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64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防疫
分类号: R18
页数: 5
页码: 537
摘要: 1952年春,在县卫生院内设立卫生防疫股,有工作人员4名,负责全县卫生防疫工作。1954年,抚州地区在本县设立鼠疫检疫站。1958年,地区将该站工作人员调回,房屋及其他财产移交本县,同年11月成立黎川县地方病防治站,有专业防疫人员7名。从8月19日至10月4日,全县累计收治副霍乱疑似病人181例,经病原学确诊的病人83例,除2例未经医院治疗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丝虫病本病在黎川县流行有百年以上历史,流行程度比较严重。对查出的阳性及有病史体征者,全部进行了治疗,有效地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与流行。
关键词: 黎川县 防疫

内容

一、机构设施民国时期,本县无专门防疫机构和专业防疫人员,仅在县立卫生院设1名环境卫生员。
  1952年春,在县卫生院内设立卫生防疫股,有工作人员4名,负责全县卫生防疫工作。
  1954年,抚州地区在本县设立鼠疫检疫站。1958年,地区将该站工作人员调回,房屋及其他财产移交本县,同年11月成立黎川县地方病防治站,有专业防疫人员7名。
  1962年,县地方病防治站改建为县卫生防疫站,有工作人员6-12名,主要设备有电冰箱、干燥箱、生物显微镜、千分之一分析天平、蒸馏器、高压消毒器等,检验项目包括寄生虫、细菌、部分水质和毒物等70多项。有工作用房400平方米。
  1968年,县卫生防疫站并入县医药卫生防治院,大部分卫生防疫人员下放农村。
  1971年,成立县卫生防疫保健站。1973年防疫站、保健站分设后,县防疫站重建检验室,工作逐步恢复正常。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县防疫站添置了大批仪器设备,建立无菌室2个,配备救护车1辆,增购了电冰箱、干燥箱、x光机,并拥有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光电比色器、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等精密仪器,化学试剂和药品大量增加或更新,检验项目增至近200项,如黄曲霉素的测定、大肠菌群的快速分类等难度较大的检验项目也能开展。
  1985年7月,建成办公(检验)大楼一幢,面积1120平方米。
  1990年,县卫生防疫站有工作人员25名,其中:主管医(护、技)师6名,医(护、检验)师8名。该站业已成为全县疾病控制、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以及五大卫生(即劳动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公共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管理的业务指导中心。
  二、传染病预防民国及其以前,黎川境内疫病丛生,病种甚多,曾流行过鼠疫、天花、霍乱3种甲类传染病和麻疹、痢疾、伤寒、疟疾、白喉等乙类传染病。如民国27年(1938年)夏秋间,正值抗日战争初期,难民云集黎川,环境卫生极差,全县境内霍乱流行;民国32年,县城下马路一带又流行霍乱,死亡6人。更为严重的是,民国34年至37年,连续4年全县范围内流行鼠疫。关于此次鼠疫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据1981年10月出版的《中国鼠疫及其防治》(1950-1980)一书记载:全县发病共386人,死亡169人。1983年编写《黎川县卫生志》时,编撰人员走访了当年发生鼠疫时在县立卫生院和临时隔离院工作过的有关人员,以及部分病死者家属,据他们追述:鼠疫暴发后,当时的卫生防疫部门规定,患者要送隔离院,死者必须深埋七尺,故不少患、死者家属隐瞒不报,仅城关镇,死者最少有六七百人。另据当年亲自在龙安乡参加鼠疫防治工作的原县立卫生院环境卫生员反映,龙安一带的鼠疫患者达二三百人,死者有一百多人。这些亲历者估计,4年鼠疫流行期间,全县死亡者近千人,发病人数则无法推测。
  民国期间,县立卫生院和少数个体医师,也曾开展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工作,但收费昂贵(如接种一人份牛痘苗收银元一元以上),一般劳动群众不敢问津,据民国36年1-6月统计,全县接种牛痘苗7682人份、霍乱菌苗377人份、鼠疫菌苗3025人份,由于接种面小,预防效果甚微。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预防接种工作,本县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由建国前的3种,增加到10多种,并实行免费。以1967年为例,全县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共9种,是1947年的3倍;接种人数共57600人份,是1947年的5.3倍。
  表7-19 黎川县部分年份生物制品预防接种情况表单位:万人份随着预防医学的发展,1980年以来全县推行计划免疫,对7周岁以内的儿童实行麻疹、白喉、脊髓灰白质炎、百日咳、结核、乙脑6种传染病的基础免疫(即全程足量的初种),以及随后适时进行的加强免疫(即复种),确保12岁以下的人口获得可靠的免疫。县、乡、村三级卫生防疫人员,结合本地有关病种流行规律,制定了免疫程序,建立了预防接种卡、册,使计划免疫工作得到落实,有效地预防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和发生。
  由于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建国以后,本县常见的13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普遍下降。据1982年统计:麻疹发病率由1963年的1354.8/10万下降到61.3/10万斤,7 脑学病病率由1963年的15.49/10万下略到13.08/10 斤;肝炎学病病率出1963, 4年的92.95/10万下降到36.09/10万;白喉发病率由1963年的2.58/10万下降到0.52/10万;伤寒,脊髓灰白质炎未发现病例。
  1983年至1990年全县几种主要传染病发病人数见下表。
