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445
颗粒名称: 疟疾
其他题名: 打摆子
分类号: R531.3
页数: 1
页码: 540
摘要: 本病在县内为患时间相当长,据1947年县立医院1-6月份诊治各种疾病人数统计,疟疾病人为225例,占被统计的20种疾病总人数的20.72%,居第一位。建国以后,县卫生主管部门于1955年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疟疾普查普治,初步掌握了疟疾在本县流行及地理分布情况。1957年2月,抚州地区地方病调查组在本县东山区发现,因患疟疾引起脾肿的人数高达41. 68%。1958年9月,抚州地区疟疾防治站派出工作组在本县疟疾高发区整整工作了两年,1958年全县疟疾发病人数为7326人,到1963年降至1154人,发病率比1958年降低84%。“文化大革命”期间,防疫机构撤销,专职防疫队伍解散,全县疟疾发病率长期停滞在10%左右。
关键词: 黎川县 疟疾

内容

本病在县内为患时间相当长,据1947年县立医院1-6月份诊治各种疾病人数统计,疟疾病人为225例,占被统计的20种疾病总人数的20.72%,居第一位。建国以后,县卫生主管部门于1955年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疟疾普查普治,初步掌握了疟疾在本县流行及地理分布情况。据统计,全县疟疾发病率为18%,个别乡高达70%。1957年2月,抚州地区地方病调查组在本县东山区发现,因患疟疾引起脾肿的人数高达41. 68%。1958年9月,抚州地区疟疾防治站派出工作组在本县疟疾高发区整整工作了两年,1958年全县疟疾发病人数为7326人,到1963年降至1154人,发病率比1958年降低84%。
  “文化大革命”期间,防疫机构撤销,专职防疫队伍解散,全县疟疾发病率长期停滞在10%左右。1975年7月,原樟村公社上源大队浒溪生产队疟疾流行,全队70%的劳动力受感染,稻子在田里发黄,却无人及时收割。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县疟疾防治工作走向正规化、经常化。1978年和1979年,连续对现症疟疾病人和休止期患者,采取“送药上门,看服下肚,全程足量,普遍根治”的方法进行治疗,个别高发病区,实行全民服药预防。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1979年全县疟疾发病人数为149人,1982年为69人;1985年至1990年发病率均控制在十万分之五以下。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