淡,云雾四塞,势若暴雨将至。至圣祖墓西,有屋东向扁口子贡庐墓处,墓东,为伯鱼公墓,即泗水侯也。泗水墓南下五十步,历阶稍西,为述圣公子思子墓。墓皆南向,毓琼次第顿首,默告如初。北回三十步,泗水墓东南,有龙亭层列,曰驻跸亭,亭南四十步,曰楷亭,楷高四丈五尺,围一丈,无枝叶,扣之有声,凿之光滑而色黄,倚亭东隅,传为子贡手植云。自至圣祖墓南下至楷亭,自驻跸亭西过子贡庐墓后,周行千百步,皆门墙锁键。毓琼留连往复不忍去,天将暮,于是北面再拜至圣祖墓,默告南归。出林门,觅蓍草楷匏而返,是夜始大雨。
  (选自《黎川文载》) 福山赋清·邓裴辨山川于两戒,穷幽遐于四噢。有豫章之岩邑,会众仙之族属。迭迭芙蓉,幽幽陵谷。有拔其伦,其名曰“福”。托灵祉于重离,壮其观于南服。风雨护其高寒,烟霭助其清淑。参差积翠,森画戟于鸾庭;奋渺空青,卓江毫于韩屋。原夫有唐之世,其名始显。兆启优昙开由洪荐。分一脉于灵山,辟双林于妙峨。灵禽奋响于箫峰,鹿女踏花于宝殿。井泉慈冽而清香,佳树菁葱而幽倩。配洞天而何惭,称福地而非衡,尔其层崖挺秀,迭嶂争奇:或拗侧以取势,或端直以明威,或凭空而骤耸,或接踵而交驰。莫不穹窿峨蝉,杰卓嵌崎。介江闽而作堠,荫牛斗以舒仪。败叶随风,远泛长江之水;危峰拨雾,高衔日月之辉。至如窟隐龙精,泉垂马尾,雁腋艚沙,风冈逶迤,履船石之槎牙,控烟萝而就舣,缈洞庭于云端,望君山而翘企,问宝渡于仙人,扣害马于童子,割九迭于匡庐,罗七星于沼沚止,境无往而不奇,峰乍伏而还起。谓林封而迳穷,忽天开而壑启。嗟变幻之多端,讵团词之可纪。若乃良材翳日,夏壑悬冰,岩香茶蒴,林茂兰英。茵如云而攒簇,芝映月而晶荧。松盘孥于牡壑,桂偃蹇于修陵。时花怪鸟,曾不知名。猿朝啼而迓客,雀夜徙而知更。金策泠泠,听竹之僧归别径;飞萝袅袅,问桃之屦满前楹。别有康乐骚人,兴公逸客,释常恋于尘嚣,畅幽情于水石,拨云雾以搜奇,望烟霞而矫翮,穷攀陟于莽苍,想经营于旧德,缅徽国之芳规,拜武夷之讲席。白云绘其荒塞,清风缈其遗逸。怅斯道之榛芜,怀耿耿而莫释;抚陈迹于空山,念友朋于丽泽。遂抗节而高歌,冀风流之可绎。歌曰:“春水兮溅溅,春山兮峨峨,春花兮霍靡,春鸟兮呜相和。佳人兮何处?遗芳兮闭蓬科。溯流风兮远想,登高丘兮滂沱。山有灵兮水有思,激情商兮攒修蛾,聊诵言于逢掖,岂吾忧忧独多?” (选自《黎川文载》) 团村战斗 *彭德怀不久(约一九三三年九、+月),敌以一个师守黎川,三个师向德胜关(福建江西交界)推进。团村是黎川城与德胜关之间、黎川城东约三十里的一个小盆地。时约十月初(编者注:团村战斗是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天气凉爽,枫叶初红。某日,正红日东升,朝霞映射着德胜关,秋景宜人之际,敌以两师十二个团进至团村东十余里,离德胜关亦十余里;另以三个团组成的师进至团村以东三至五里,为第二梯队。近午,敌三个师倒品字儿形摆成。各敌到,即布置做工事,筑堡垒。我军预先布置一个师在敌正面箝制,分多组向敌佯攻,引敌注意;另以三个师(二、三、四师)隐蔽在敌之第二梯队左侧后约五六里之处,敌未发觉,亦不注意搜索。敌第一梯队两个师十二个团,各约展开一半兵力;二梯队之一个师(三个团)筹划做碉堡之事。信号一发,我正面之师积极佯改,埋伏之主力(我三个师)同时猛烈突入敌之第二梯队,手榴弹声,机、步枪声,杀声相混杀。敌第二梯队大乱,波及第一梯队两个师亦乱。我正面佯攻之师乘机出击,敌遂全军大乱,向黎川城乌龟壳内逃窜。敌三个师十五个团共约四万余人,我四个师共约一万余人相混杂。当时尘土漫天,只见敌军狼奔豕突,不见我军混杂其间,虽是猛虎突入羊群,可是羊多亦难捉住。我以一万二干人,击溃三万余敌,仗虽打胜俘虏不及千人,算是打了一个击溃仗,这也算是胜仗吧!但无后方补充的我军,这种击溃仗,实际意义不大,对敌打击意义也不大——“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当时我一军团在,一、三军团靠拢作战,敌三个师十五个团当能全部歼灭;加上洵口歼灭三个团,就是十八个团;再寻机歼敌二十个团左右,敌第五次“围剿”就可能被粉碎,历史上也就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了。