  表7-20 黎川县1983-1990年几种传染病发病人数统计表 1984年8月19日,日峰镇和栗塘、十里、荷源、厚村、潭溪、社苹等乡陆续有呕吐、腹泄病人来县人民医院就诊,因病状严重,引起有关医护人员的注意,作霍乱疑似病人处理,并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8月24日16时25分,县卫生防疫站经过多项生化检验后,初步确诊1例为副霍乱(爱尔托弧菌),尔后又初步确诊3例。当天,县卫生局、县防疫站负责人分别向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抚州地区卫生局、防疫站作了汇报,并向全县各乡政府、卫生院通报了疫情。县人民政府立即成立了扑灭“02”号病(即副霍乱)指挥部,地区医疗、防疫部门派出医务人员来本县协助工作。指挥部果断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加强卫生宣传;二是开展“三管一灭”;三是封锁疫区;四是搞好预防服药;五是严密对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管理和治疗。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工作,疫情大幅度下降,1984年10月4日以后未再发生副霍乱病人,原来呈阳性的河(溪)水全部转为阴性。从8月19日至10月4日,全县累计收治副霍乱疑似病人181例,经病原学确诊的病人83例,除2例未经医院治疗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1985年以来,县卫生防疫部门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副霍乱发生,到1990年底止全县未再出现副霍乱病例。
  三、地方病防治建国以后,黎川对县内流行的几种主要地方病进行普查普治,取得显著成效。
  丝虫病本病在黎川县流行有百年以上历史,流行程度比较严重。1956年,抚州地区地方病调查组曾到本县调查,血检15494人,检出微丝幼阳性者4458人,病史体征率为20.33%,感染总人数为7616人,感染率离达49.15%,确认为马来丝虫高度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此后的20多年中,本县先后对丝虫病进行了20次不同规模的普查普治,其中1959年和1970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重点查治。1959年全县血检95281人,受检率为85.33%,检出微丝幼阳性3744人,阳性率为7.7%,查出病史体征者6681人,病史体征率7.22%;1970年全县血检125297人,受检率为81.9%,微丝幼阳性率降至1.5%。对查出的阳性及有病史体征者,全部进行了治疗,有效地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与流行。1973年,微丝幼阳性率下降至0.57%。1974年至1978年,全县各地完成扫尾查治工作。1979年,疫区微丝幼阳性率降到0.19%。1983年5月,江西省卫生厅派出考核调查组,对黎川县丝虫病防治成果进行考核验收。考核组选定当时的湖坊公社水湖大队、栗塘公社五一大队、樟村公社东港大队、洵口公社下寨大队、东堡公社王沙坑大队为考核验收的调查重点,这5个大队共血检4847人,受检率98.94%,血片镜检结果全部阴性。考核组还对宏村公社中湖大队、樟村公社东港大队进行晚期丝虫病调查,接受调查的3585人中,有橡皮肿(俗称冬瓜脚)患者9人,体征阳性率为0.25%,且都是有20多年病史的老患者,40岁以下的人群中未发现有丝虫病阳性体征者。考核结果表明,本县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同年9月,江西省卫生厅向本县颁发了考核合格证书。此后,县卫生防疫站连年不断开展丝虫病净化监测,共血检10398人,无阳性结果。
  地方甲状腺肿与地方克丁病地方甲状腺肿(简称地甲肿,本县俗称“饱颈”“坐壶颈”)和地方克丁病(简称地克病,本县俗称“呆子”、“傻子”)均由碘质缺乏引起,本县境内以宏村、樟村、西城、厚村等地发病率较高。1982年,县卫生防疫站组织力量对这两种地方病进行普查,查明全县有地甲肿I度患者2393人、Ⅱ度患者629人、Ⅲ度患者93人、Ⅳ度患者42人,地克病患者27人。主要防治措施是:商业部门向流行区供应的食盐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碘,并尽可能提供含碘较高的副食晶;医疗部门对现症病人采取药物或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通过防治结合,这两种地方病在本县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8年经省、地有关部门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
  疟疾俗称“打摆子”。本病在县内为患时间相当长,据1947年县立医院1-6月份诊治各种疾病人数统计,疟疾病人为225例,占被统计的20种疾病总人数的20.72%,居第一位。建国以后,县卫生主管部门于1955年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疟疾普查普治,初步掌握了疟疾在本县流行及地理分布情况。据统计,全县疟疾发病率为18%,个别乡高达70%。1957年2月,抚州地区地方病调查组在本县东山区发现,因患疟疾引起脾肿的人数高达41. 68%。1958年9月,抚州地区疟疾防治站派出工作组在本县疟疾高发区整整工作了两年,1958年全县疟疾发病人数为7326人,到1963年降至1154人,发病率比1958年降低84%。
  “文化大革命”期间,防疫机构撤销,专职防疫队伍解散,全县疟疾发病率长期停滞在10%左右。1975年7月,原樟村公社上源大队浒溪生产队疟疾流行,全队70%的劳动力受感染,稻子在田里发黄,却无人及时收割。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县疟疾防治工作走向正规化、经常化。1978年和1979年,连续对现症疟疾病人和休止期患者,采取“送药上门,看服下肚,全程足量,普遍根治”的方法进行治疗,个别高发病区,实行全民服药预防。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1979年全县疟疾发病人数为149人,1982年为69人;1985年至1990年发病率均控制在十万分之五以下。
  头癣系真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本县俗称“衢子”,城乡均有流行。1980年春,县卫生防疫站对头癣病进行普查普治,查出患者603人,100%的患者接受了治疗,其中治愈者422人,一次治愈率69.9%。在查治过程中,由于有些患者未充分认识本病的危害性,不坚持用药,治疗效果较差。普查普治结束后,头癣患者明显减少,偶有类似新患者,经医院诊治后大多痊愈。

知识出处

黎川县志

《黎川县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本志收录的地名包括黎川县行政区划与居民点名称、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物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名胜古迹名称等。

阅读