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443
颗粒名称: 丝虫病
分类号: R532.15
页数: 2
页码: 539
摘要: 本病在黎川县流行有百年以上历史,流行程度比较严重。对查出的阳性及有病史体征者,全部进行了治疗,有效地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与流行。1983年5月,江西省卫生厅派出考核调查组,对黎川县丝虫病防治成果进行考核验收。考核组选定当时的湖坊公社水湖大队、栗塘公社五一大队、樟村公社东港大队、洵口公社下寨大队、东堡公社王沙坑大队为考核验收的调查重点,这5个大队共血检4847人,受检率98.94%,血片镜检结果全部阴性。考核结果表明,本县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同年9月,江西省卫生厅向本县颁发了考核合格证书。此后,县卫生防疫站连年不断开展丝虫病净化监测,共血检10398人,无阳性结果。
关键词: 黎川县 丝虫病

内容

本病在黎川县流行有百年以上历史,流行程度比较严重。1956年,抚州地区地方病调查组曾到本县调查,血检15494人,检出微丝幼阳性者4458人,病史体征率为20.33%,感染总人数为7616人,感染率离达49.15%,确认为马来丝虫高度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此后的20多年中,本县先后对丝虫病进行了20次不同规模的普查普治,其中1959年和1970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重点查治。1959年全县血检95281人,受检率为85.33%,检出微丝幼阳性3744人,阳性率为7.7%,查出病史体征者6681人,病史体征率7.22%;1970年全县血检125297人,受检率为81.9%,微丝幼阳性率降至1.5%。对查出的阳性及有病史体征者,全部进行了治疗,有效地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与流行。1973年,微丝幼阳性率下降至0.57%。1974年至1978年,全县各地完成扫尾查治工作。1979年,疫区微丝幼阳性率降到0.19%。1983年5月,江西省卫生厅派出考核调查组,对黎川县丝虫病防治成果进行考核验收。考核组选定当时的湖坊公社水湖大队、栗塘公社五一大队、樟村公社东港大队、洵口公社下寨大队、东堡公社王沙坑大队为考核验收的调查重点,这5个大队共血检4847人,受检率98.94%,血片镜检结果全部阴性。考核组还对宏村公社中湖大队、樟村公社东港大队进行晚期丝虫病调查,接受调查的3585人中,有橡皮肿(俗称冬瓜脚)患者9人,体征阳性率为0.25%,且都是有20多年病史的老患者,40岁以下的人群中未发现有丝虫病阳性体征者。考核结果表明,本县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同年9月,江西省卫生厅向本县颁发了考核合格证书。此后,县卫生防疫站连年不断开展丝虫病净化监测,共血检10398人,无阳性结果。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