  这个战斗,虽实际意义不大,当时人马翻天的景象,却经常使人回忆。我在指挥所“打摆子”,冷透骨髓,看到当时情景,也就不冷了。因而有感,默念: “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尘埃冲天;大哥未到,让尔逃生!” 蒋介石发现我主力在团村方面,他即令泰宁方面之敌,向南推进。我方面军总司令部,把一军团调来了,使人高兴;可是在寸土不让的方针和对这一方针的机械执行下,仍然不敢让敌深入。一军团从正面突破敌军,三军团从侧面突不出去。只有一条隘路,深谷悬崖,敌防我侧击,尽将树木伐倒堵塞。足有三四个小时,才把障碍排除,敌已逃回乌龟壳了。如果让敌再前进四十、五十里,那一仗就好打了,敌之助攻方面(福建),就将失去作用,就将影响敌主攻方面(江西,由北向南)。
  敌发现我主力到了泰宁方面时,黎川方面之敌又向德胜关推进。从此以后,敌就采用扯钻战术,从中央苏区的东、西、北三方面作向心推进,南由粤军堵防,使我中央苏区逐步缩小,即所谓竭泽而渔;而我方则完全招架战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敌从东向西进,即调三军团或者一军团去堵一下;以后则以三军团位置于广昌、白水、石城线,同敌七个师正面顶牛,一直顶了五六个月。敌在步、炮火力完全有效的掩护下,一次推进四五华里,堡垒筑成后,再推进,我枪弹只有消耗,得不到补充。红军兵力五万,敌五十万;敌有全国人力、物力,我苏区则二百五十万人。在这样的物质力量对比下,去与敌拚消耗战,又怎样不失败呢?第二次进攻南丰城,我一、三军团和第九军团(约三千人)总共不到三万人;敌五个师集结南丰城,有坚固工事,说什么“要把敌挤出城来打”。蒋军在第五次“围剿”时,技术装备比以往几次有所加强,我们这样去进攻南丰城,是毫无胜利把握的。此役归我指挥,但他们的全般部署、命令已下到各军团,连迫击炮放列的位置都指定了。一、三军团平列在一线上,由西向东进攻,九军团由南向北攻击,战斗一天毫无进展,这样平分兵力的战斗部署,敌人反击哪一点,都有被突破的危险,又无法更改其部署。傍晚,敌向我九军团出击,罗炳辉部撤走了,敌约两个师绕至三军团指挥部侧后里许,幸而还控制了一个新兵团未使用,即进行阻击。如果让敌发展,我一军团被截断在隘路口内出不来,有被消灭的危险。这次算是集中了兵力,但不是用在运动战,而是用在攻坚战。
  (选自《彭德怀自述》) 少共国际师战斗在黎川苏区 *肖华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军队改变过去的作战方法,采取碉堡政策,以在数量和装备上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依靠坚固的碉堡、工事,加上飞机、大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四面八方向我进攻。红军当时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下,实行单纯防御,以堡垒对堡垒,和敌人拚消耗,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战争打得很艰苦,但部队的斗志仍然很旺盛,充满着有我无敌、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九三三年秋天,北路蒋军以三个师的兵力向建宁推进。“少共国际师”配合五军团十三师在黎川附近的将军殿一带扼守隘口。敌人的步兵,在飞机大炮的密切配合下,向我阵地作集团推进。面对优势敌人,我军奋起反抗。敌人每前进一步,都遭到我们顽强的打击,好几天也挪动不了几公里。邱家隘一役,敌人以七倍于我的兵力,向我师警备连和兄弟部队三营阵地冲锋。阵地上,炮火纷飞,子弹呼啸,山头上的树木着了火,泥土被翻了过来。敌机疯狂俯冲扫射,整个大地都好象摇晃起来。但我们的战士沉着应战,敌机来了,我们钻进了掩体,敌机走了,我们又上了阵地。敌人不到射程之内,坚决不开枪,而一当敌人、扑近了,就瞄准射击,把一颗颗喷着仇恨火焰的子弹射向敌人,把一束束麻尾手榴弹扔向敌群,把一堆堆石头猛砸白匪军。敌人的一次次冲锋,都被英雄的战士打垮了,上千具死尸象烂木头似的堆满在山前,污血把山上的黄土染成了红色,可是我们的阵地却巍然屹立。邱家隘,成了一座打不垮、攻不下的钢铁堡垒,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接应了兄弟部队的侧翼进攻,迫使进占将军殿的敌十一师、七十九师,星夜溃逃,给了进犯建宁之敌以沉重一击。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的团村战役,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一次战斗。