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方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442
颗粒名称: 三、地方病防治
分类号: R18
页数: 3
页码: 539
摘要: 建国以后,黎川对县内流行的几种主要地方病进行普查普治,取得显著成效。丝虫病本病在黎川县流行有百年以上历史,流行程度比较严重。对查出的阳性及有病史体征者,全部进行了治疗,有效地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与流行。1983年5月,江西省卫生厅派出考核调查组,对黎川县丝虫病防治成果进行考核验收。考核结果表明,本县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同年9月,江西省卫生厅向本县颁发了考核合格证书。此后,县卫生防疫站连年不断开展丝虫病净化监测,共血检10398人,无阳性结果。头癣系真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本县俗称“衢子”,城乡均有流行。普查普治结束后,头癣患者明显减少,偶有类似新患者,经医院诊治后大多痊愈。
关键词: 黎川县 地方病

内容

建国以后,黎川对县内流行的几种主要地方病进行普查普治,取得显著成效。
  丝虫病本病在黎川县流行有百年以上历史,流行程度比较严重。1956年,抚州地区地方病调查组曾到本县调查,血检15494人,检出微丝幼阳性者4458人,病史体征率为20.33%,感染总人数为7616人,感染率离达49.15%,确认为马来丝虫高度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此后的20多年中,本县先后对丝虫病进行了20次不同规模的普查普治,其中1959年和1970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重点查治。1959年全县血检95281人,受检率为85.33%,检出微丝幼阳性3744人,阳性率为7.7%,查出病史体征者6681人,病史体征率7.22%;1970年全县血检125297人,受检率为81.9%,微丝幼阳性率降至1.5%。对查出的阳性及有病史体征者,全部进行了治疗,有效地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与流行。1973年,微丝幼阳性率下降至0.57%。1974年至1978年,全县各地完成扫尾查治工作。1979年,疫区微丝幼阳性率降到0.19%。1983年5月,江西省卫生厅派出考核调查组,对黎川县丝虫病防治成果进行考核验收。考核组选定当时的湖坊公社水湖大队、栗塘公社五一大队、樟村公社东港大队、洵口公社下寨大队、东堡公社王沙坑大队为考核验收的调查重点,这5个大队共血检4847人,受检率98.94%,血片镜检结果全部阴性。考核组还对宏村公社中湖大队、樟村公社东港大队进行晚期丝虫病调查,接受调查的3585人中,有橡皮肿(俗称冬瓜脚)患者9人,体征阳性率为0.25%,且都是有20多年病史的老患者,40岁以下的人群中未发现有丝虫病阳性体征者。考核结果表明,本县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同年9月,江西省卫生厅向本县颁发了考核合格证书。此后,县卫生防疫站连年不断开展丝虫病净化监测,共血检10398人,无阳性结果。
  地方甲状腺肿与地方克丁病地方甲状腺肿(简称地甲肿,本县俗称“饱颈”“坐壶颈”)和地方克丁病(简称地克病,本县俗称“呆子”、“傻子”)均由碘质缺乏引起,本县境内以宏村、樟村、西城、厚村等地发病率较高。1982年,县卫生防疫站组织力量对这两种地方病进行普查,查明全县有地甲肿I度患者2393人、Ⅱ度患者629人、Ⅲ度患者93人、Ⅳ度患者42人,地克病患者27人。主要防治措施是:商业部门向流行区供应的食盐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碘,并尽可能提供含碘较高的副食晶;医疗部门对现症病人采取药物或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通过防治结合,这两种地方病在本县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8年经省、地有关部门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
  疟疾俗称“打摆子”。本病在县内为患时间相当长,据1947年县立医院1-6月份诊治各种疾病人数统计,疟疾病人为225例,占被统计的20种疾病总人数的20.72%,居第一位。建国以后,县卫生主管部门于1955年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疟疾普查普治,初步掌握了疟疾在本县流行及地理分布情况。据统计,全县疟疾发病率为18%,个别乡高达70%。1957年2月,抚州地区地方病调查组在本县东山区发现,因患疟疾引起脾肿的人数高达41. 68%。1958年9月,抚州地区疟疾防治站派出工作组在本县疟疾高发区整整工作了两年,1958年全县疟疾发病人数为7326人,到1963年降至1154人,发病率比1958年降低84%。
  “文化大革命”期间,防疫机构撤销,专职防疫队伍解散,全县疟疾发病率长期停滞在10%左右。1975年7月,原樟村公社上源大队浒溪生产队疟疾流行,全队70%的劳动力受感染,稻子在田里发黄,却无人及时收割。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县疟疾防治工作走向正规化、经常化。1978年和1979年,连续对现症疟疾病人和休止期患者,采取“送药上门,看服下肚,全程足量,普遍根治”的方法进行治疗,个别高发病区,实行全民服药预防。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1979年全县疟疾发病人数为149人,1982年为69人;1985年至1990年发病率均控制在十万分之五以下。
  头癣系真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本县俗称“衢子”,城乡均有流行。1980年春,县卫生防疫站对头癣病进行普查普治,查出患者603人,100%的患者接受了治疗,其中治愈者422人,一次治愈率69.9%。在查治过程中,由于有些患者未充分认识本病的危害性,不坚持用药,治疗效果较差。普查普治结束后,头癣患者明显减少,偶有类似新患者,经医院诊治后大多痊愈。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