当时,五军团十三师在德胜关抗击着从北面进犯的敌人,三军团的主力从敌人的右翼,“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从敌人的左侧,形成左右两个拳头,向敌人钳击。在兵力上,敌人比我们多好几倍,武器比我们精良,还有飞机大炮助战,气焰是非常嚣张的。战斗从早晨七、八点钟打响,双方争夺十分激烈。开始,敌人借助优势的炮火,轮番向我阵地组织集团冲锋。战场上烟尘滚滚,土崩石飞。我们的年轻战士,这时已是经过沙场考验的“老兵”了,他们同仇敌忾,互相鼓励说:“人在阵地在,决不让白匪军从我们身边前进一步”。在猛烈的炮火袭击下,有一个汀州籍的战士,腹部受伤,血流如注,肠子都迸了出来,他忍住剧痛,硬是用手将肠子塞了回去,继续反击敌人。有的战士头部重创,从昏迷中醒过来,立即拿起武器,跳将起来狠揍敌人。在我军的顽强回击下,敌人抱头鼠窜,狼狈溃逃。英勇的“少共国际师”的战士们,端起刺刀,跃出战壕,乘胜追击敌人。霎时间杀声震天,红旗飞舞,我军象潮水般向敌军阵地涌去。各级指挥员更是身先士卒,奋勇冲刺.我们的师长吴高群同志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网,深入前沿指挥。往往是哪里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打得最艰苦,他就往哪里冲。有一次,他在炮弹不断爆炸的山坡上往前沿阵地奔跑,警卫员把他按倒在地,一声巨响过后,他抖抖身上的泥土,又往前奔去。警卫员批评他太不注意安全了,他抹抹脸上混合着污泥的汗水,冲着警卫员说:“我又不是个泥菩萨,一打就散架,你以为我想死啦!我还想一直活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哩!”我们的吴高群同志,就是这么一个充满理想、勇敢机智、性格粗犷的人。这一天,经过多次反复冲杀,我们将敌人三个主力师全部打垮,歼灭敌军一部,缴获了不少的胜利品。但敌人依仗黎川城的险要地形,构筑了多层集团工事,并在城外挖有水壕,设置暗堡,敷设地雷和铁丝网,作为外围屏障。我们当时还缺乏攻坚火力,敌人一缩回乌龟壳,我们就有点无能为力了。当战斗将结束时,夕阳已落到山沿,恼羞成怒的敌人又派出飞机向我军阵地轰击。敌机围绕在我们师部指挥所的山头上反复俯冲轰炸、扫射。它们是那样的猖狂,俯冲下来时,机翼擦着树梢,把地下的沙子都煽起来了。炸弹在空中、地上爆炸,撕扯着空气,发出怪啸声,尘土、石头、弹片四处飞溅,天空升起一团团黑烟。当时,我和吴高群同志正在一棵大树的两侧观察敌人的动静,一颗重型炸弹在我们的附近炸开了。一阵烟雾过去,我看到吴高群同志倒在地上,赶紧跳了过去,把他抱在怀里,只见他头部和腰部有七、八处挂了重花,鲜血象泉水般涌了出来。我命令警卫员立即去叫担架,但他坚持不肯下火线。当我们把他抬到绑带所时,已经无法救治了。他那钢铁一般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使尽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说:“亲爱的战友,我大概不行了,共产主义事业要靠同志们完成,请同志们为‘少共国际师’争光!为我报仇!”这位跟随毛主席坚持井冈山斗争的山鹰一样英勇的青年指挥员,说完了最后这句话,就闭上了他那坚毅的眼睛,和我们永别了。但是,他的英勇榜样,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吴高群同志和其他战友的壮烈牺牲,在全师激起了更加昂奋的歼灭敌人的热潮。七月二十一日在大脑寨战斗中,敌人集中了六个团的兵力向我师前沿阵地猛扑,火力比团村战役更加猛烈。我们的战士高喊着“为吴师长报仇”、“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为了新中国,冲啊!”等口号,固守阵地,反复冲杀,挫败了敌人。以后在十九次防御作战中,“少共国际师”也都打得勇猛顽强,和其他红军老大哥部队一样发扬了良好的战斗作风。解放以后,我回江西,重访了红军时代同敌人雁战的故地,缅怀革命先烈,写下了悼念吴高群同志的一首诗: 青年雄师战团村,出奇制胜创敌军。
  恼羞成怒蒋飞贼,夺我战友吴高群。
  智勇双全好战将,赤胆忠心为革命。
  壮烈青春献大业,英雄形象高山鹰。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